李獻文很是緊張,他深吸了好幾口氣,才將怦怦跳的心臟安撫下去。
莫子布看著他一直不停在褲子上擦手心,頗覺得有些好笑。
“二哥你這年紀,怎么還跟十幾歲的后生仔一樣?”
李獻文無語的看了莫子布一眼,你莫子布也不過十七八歲,哪來的資格說十幾歲的人是后生仔。
而且,他這哪是單純相親,這是在抱大腿啊!
相親相的好,他手下這幾千人以后就有落腳地了。
要知道,除了跟著莫子布這幾百千把人以外,李獻文在大陸近海某島上還有三四千家眷。
只等他相親成功,就要派手下梁文英去近海把這些家眷接過來,免得天長日子被滿清朝廷偵之逮捕。
李獻文的外形還是很不錯的,一米七二三的身高,在如今東西方普遍也就一米六五不到的情況下,顯得非常高大。
相貌更是沒得挑,一個常年刀口舔血的山賊海盜竟然長得十分白皙,以至于潛逃的時候只能故意用臟東西污臉,不然就太顯眼了。
至少莫子布看鄚灚就很滿意,那兩小眼睛,跟探照燈一般就在李獻文身上掃來掃去。
李獻文是老江湖了,當然對這位站在鄚天賜身后,還不斷仔細打量他的苗條侍衛(wèi)身份一清二楚,言語談吐間更顯細膩與溫柔。
鄚天賜此時也很滿意,李獻文也可以算是出自名門,還有自己的班底,足夠做他女婿。
而且李獻文這三四千漢人對于已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明香人來說,還真要算一份不錯的補充。
莫子布卻想到了別的。
想來歷史上李獻文三下南洋尋求落腳點,沒有人牽線搭橋,等他最后不得不落腳蛇島的時候,已經三十多歲,孩子都不小了。
而那個時空的莫子布和鄚灚,也死在了鄚天賜與鄭信的大戰(zhàn)中。
這場大戰(zhàn),是整個南洋華人損失最慘重的沖突,沒有之一。
河仙鄚家拉上嘉定陳家,一共動員了近五萬兵力,戰(zhàn)艦數(shù)百艘。
鄭信的潮州人也動員了三萬多士兵,還雇傭了三千多人的葡萄牙、不列顛火槍隊與炮隊。
一場大戰(zhàn)下來,輸了的河仙鄚家,家國傾覆,徹底把以西貢為首的湄公河三角洲拱手讓給了安南人。
勝利的鄭信也是慘勝,且自此之后他只愿相信潮州鄉(xiāng)黨,其他華人則因為潮州人獨霸暹羅不給其他人分好處,而紛紛離開。
莫子布這邊在胡思亂想,那邊鄚天賜已經跟李獻文聊的非常投機。
見到兒子這次確實非常靠譜,鄚天賜從懷中拿出一封信遞給了莫子布。
莫子布接過來一看,書信封面用極為工整的楷體寫著:
‘弟讓,拜覆兄長總兵官鄚學士尊前’十幾個大字。
莫子布的這個便宜父親鄚天賜非常有文學天賦,也很喜歡吟詩作賦,曾召集一批文人弄出了河仙十景。
還親自作詩詠嘆,有‘一領蓑衣霜氣迫,幾聲竹棹水光凝。飄零自笑江洋外,欲附魚龍郤未能。’等還算朗朗上口的名句。
所以在南洋,要討好鄚天賜的話,不是叫他鄚總鎮(zhèn),也不是像歐洲人那樣叫他港口國國王,而是稱為鄚學士。
緩緩打開書信,莫子布突然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后世遺忘的華人大豪,吳氏王國開國之主-吳讓。
吳讓,福建漳州人,因為南洋土著不好發(fā)音讓,因而在南洋被稱為吳陽。
吳讓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以三十三歲的高齡才南下南洋求生,但很快就在馬來半島上的宋卡站住了腳跟。
1753年他娶了高頭廊(今泰國博倫他府)華人大豪莊家的女子為妻,自此開始了突飛猛進。
十二年間,吳陽把原本只有一個幾百人小鎮(zhèn)的宋卡,治理得沃野千里。
他招募了超過三萬漳州同鄉(xiāng)到此扎根,使宋卡成為了馬來半島上一顆富裕的明珠。
歷史上四年后的1769年,鄭信統(tǒng)一暹羅后,南下收復洛坤等地,吳讓趁機將宋卡、高頭廊等地奉獻給暹羅,得到了鄭信的冊封,吳氏王國自此建立。
1784年吳讓去世,其子吳文輝繼位。
比起吳讓,吳文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依托漳州鄉(xiāng)黨開始飛速發(fā)展。
巔峰時期統(tǒng)治了如今泰國的宋卡、高頭廊、北大年,馬來西亞的登嘉樓、吉打、玻璃、吉蘭丹四州。
領土幾乎涵蓋了后世馬來西亞在馬來半島上領土的一半,假如算上十九世紀時被稱為吉隆坡之王的葉阿來,整個西馬超過六成的領土,都是華人統(tǒng)治的。
吳氏王國最后共歷八代國王,存在135年,于1904年被英國殖民者攻滅,后來又被日本人侵占。
吳氏子孫因為支援國內抗戰(zhàn)等原因,被日寇屠殺,損失慘重,余者逃往曼谷。
后世子孫中還出了好幾任泰國副總理,但已經完全暹羅化,連中文名字都沒有了。
至于吳氏王國,二戰(zhàn)結束后,英國人為了防止華人做大,將吳氏王國一分為二。
宋卡、高頭廊和北大年還給了泰國,其余則并入了馬來亞。
別看后世維基百科上那些什么馬來蘇丹的百科編的飛起,好像他們都是自遠古以來都在統(tǒng)治當?shù)兀珜嶋H上,這些蘇丹大多是吳氏王國下的封臣。
這是在二戰(zhàn)后,英美畏懼南洋華人投向新生的共和國,強行編纂歷史,扶持土著蘇丹上位的以夷治華政策而已。
莫子布細細看著這封吳讓寫給鄚天賜的信,眉頭逐漸就皺了起來,
“這潮州王家在想什么?自己屁股下的位置都沒坐穩(wěn),就在覬覦同胞的家業(yè)了,他們就真的一點不顧同胞之誼?”
難怪吳讓這個閩南漳州人不去尋語言大致相同,也屬于閩南系的潮州人鄭信,而寫信遠渡重洋來找鄚天賜的這個粵西人主持公道。
原來竟然是占據(jù)洛坤的王家唆使統(tǒng)治下的土著,不斷騷擾如今還只有兩三萬人馬的吳讓。
吳讓不堪忍受,打又打不起,只能寫信給鄚天賜,希望他能出面做東,把王家的當家人請來講和。
所謂講和,實際上就是認輸,只不過請了個有地位的大佬當和事佬,面子上好看點,損失也少受點。
莫子布只覺得有股邪火在心里冒!
這些潮佬,容不下其他廣佬、粵西佬、客家人、瓊海佬就算了,竟然連跟自己同屬一個大圈子的閩南人也容不下。
真把暹羅全都看成他們潮州人的了是吧!
難怪歷史上洛坤王家一派主力北上增援鄭信,回頭洛坤就爆發(fā)了土著內亂,洛坤城都沒保住,還是幾年后鄭信幫他們打回來的。
就這眼界,能成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