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被稱為廉臺之戰,雙方兵力十分懸殊!】
【慕容恪此戰準備了十萬重甲騎兵,對此戰勢在必得!】
【冉閔一萬精銳,以及自己的“乞活軍”作為主力,以破釜沉舟之勢參與最終決戰。】
【盡管兵力懸殊很大,但是冉閔已經沒了退路,一則他已經沒了糧草,只能以戰養戰!】
【二則他手下的“乞活軍”就是他的底牌。】
【“乞活軍”顧名思義就是如同他們名字一樣,乞求在這亂世之中乞求存活下去。】
【他們都是從流民中篩選出的精銳,長期在北方戰亂中輾轉,與匈奴、鮮卑等游牧部族頻繁交手,尤其擅長以少打多的貼身肉搏,還有突襲、穿插,能快速撕開敵軍防線。】
【冉閔更是憑借這支力量,多次擊潰數倍于己的胡族軍隊。】
【而且紀律與韌性極強,這支軍隊,戰斗意志極致純粹,他們并非為權貴征戰,而是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戰!】
【每一場戰斗都是“生死存亡之戰”,作戰意志遠超普通兵卒。】
【再加上冉閔也是出了名的驍勇善戰,想當年他就是靠以少打多而聞名的,靠的就是這骨子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信念!】
【幾千打幾萬、一千打七萬……如今一萬對十萬,優勢在我!】
【那一年,他雙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做對手。】
天幕前!
“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遼十分認可冉閔的戰斗思路。
想當年他八百大破孫十萬……也是如此想的!
主打一個,退無可退,無需再退!
糧倉不夠,兵力懸殊,打不了持久戰那就只能梭哈了。
與其被慢慢耗死,不如放開手腳拼一把,至少拼一下還有機會!
【開戰前夕,冉閔手底下大臣劉茂、郎闿等人曾直言勸諫,認為前燕軍勢龐大慕容恪率10萬大軍,且鮮卑騎兵機動性強,冉魏兵力僅1萬余,正面硬剛風險極高,建議暫避鋒芒、固守城池以拖垮敵軍。】
天幕畫面中,冉閔聽到這話大怒,“避他鋒芒?”
“吾欲平幽州,斬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
“再有擾亂軍心者,斬!!!”
【冉閔就這樣,不顧眾人勸阻,率軍北上,雙方于廉臺展開決戰,冉閔選擇正面硬剛,盡管糧草不足,兵力懸殊,但是他硬是憑借著手中一萬大軍打出了十戰十捷的戰績!】
天幕前。
看到這的冉閔不由得揚起了嘴角,一股傲氣不由自主的從身上散發開來。
十萬精銳又如何?
處于劣勢又如何?
他是冉閔,他是武悼天王,打得就是精銳!
……
天幕之上!
伴隨著旁白音落下,畫面也開始驟然翻轉。
“吾欲平幽州,斬慕容儁!”
說罷,冉閔翻身上馬,朱龍馬的蹄鐵踏過城門發出踏踏聲,
他勒住韁繩回望,鄴城城墻在暮色里像一道疲憊的脊梁。
“告訴城內百姓,待我破了慕容恪,便讓他們再無流離之苦。”
說罷,他一抖馬鞭,率先沖入北方的風沙中。
身后的乞活軍如一道鋼鐵洪流,卷起的塵土遮蔽了半個天空!
畫面再度翻轉,此時的麥田剛泛青,便被馬蹄踏成了泥沼。
慕容恪的十萬大軍列陣于北,黑色的大纛旗上“燕”越發醒目。
重甲騎兵組成的方陣如同一堵移動的鐵墻。
而冉閔手持雙刃矛,朱龍馬在陣前刨著蹄子。
“殺!”
隨著他一聲令下,戰馬嘶鳴,乞活軍的輕騎兵如離弦之箭般沖出。
他們沒有鮮卑騎兵的重甲,卻憑著多年流民征戰的經驗,專挑敵軍方陣的縫隙穿插!
冉閔一馬當先,雙刃矛起落間,已有三名燕軍騎士墜馬!
接下來的十日,廉臺成了修羅場。
乞活軍每日清晨發起沖鋒,日暮時拖著疲憊的身軀退回營壘,卻總能帶著更多的燕軍首級。
第六日,冉閔率三百精銳繞至燕軍側翼,竟沖破了慕容恪的副將所率的五千騎兵,直逼中軍大旗,若非燕軍援軍拼死阻攔,慕容恪險些被生擒。
第十戰結束時,冉閔立于尸山之上,朱龍馬的鬃毛已被鮮血染成暗紅。
他抬手抹去臉上的血污,望向燕軍大營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輕蔑的笑——十萬大軍,竟擋不住他一萬乞活軍!
天幕前的眾人也被這乞活軍和冉閔的戰斗力給震驚了!
原本一些質疑聲此刻也在冉閔的沖鋒之下蕩然無存,統兵能力暫且不論,單單個人勇武已然是一代猛將,萬人敵也!
“好一個乞活軍,這等戰斗機的確不俗,快比上朕的玄甲軍了!”
“只是可惜……最終你敗了。”
李二眸光不停閃動,在他看來這支軍隊已然有了軍魂!
……
【此戰,十戰十捷,一時間整個燕軍陣營被冉閔殺的士氣低落,冉閔用他的實力證明了,何為殺胡霸王!】
【但是最終……這一戰,他冉閔還是敗了。】
【敗在了,慕容恪的手上!】
緊接著畫面再度翻轉,畫面中燕軍大營。
一眾人正在商討這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