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黃云交陣處,金瓜千重只似無,虜騎胡塵漫野布,兩度戰烏古,霜雪紛飛殺戮!催陣鼓,虎狼出,蒼茫把風逐。飲馬瀚海,不枉平生抱負。
登頂需識下坡路,福滿安知禍事伏,御旨敕封晉國府,功高滅阻卜,羨煞朋交舊故!爭榮辱,歷寒暑,人心苦不足。此去廟堂,又見宦海沉浮。
——《鶴林風露·晉陽篇》,作者溫茂。
建隆八年,由大鄭帝國對阻卜汗國發起的北伐戰爭,以烏古的腦袋被快遞到汴京結束,歷時三個月零十一天。
直道功不可沒,不然最起碼得半年起步。
此次參與北伐的將士都得到了來自朝廷和樞密院的豐厚賞賜,這還不算他們在草原上撿到的那些無人認領的金銀財寶、沒人照顧的婦女兒童、以及野生的牛羊、馬匹、駱駝和奴隸,可謂是皆大歡喜。
整個大鄭舉國歡騰,除了戶部尚書張之善不太高興之外(因為他的工作量較往常增加了三倍),每個人都喜氣洋洋,或多或少與榮有焉。
這次的勝利標志著最后一個能對大鄭造成國家級軍事威脅的敵對勢力煙消云散,意味著在當今天下,“大鄭”這兩個字將代表絕對無敵。
太子文若親自出城五里迎接北伐大軍的主要將帥回京,沿途州府郡縣的百姓們紛紛跑到直道兩旁,爭相觀看回師的部隊。
汴京城更是萬人空巷,百姓們全都擠到代馬門外和黃河邊上迎接征人回京,比當年建隆觀武時還要激動興奮,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噠噠~噠噠~噠噠~”
乾元殿外,空曠的廣場上響起一陣整齊的腳步聲。
安容一身甲胄、龍行虎步的走在最前方,左邊跟著許諒、右邊跟著李遺景;再后方依次是申屠延釗、賈騏、柳耒、李孝通、任德俊、符問卿。
一股沙場肅殺的氣息撲面而來,宮內的內侍、宮女們紛紛生出懼意,低下頭去,不敢窺視這群如狼似虎的猛將和封疆大吏。
他們代表著北方行營、西部行營、朔方府、云中府、晉陽府和洛陽府。
突厥部、契丹部、鬼方舊部、唐兀部、奚部、黠戛斯部、沾八葛部、茶札剌部、白達旦部、敵烈八部、斡郎改部,共計草原十一部的現任可汗,全部跟隨在安容等人的身后,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前往乾元殿中覲見鄭皇。
西域的李卿和遼東的聶牧之、田楷沒有來,他們還在找西北高車部和東北靺鞨部及其從屬完顏部的麻煩。
陛下跟他們聊了很久,具體內容只有他們自己和史官知道。
會議結束后,指揮此次北伐的主帥安容,被加封為晉國公,食邑五千戶,待遇和齊國公王臣鶴一模一樣。
其他諸將也都封名賞爵,有意思的是,賈騏從鞏義縣男變成了宜陽侯,為了讓他爹賈建不要在公眾場合拜兒子,陛下還特地將賈府尹升為新安侯平衡了一下,免得整出點家庭矛盾啥的。
當然了,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洛陽鄉軍這次的作戰表現很勇猛,另外還有賈建自身的與世無爭。
沒過兩天,文訓又召集群臣、勛貴和各大高門望族的當家人重開夏日蟬鳴宴會。不過這次不是為了喝酒吃飯,而是為了把列入昭勛閣的人定下來。
如今天下一統,外無大患,也是時候搞點儀式上的流程了。
昭勛閣榜首的人選毫無懸念,正殿第一的是吏部尚書、右仆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大鄭王朝的開國宰執、趙國公——杜宣,字揚善,籍貫淮南府裕安縣。(后加太師)
正殿第二的是戶部尚書、國舅、左仆射、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國公——周行舟,字若水,籍貫淮北府臨水縣。(后加太傅)
正殿第三的是兵部尚書、左仆射、樞密院樞密使、左鄉衛大將軍、魏國公——馮延,字展德,籍貫開封府陳州。(后加太保)
正殿第四的是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樞密院同知、右鄉衛大將軍、東南行營都部署、都督青、徐、揚三州諸軍事、齊國公——王臣鶴,字升翼,籍貫青州府濟州。(后加少保)
這四人是在文訓起兵初期,鼎力支持他的重要政治人物,分別代表著江淮、關東和中原士族,是大鄭王朝能夠爭雄天下的原始資本和手足四肢。
——
右殿第一的是參知政事、上柱國、輔國大將軍、秦王——韓登,字問階,籍貫關中府長安。
右殿第二的是禮部尚書、上柱國、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知樞密院事、郢國公——魏序,字有方,籍貫淮北府臨水縣。
右殿第三的是端明殿大學士、刑部尚書、柱國、中書門下同平章事、魯國公——李開云,字明遠,籍貫青州府任城縣。
右殿第四的是樞密院樞密使、柱國、玉清昭應宮使、中書門下同平章事、隴國公——秦時明,字觀慧,籍貫鳳翔府歧山縣。
右殿第五的是檢校太尉、右衛大將軍、西部、西南行營都部署、樞密院同知、柱國、藍田郡王——種平,字衡界,籍貫關中府藍田縣。(后加太子少傅)
右殿第六的是戶部尚書、涼州牧、醴泉觀使、資政殿大學士、上柱國、梁國公——張之善,字從之,籍貫隴右府秦州。
右殿第七的是工部尚書、宣奉大夫、柱國、龍圖閣大學士、營國公——唐秉聞,字向知,籍貫徐州府蕭縣。
右殿第八的是京兆尹、金紫光祿大夫、保和殿大學士、上護軍、潁川侯——張承,字繼業,籍貫開封府臨穎縣。
右殿第九的是殿前馬軍都指揮使、上護軍、冠軍大將軍、順昌郡王——薛定,字順安,籍貫汝南府順昌縣。
右殿第十的是殿前指揮使、護軍、御林軍統領、信陽侯——何關,字守義,籍貫汝南府信陽縣。
——
左殿第一的是樞密院同知、鎮國大將軍、上柱國、北方行營都部署、都督幽、冀、并三州諸軍事,淮南郡王——李繼賢,字良元,籍貫汝南府汝南縣。(后加少傅)
左殿第二的是御史中丞、上柱國、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翰林殿大學士、冀國公——林濟遠,字廣達,籍貫冀州府鄴城。(后加少師)
左殿第三的是殿前步軍都指揮使、上護軍、金吾衛上將軍、懷化大將軍、京城團練使、開封侯——劉青山,字玉嶂,籍貫開封府臨穎縣。
左殿第四的是洛陽府尹、柱國、判司州、同平章事、新安侯——賈建,字立業,籍貫洛陽府洛陽。(后加太子少保)
左殿第五的是北方水師都督、判荊州、上護軍、云麾將軍、陳留郡公——邵之祁,字春盛,籍貫開封府陳留縣。
左殿第六的是工部侍郎、太子詹事、護軍、銀青光祿大夫、易陽侯——呂齊,字平云,籍貫幽州府易陽縣。(四踐兩府、九居八座)
左殿第七的是參知政事、樞密院同知、左衛大將軍、上柱國、晉國公——安容,字乃大,籍貫晉陽府婁煩縣。(后加太子少師)
左殿第八的是參知樞密院事、成都府尹、護軍、益州牧、西南行營部署、嘉陵侯——黃旭,字東升,籍貫成都府利州。
左殿第九的是南方水師都督、歸德將軍、清泉節度使、柱國、都督閩越、嶺南諸軍事、鎮南王——陳瑾,字玉郎,籍貫福建府同安縣。
左殿第十的是西域都護、安西軍統領、輪臺將軍、上護軍、鳳翔侯——李卿,字子柔,籍貫鳳翔府扶風縣。
這二十四個人,全部都是在大鄭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能臣猛將!
他們或是在某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歸順大鄭,造成了政治意義或者軍事意義上的重大影響;或是在某一領域有著極為突出的貢獻,為大鄭沖鋒陷陣、殫精竭慮、創造進取空間、提供有力支持。
而且,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后,都代表著一股不可忽視的地區性勢力。
這次的上榜理由和名次先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從入股時間、功勞大小、職位高低、背景勢力等等等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后,才制定排列出來的。
另外,為了穩定和平衡最后加入大鄭集團的江南地區,文訓給溫茂安排了一個以后再也不會有的絕版職稱——太尉。
那么,想必經常去大會堂開會的朋友們已經發現好像哪里有點不對勁了。
昭勛閣的光榮榜上,少了一個人——
臨穎郡王、殿帥凌晨。
在此之前,文訓咨詢過凌晨的意見,想聽聽看他對自己的排名有什么看法。依照文訓的意思,凌晨可以在左右兩殿里隨便選,不論是韓登還是李繼賢,都得排在他后面。
凌晨笑著回答道——
“我就不參與評選了,我進去了,就要把人家擠出來。還是把這樣青史留名的機會讓給同僚同袍們吧~
我一個在小鎮子上搞養殖的,如果進了昭勛閣,以后都不好跟百姓們走到一塊,一起接生小牛犢,哈哈哈哈~~”
此事傳開后,世人皆稱贊殿帥高風亮節、不與人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