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土著生存狀態,其實跟草原上的牧民有些相似。
或者說人類初始的生活環境,都是有相通之處的。
就比如現在的南洋,一般人以為的定然是茫茫多的熱帶雨林,土著隨便藏在什么地方,你就完全沒法找到他。
嗯,后世越戰時期,或許可以那樣操作。
因為彼時人類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哪怕藏身雨林,也可以有各種現代物品。
比如各種治療疾病的藥品,驅趕蛇蟲鼠蟻的藥物等,同時還有大量工業食品可供果腹。
但是這時候不行,以上種種條件一件都沒有,所以此時南洋,不管是華人還是土著,想要活命,就沒法長期呆在熱帶雨林中。
雨林中甚至都沒有足夠的食物來養活人類,就比如土著們經常用來果腹的水果,密林中的和人類村莊周圍經過培育的,完全是兩個品類。
甚至就是最常見的芭蕉,都會完全不一樣。
所以在南洋,以北大年為例,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上海那么大,人口看起來也就有八九萬,在馬來半島并不算少。
但真正能住人的,也就是沿著北大年河兩岸周圍這一長條。
開墾出來的農田,種植的果樹都在這周邊,從河里打魚也是非常重要的維生手段。
就如同歷史上漢軍出塞只要順著水源,就一定能找到游牧部族一樣。
在南洋,順著河走,就一定能找到土著,哪怕他們是土著,密林里呆久了,一樣會要命的。
而此時的南洋,馬來半島上蘇丹們一般分成兩個派系。
其中最大的一股,是馬六甲王國被葡萄牙人滅亡后,馬六甲蘇丹后裔,在廢墟上重建的柔佛蘇丹國及其延伸。
包括雪蘭我、彭亨、登嘉樓、霹靂、吉蘭丹等蘇丹國,都是馬六甲蘇丹的親屬,或者馬六甲蘇丹權臣子嗣建立的。
另一股,就是吉打和北大年兩個蘇丹國了。
吉打蘇丹的祖上來自波斯,極大可能是黃巢大起義時期,劫掠了廣州的那股波斯海商(盜)的同族甚至后裔。
而北大年,在林道乾被殺后,失去了華人海盜的支持,拉圖.昂古女王無法平衡內外,又先后經歷了與暹羅和柔佛的戰爭,很快就把國家帶入了毀滅的深淵。
等到拉圖.昂古女王去世,她的女兒昆林女王繼位后沒幾年就被架空,隨后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內亂。
混亂中,北大年國原本的實權階層奧朗卡亞海商集團被清洗,昆林女王也被廢黜,王位落到了隔壁的吉蘭丹國蘇丹的手中。
而此時,蟄伏快四十年的華人突然發力,他們將早就不滿北大年脫離的暹羅國,引入了北大年的內戰中。
于是吉蘭丹蘇丹控制北大年沒多久,就被華人和暹羅的聯軍擊退。
只可惜北大年在拉圖.昂古女王時期,就完全天方教化了,暹羅和華人也無力控制小十萬北大年土著。
于是經過商議,他們又引入了與馬六甲系蘇丹沒什么親緣關系的吉打蘇丹王室,并達成了協議。
華人們接受一個來自吉打的蘇丹統治本地土著。吉打來的蘇丹也要給與華人特權。
除了每年商定好的少量稅金以外,華人不承擔任何兵役、徭役,還有開礦、開墾的特權。
且北大年國并不是獨立的國家,而是暹羅王國的屬國,這相當于是被北大年蘇丹的頭上,套了一個緊箍咒。
隨后,雙方和平共處過了一百年左右,然后到現在又過不下去了。
。。。。
北大年城,蘇丹巴哈杜爾二世愁眉不展,剛剛驅逐了暹羅的稅官,省下了今年上貢給暹羅王的金花銀,但這仍然不能挽救蘇丹國的財政。
因為這些年,華人們用他們先進的耕種技術,以及壟斷開礦等特權,已經基本把土著擠兌的沒法生活了。
蘇丹國內的幾個小錫礦,大部分的良田都屬于華人,但他們基本不納稅,可以說是國中之國,與巴哈杜爾二世蘇丹沒什么關系。
土著們只有少量土地,大部分人還是過著采集和漁獵的日子。
這種生產力,哪怕就是把這十萬人壓榨到死,也榨不出多少油來,何況每年還要給暹羅上貢不菲的金花銀。
所以自立國起,北大年蘇丹國的經濟,就沒有好過。
巴哈杜爾二世那是相當的難受,他在王宮的露臺上,看著遠處華人的阡陌縱橫的良田,心里只有一個想法。
那就是干掉這些潮佬,把他們的田地、礦場都收歸國有,把他們的財富全部搬到王宮中,這樣才能緩解王國糟糕的財政狀況。
幾乎同時,城外的華人莊園中,以魏家為主的潮州人也在破口大罵。
尤其以魏大全的幼弟魏大款最為激烈,他雙手握拳,在桌子上砸的邦邦響。
“當年沒有我們這些潮佬,他巴哈杜爾的祖先,怎么可能當的上北大年的蘇丹。
自己沒吊用,種田不行,開礦也不行,吃不下去飯了就要來搶是吧,那就讓他來試試!”
不過,話是這么說,魏家眾人臉上還是有些難色。
他們在北大年住了一百多年了,早就失去了祖先當年馳騁閩粵沿海,可以跟水師名將俞大猷過過招的勇武了。
他們現在的戰斗力,也就比土著好一點,三千來人中,真正有戰斗力的不過兩百來人。
但土著可有八萬多,至少能拉出四五千人,這就別提土著手中還有幾百把火銃了,就是純拿刀,也不好對付。
而他們唯一的依靠,暹羅阿瑜陀耶王朝自身都難保,說不好已經覆滅了都不一定。
至于附近的華人,陶公城的客家人葉氏。
嗯,潮州話和梅縣客家話溝通起來,估計不比與土著溝通起來輕松,因此兩家根本沒多少來往。
所以,北大年魏家其實沒多少選擇,要么與莫子布合作,要么現在就得舍棄家業,帶上金銀細軟逃到暹羅腹地等待時機。
所以魏大款發了一通火之后,眾人也知道,他們沒有選擇的余地了。
魏家三房的族老站出來說道:“暹羅那邊,估計是很難出兵了,鄭國英都被困在了阿瑜陀耶。
可是咱們再等下去,城內的蘇丹就要對咱們動手了。
他們有十萬人,咱們可只有三四千人,大哥,你是族長,你做決定吧。”
魏大全點了點頭,“莫五公子這個人我去打聽過,為人豪爽大氣講仁義。
王春發如今好好的在河仙養老,吳讓的燕窩產業送上門他也不要,又是咱們魏家埔仔房的日坤的義兄弟,可以相信。”
聽到兄長決定好了,魏大款也松了口氣。
他就怕兄長把著潮州鄉黨這個觀念不放,所以趕緊苦笑一聲,附和道:
“其實做昆侖山堂的執扇也行,這些年鄭國英他們在暹羅發展的越來越好,原本跟著咱魏家的好多丁壯,都去了暹羅,再這么下去,魏家就要沒人了。”
“不說那些,鄭國英他們起來了,對大家都有好處。”魏大全趕緊止住了弟弟的話頭。
“那各房回去以后就開始準備吧,把女人、孩子和值錢的都往船上運,讓城內的蘇丹以為咱們要跑。”
以魏家為首的海盜后人們在北大年扎根上百年,自然不可能與土著一點交集都沒有。
實際上他們核心雖然只有三千多人,但外圍成員和依附于他們的土著,還是有一兩萬人上下的。
但正因如此,魏家的一舉一動很難保密,好些土著吃魏家的飯,但背地里肯定都是向著蘇丹的。
甚至有好些主動給蘇丹通風報信,就是為了在趕走或者干倒魏家之后,接受他們的財產。
這是壞事,但現在卻成了可以利用的點。
因為他們只負責把蘇丹巴哈杜爾的衛隊引出來,讓他原形畢露就可以了,反正打擊土著的武力,又不是來自魏家。
果然,四處漏風的魏家甚至都還沒開始行動,北大年城中的巴哈杜爾就知道了消息。
他生怕魏家將大量的財貨都給轉移了,因此以極快的速度下達了動員令。
而北大年的土著早就對魏家的產業垂涎欲滴,動員令一下達,到處都動員起來了。
平日里睡到日上三竿都不愛動的,集合起來一個比一個積極。
他們幾乎是以全家出動的方式,開始往北大年城集結。
身體強壯的就拿著鐵刀、鐵矛,年老一些的就拿著木槍、木棍。
除了這些能打的以外,更老的頭發都花白了仍然跟了過來,他們亂七八糟的拿著武器精神飽滿地好像是要過節。年紀小的更是吱哇亂叫興奮不已。
就連土著婦孺,也嘰嘰喳喳穿著最漂亮的衣服來給父兄兒子們送行。
而此時,昆侖山堂的艦隊已經到達北大年外海三十海里處了。
不過莫子布沒有下令進入魏家控制的港口,他怕把土著們給嚇跑了。
因為他沒那么多的時間去清剿,緬軍圍困阿瑜陀耶一天比一天嚴密,他要隨時準備去幫助鄭信。
而且,就北大年土著的武力,也不需要莫子布拉著炮艦上去干,出動幾百精銳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