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膽大包天的緬軍統帥莽聶緲遮,收到北路奇兵帶回來的,關于滿清綠營兵戰力低下的消息之后。
他再次做出了繼續冒險進軍的決定。
四千緬軍出鐵壁關,直奔隴川土司駐地。
也就是后世的德宏州隴川縣,隴川縣南邊就是后世緊挨緬北的瑞麗市,位置十分緊要。
云南提督李時升的萬余清軍正好在隴川休整,見緬軍追來,雖然畏懼,但畢竟人多,壯起膽子迎戰之下,竟然把緬軍團團圍住了。
莽聶緲遮雖然膽大包天,但指揮能力也跟得上,他派出的四千先鋒,實際上是障眼法。
在這四千人吸引了清軍全部注意后,他親自率領緬軍僅有的一千五百騎兵,倍道走密林趕到清軍側翼。
清軍圍住了緬軍先鋒,雖然吃不下但心情放松了許多。
連續圍攻幾日沒有多少戰果后,又忍不住想打退堂鼓,各部推諉,都不肯主攻去吃緬軍的槍子,只想著怎么保全自己。
就在此時,莽聶緲遮突然率騎兵從密林殺出,被圍的緬軍也奮起猛攻。
清軍猝不及防,頓成驚弓之鳥,戰斗不過一個時辰多,萬余清軍僅僅損失三四百人,就全軍崩潰。
他們一路從隴川往騰沖狂奔,軍械、糧草、騾馬、被服等全部丟失。
不過速度倒是相當快,半天時間就狂奔六十余里,緬軍騎著戰馬都沒追上多少人,因而雖然輜重全部丟失,但人壓根沒死幾個。
莽聶緲遮又取得輝煌的戰果,但他也不敢再追了。
清軍沒損失多少人不說,緬軍士兵也獲得了大量的清軍財貨,每個人都發了大財,也不想再打下去了。
于是,隴川一戰后,緬軍嘗試打了一下隴川土司署衙,也就是后世隴川縣城沒有成功后,就帶著大量的物資,從容撤回了緬甸。
而云貴總督楊應琚這個不要臉的狗東西,看到緬甸人撤退,立刻又讓師爺再修了一封捷報發往北京。
聲言取得隴川大捷,斬殺侵擾境內緬軍兩千余人,還炮斃一大頭目,只憾未能出城擒獲。
。。。。
北京,紫禁城,紫光閣。
五十五歲的我乾隆,已經當了三十一年皇帝了,但他的精力仍然非常旺盛,今年才得了皇十六子,未來的慶親王永璘。
乾隆皇帝自己也經常以此為傲,認為他的身體康健,乃是歷代帝王中罕見。
能不康健嘛,歷朝歷代皇帝,要么被困于深宮之中,門都難出一步。
要么一大堆爛事要勵精圖治。
要么被一大堆后宮佳麗圍著,醇酒美人一起上,幾年就榨干了。
而我乾隆,在滿清封建集權巔峰的體制加成下,對于國家的掌握,除了秦始皇外,就沒幾個人比他更強,唐宗明祖都比不了。
要下江南,就下江南,要去塞北,就去塞北。
管權帶著軍機處就行。缺錢就找揚州鹽商、蘇州織造、廣州十三行要。
還有暢通的海貿,帶來了西洋的各種好玩意,文化生活特別豐富,別提多爽了。
同時乾隆早期,滿清也處于國力最強的時代,哪怕就是準格爾人,也不能實質上對滿清造成多大威脅,反而還可以讓我乾隆刷刷戰績。
至于別的帝王,比如漢成帝那種要臉蛋身材有趙飛燕,要美艷有趙合德,要才女有千古第一才女妃子班婕妤的苦惱。
我乾隆一點都沒有!
滿人就這么一兩百萬人的小圈子,咱不是說一兩百萬人中就沒有美人,但真不多。
就算有那么一兩個,有可能小時候就定親了,乾隆也不能硬搶不是。
所以,以乾隆這么旺盛的精力,從皇后到答應四十三個女人,幾十年間竟然只給他誕下了十七個兒子,十個女兒。
平均一人一個。兩年一個都做不到。
可見這群后妃的質量,真的不怎么樣,好多估計是選上了勉強看了一眼,寵愛了一兩個晚上就扔一邊了。
所以,我乾隆那是游山玩水身體鍛煉的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心情好,書畫鐘表管弦樂團情趣多,又沒有趙飛燕那樣絕世美人天天壓榨,能不長壽嘛。
不過今天,章總的心情都不那么美麗了。
以至于連以他‘高明’藝術眼光鑒定為真跡的富春山居圖,但實際上是贗品的子明卷題跋,都沒興趣了。
他把云貴總督楊應琚發來的捷報,按先后順序一字排開,眼睛都冒出火來了。
好你個楊應琚,你把我乾隆爺當成傻嗶是吧?
你特么自己發的戰報,一場大捷接著一場大捷,乾隆親自數了一下,光是陣斬的緬軍就近萬了,但是戰線卻越打越回來。
剛開始還在境外的新街打,打著打著就打到國門鐵壁關了,現在這封大捷捷報,竟然特么是在隴川縣打的。
殲敵一億,虎踞臺灣是吧!
特別是看到楊應琚末尾那句,‘官兵發炮,命中一傘蓋,見一大酋落馬,賊慟哭聲驟起。’
乾隆長臉猛地一抽,白面上的點點麻子似乎都要閃光了。
你特么這段話,是從袁崇煥炮打我老祖的戲碼上,直接抄的吧,緬甸人還用黃羅傘蓋?
章總快速踱步了幾個來回,他本想立刻下令把楊應琚逮捕進京問罪,但又懷著最后一點希望。
希望楊應琚這樣的漢軍正白旗奴才沒有謊報,戰事就是這樣膠著,是他判斷錯誤。
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后,章總一邊思考萬一真是楊應琚膽大包天,該從何處調員去云南鎮守局面。
一面靜靜地等待,等待他秘密派往云南的二等侍衛福靈安,把真實消息傳回。
。。。。
阿瑜陀耶城,阿迦達王第一次出現在了阿瑜陀耶的城墻上。
他照樣穿著僧袍,還把城內寺廟中的高僧都給請了出來,集體在城墻上大聲頌唱著經文,給出城作戰的大軍祈福,祈禱佛祖把愿力加持到他們身上。
不過在鄭信眼中,這不是在祈福,整個一群魔亂舞。
。。。。
暹羅地處熱帶,士兵基本是不披甲的,僅僅精銳在手腕、胸口、腹部有很短窄的防護。
至于長槍,一來由于長矛森林需要極高的組織度、紀律性和士兵身體素質,是以在南洋,排隊用長矛互捅的時候也不多,他們達不到這個技戰術水平。
二來南洋密林和沼澤較多,這些地方,特別是密林,長兵器根本施展不開,容易被地形限制,遠不如雙持泰刀跳躍縱橫劈砍來的便捷有利。
是以他們裝備的矛樣武器不多,就算有也基本就是短矛,大多時候當投矛用,少部分時刻用來近戰。
所以不管是暹羅人還是緬甸人,主要的武器就是長短刀。
長刀一般為指揮官或者象兵才用。短刀則是全員裝備,樣式主要在長短、刀頭上略有區別。
除了短刀以外,士兵還會裝備木盾和藤盾,一般為最前排戰士破陣使用,后排負責輸出的戰士,基本就是雙刀。
而在阿瑜陀耶王朝早期,暹羅還十分流行弓弩。
王室的禁衛軍裝備從明朝進口,或者明朝下南洋工匠制作的弓弩,主要是木制弩箭。民間則流行力道很小的竹弓。
但到了火器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后期,這些基本都被火槍給取代了。
而鄭信此次出擊的時候,根本就沒選擇象兵和刀盾兵。
他知道緬人火炮非常猛,讓象兵上大概率是要自己吃虧。木盾和藤盾對于火槍的防護力,也有限的很。
所以,鄭信這三千人,就是五百火槍兵和兩千五百雙刀兵。
陳聯緊緊跟在鄭信身邊,他最擅用刀,可以說是此時暹羅第一刀術高手。
暹羅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號稱斷劍披耶者,雖然眾說紛紜,但一般也就是限定在陳聯和鄭泰的兒子披阇耶羅阇兩人身上,大概率就是陳聯。
“信,緬軍火槍兵眾多,城寨中還有火炮,人數更是我們的一倍以上,不能硬上。”陳聯低聲對鄭信說道。
從鄭泰到了鄭信府上之后,他們這些親近就開始不稱呼鄭信為披耶達了,而是直接稱呼為信。
這可不是不尊重,實際上有種稱呼為‘我王’的意味。
鄭信點了點頭,“為了養育我的母親,我們不怕死亡,但不能白白犧牲。
我猜這場戰斗是白象王故意設的陷阱,他的目的就是盡力殺傷城中的有生力量。
所以他一定會命令實際處于優勢的緬軍,主動出擊的。”
“我們等,等緬軍離開營寨來攻打我們!”鄭信非常沉穩的說道。
果然,局面完全就像是鄭信預料的那樣,暹羅本來就兵少,只有兩萬,戰斗力也不如緬軍。
而緬軍足足有四萬,兩倍于暹羅,且這些年南征北戰,英國人、法國人、滿清都在他們手里吃過大虧,精銳程度完全不是暹羅軍能比的。
出城作戰的暹羅軍四面出擊,還去攻擊堅固的緬軍營寨,根本就是送菜,很快就被打的丟盔卸甲。
特別是披耶宋加洛的隊伍,他們攻擊的營寨中,駐扎有三百葡萄牙奴隸火槍手,一頓火槍就把他們的哭爹喊娘的,沒摸到緬軍的營寨大門就被擊退了下來。
可以說,戰斗剛剛開打,局勢就向著暹羅人最危險的處境而來。
鄭信對面,緬軍依然沒有出城,但他站在高處,目視四周,全部是暹羅的敗兵在哭喊,甚至有其他地方的潰兵潰退到了他這邊。
鄭信一邊收攏,一邊向緊挨著他的披耶碧武里鄭泰所部靠近。
而遠處,白象王孟駁也騎在一頭巨大的白象上,他用望遠鏡遠遠看見戰場上唯有鄭信與鄭泰所部旗幟、陣型還算整齊,更看出他們希望合兵一處而戰。
當即下令:
“調集主力,進攻那兩支泰人軍隊,不能讓他們合攏!”
戰象嘶鳴,戰馬噦噦。
緬軍接到了命令,很快就朝著鄭信與鄭泰而來,足足有一萬二千人之多。
鄭信見狀,不敢再動,只能命令士兵原地結陣。
并且把潰兵從軍陣中清除了出去,把他們安排在了后邊,免得他們打起來大喊大叫擾亂軍心。
緬軍分兩路而來,主力八千人圍攻鄭信三千人,偏師四千人圍攻鄭泰兩千人。
鄭信立陣一片緩坡,將僅有的兩門野戰炮放在最前面,五百火槍手列陣左右,兩千五百雙刀兵都藏在土坡后面。
緬軍結陣前來,鄭信先用火炮轟擊,再以火槍三段擊,一時間槍彈如雨,連續打退緬軍三次進攻。
緬軍統帥大怒,也派出火槍兵橫陣與鄭信部對戰。
緬軍火槍多,足足有兩千人,鄭信所部抵擋不住,火槍兵慌忙往山坡后退去,連大炮都不顧了。
緬軍統帥轉怒為喜,以為擊潰了鄭信,趕緊命士兵占領高處。
結果等他們趕到山破后,埋伏的陳聯等雙刀兵猛然躍出猛砍。
一刻鐘后,緬軍承受不住傷害,只能丟下一兩百具尸體狼狽退下。
等他們一走,鄭信的火槍兵又重新開始在高處列陣射擊。
如此反復兩次,緬軍被打的死傷慘重,緬軍統帥遂改變策略,冒險派人涉水包抄。
結果鄭信看準他分兵,立刻親自手持雙刀上陣,猛沖緬軍統帥所在。
以潮州鄉黨為主的鄭氏暹羅軍上下一心,竟然差點打到緬軍統帥面前。
戰線上一片混亂,陳聯勢若瘋虎揮舞雙刀在緬軍中來回沖擊,潮州鄉音響徹戰場,個個以一當十,緬軍死傷慘重,又被打的連連后退。
白象王突然神經質的一笑,“這必是泰軍精華所在,說不定就是那些在城南抵抗我軍最為得力的唐人組成。
調我禁衛第三團去,一定要殲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