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天賜同意去倭國的消息,是黃真帶過來的。
莫子布哈哈一笑,不就是個五十萬石的藩嘛,給,完全沒問題,反正德川家的天領,應該是保不住了的。
雖然不太可能連德川宗家那些親藩、譜代都給通通取消,但至少這直接屬于德川將軍的天領,肯定是要沒收一大半的。
“誰叫老頭子老而彌堅呢,他不生老六、老七,朕何能驅動他辦事,哈哈哈哈!”
莫子布挺不孝順的跟長兄瓊國公莫子潢,說起了老爹莫天賜的笑話。
莫子潢能說啥,一個雖然是弟弟,但卻是皇帝,是君。另一個是父,兩位大神他都惹不起。
“陛下說的沒錯,我看老六和老七,就是來討債的,或者說兒女都是來討債的。”雖然兩邊都惹不起,但莫子潢覺得莫子布沒說錯。
以老爹莫天賜的身份,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讓他干不想干的事。
唯有老六和老七,為了給這兩跟皇帝不怎么親近的弟弟的留下一筆遺產,八十三歲的老爹,照樣得被皇帝支使的滿世界跑。
“其實何止太上皇,臣也是如此啊,八個兒子,想想都頭疼。”說完了太上皇,莫子潢又開始暗戳戳的說自己。
“那就在倭國關東,給你兩個十萬石的藩國吧,不過要就藩,不能呆在大陸只收貢賦,得去當地鎮守。”
雖然莫子潢在莫子布重拾山河的時候,沒有多少功勞,但也不是一無是處,短暫坐鎮幾個城市,也還是干得不錯,至少沒什么錯誤。
這不,二哥莫子淌已經做了快三年的北京留守,馬上就要換大哥去了。
而大哥莫子潢的兒子中,有三個是當年搶來的阿拉干公主生的,未來肯定是要去阿拉干和吉大港做藩王的,剩下五個人找兩個去日本,也不錯。
“臣謝過陛下,請陛下放心,這兩個在倭國關東的藩,臣一定把它們經營成咱們莫家在倭國的根基。”
莫子潢相當高興,要在以前,兩個十萬石的倭國封藩,其實真有點窮。
但現在不一樣了,中華不要求那么復雜和刻意浪費的參勤交代,不需要養那么多的家臣,多余的人口也有地方可以去,還能賣豬仔。
那么這十萬石的藩,就不小了,完全換算成糧食,也有兩萬噸,五公五民減半算,還能剩一萬噸。
再減去貢賦給朝廷以及養一些家臣所用,五千噸是怎么都有的,這與中華普通地方四五萬畝土地的純收益差不多,還可以世襲。
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產業了。
莫子潢在殿內喜滋滋的得賞賜,殿外等著被召見的羅芳柏和黃真也在閑聊。
其實大虞朝也是有參勤交代的,被要求參勤交代的對象,就是這些南洋的藩臣。
他們的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不分男女都要求到京城讀書,本人每兩年,也必須到京城面圣。
“羅兄,聽說你放棄了在嘉北建立藩國的機會,要到朝廷任職了?”
羅芳柏聽到黃真的詢問,點了點頭。所謂的嘉北,就是嘉慶島(加里曼丹島)北部。
這里原本盤踞的文萊蘇丹國,已經被嘉西的華人打的奄奄一息了,很快地盤就會被劃為嘉北府。
而羅芳柏本人,被皇帝派到嘉慶島,一呆就是十年。
這十年中,他一直擔任嘉慶省總督,還兼任嘉慶水陸軍提督,嘉西府知府,基本上他就是整個嘉慶省軍政一把抓的事實上藩主。
不過當莫子布給出在嘉北建立一個侯爵封國,還是回朝廷任職二選一的時候,羅芳柏考慮過后,放棄了就藩。
“敝人前三十年,一直都在作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如今陛下仁德,能使我得償所愿,真乃天恩浩蕩。”
羅芳柏也是說的實話,他愿意放棄南洋封爵回朝廷的重要原因,就是皇帝要新成立宗藩院。
這個新成立的機構,把宗人府的一部分功能和理藩院的絕大部分功能給綜合到一起,附帶對外拓殖的統籌,實際上應該叫殖民部最恰當。
所有關于拓殖的事情,宗藩院都能管,上到封國之君,下到莊園之主,是六部、大理寺、御史臺、轉運司之外,又一個極為重要的衙門。
羅芳柏做了宗藩院的辦事大臣,未來進入內閣基本是板上釘釘,如果他能力強一點,做上一任首輔,也不是不可能。
黃真則對此表示祝福,這羅芳柏說到底,是最近十幾年才下南洋的,原本能在大陸上就是秀才,稍微適應一下,還可以回到朝廷任職。
但他不一樣,他已經是出生在泰平(暹羅)的第四代華人了,之前還有阿瑜陀耶王朝的鑾爵。
而且當年他被困在阿瑜陀耶城,是皇帝親自率軍把他救出來的,其后奉命鎮守丹城(大丹那沙林地區),一干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中,黃真這個生在南洋,長在南洋,可以說南洋就是故鄉的人,很難在四十多歲后,還北上適應朝廷這個節奏的。
“黃兄看來是準備接受封爵,永鎮丹城了嗎?”羅芳柏早就知道黃真會如何選擇了。
這位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因為皇帝救了他的命。
這恩情,就算是普通人之間,那也是要得一輩子感恩的,更別提對方還是皇帝。
這全天下,誰都可以鬧事,唯獨黃真敢有一點不忠心,人心道德都能把他在精神上給凌遲了。
且這十幾年來,黃真實際上就是皇帝的家臣,嫡長女還已經許配給了皇三子莫重榆,也沒必要折騰了。
黃真正要回答,屋內的莫子潢出來招呼,兩人趕緊進去。
“阿真,榆兒先封一個丹城郡王吧,框架先搭起來,未來我準備把棉城、新土、丹城都劃歸阿榆。
一字王號,等阿榆成年后再來擬定。至于你自己嘛,就在新土周圍封兩個伯國吧。”
莫子布也開始準備要分封兒子,并把阿森的地位給確定下來了,帝國現在也需要明確繼承人,有些事情才好辦理。
黃真聽罷,趕緊跪下謝恩,他女婿這個丹城郡王的封地可不小,包括了后世緬甸東南的毛淡棉、土瓦、丹那沙林三地。
基本就是緬甸的孟邦與德林達依省,在目前來看,是南洋第一大的藩國了。
“你替我盯著蘇基一點,我怕這老小子搞事。”莫子布看著黃真說道:
“阿榆雖然是蘇氏所生,是蘇基的外孫,但這并不代表著蘇基就完全值得信任。
咱們這大虞朝,是咱們唐人的天下,蘇基目前還不能完全算是唐人。”
“臣明白,伊洛(瓦底)江入海口這么好的地盤,當然不能給那些蠻夷。”黃真點了點頭,一臉喜笑顏開,這實際上還是族群之間的爭奪。
現在華人下南洋的多了,對以合約長工形勢存在的農奴需求大增,而孟人過去十幾年了,也還是按照他們原本的方式生活,基本沒主動做過改變。
至今這個族群在下緬甸的六十多萬人中,能說官話的估計只有萬把人,流利使用的,很可能沒有三千。
同時,由于緬王孟云一直沒有徹底降服,緬人也還是有些抗拒同化。
本來嘛,這是他們的小小不樂意,問題不是很大,等這代人死的差不多,新生者是在大虞統治下長大的,因此再過個二三十年基本也就同化完成了。
可是他們的這個點不樂意,正好撞到大虞這些年需要大量半農奴。
你不想唐人,那就肯定是想當農奴呀!
這下好了,原本支持同化他們的,現在也不怎么支持了。
很多人盯上了這三百萬上下的孟人和緬人,希望把他們拆散到各處,全部去做半農奴。
完全就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
這也是黃真喜笑顏開的真正原因,皇帝終于愿意開口子,哪怕是蘇基阻擋這股潮流也可以拿下,那就太好了。
三百多萬人呢,就算一個十五年契約長工只值十銀元,那也是三千萬呢,何況他們還會不斷繁殖,同時又可以空出大量土地。
“未來的高麗和倭人長工,可以優先供給下緬甸,先把人種給換過來。”既然決定這么干了,莫子布就直接一步到位。
把倭人和高麗人填補到下緬甸去,把緬人和孟人弄到南暨島(爪哇島)與嘉慶島(加里曼丹島)以及嘉定、泰平去做半農奴。
“陛下,臣還建議把緬甸這個名字給改了,緬乃是指緬人,甸是指平地,不如將緬甸改成漢川。”黃真早就籌劃多時,連名字都想好了。
“漢川。”莫子布念叨了幾句,“不錯,這下緬甸水流充足,大河甚多,就叫漢川吧。
以后就沒什么上緬甸,下緬甸了,叫上川與漢川,設上川省與漢川省。”
“陛下,臣綜合多年以來鎮守南洋的經驗,為大虞封爵做了一點小小的建議。”
看到黃真有大事可辦了,羅芳柏也把自己的奏章遞了上去。
這是他就任宗藩院辦事大臣的最大底氣,整個大虞朝,恐怕沒人有羅芳柏這么豐富的拓殖經驗了。
“臣建議,將大虞的爵位分級,分為內臣、親藩、鎮藩與外藩。
其中內臣乃是朝廷爵位,國內之親王、郡王、公侯伯都是朝廷爵位,與之前歷朝歷代并無不同。
親藩乃是咱們華人封臣,比如宋城侯吳讓、萬隆伯林通火等,通行國王、國公、君侯、方伯以及子爵、男爵、鎮守使等爵。
鎮藩則是漠南漠北、朝鮮、東瀛,用陛下設立的順義王到忠義侯五等爵位,各以鎮守地方區別,這些次一等的華夏之地,先用鎮藩統治起來,未來慢慢更易。
至于外藩,就是未來在河中與天竺的封爵,爵位稱號用通通使用王號,以示他們乃是臣服于我之外人,并不立于朝廷之內,不能享受華族的待遇。”
莫子布聽明白了,這實際上跟倭國目前通行的所謂親藩、譜代、外樣有異曲同工之處。
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除開內臣以外的封爵過大,導致內臣封爵看上去不那么值錢的問題。
比如按照中華歷來的規矩,島津氏薩摩藩這樣有一百多萬實際控制人口的,怎么看也得是個侯爵,德川將軍如果按照目前的規模,起碼要給個國公。
但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可能得到這么高的爵位。
但若是不給這些人公侯之位,只給子爵、男爵,那南洋呢,吳讓這樣的侯爵都只有四五十萬人口呢。
所以,做一下嚴格的區分,還是好的。
于是莫子布快速看完,就點頭同意道:“大方面,朕是贊同的,芳柏去下去再細化一下,比如未來親藩鎮藩是否可以轉封,鎮藩納土如何轉為內勛臣等。”
“還有,此事要秘密去做,因為朝鮮目前還未歸附。”受羅芳柏的啟發,莫子布終于想到朝鮮未來該怎么弄了。
應該恢復漢四郡,然后李朝之主聽話的話,轉封到澳大利亞或者其他地方去。
除開漢四郡的地方,切成一塊塊的鎮藩,先收割一波人口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