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里,拔地而起的青磚瓦房遠不止謝鐵匠一家。
張秋笙家、謝長河家、以及在四海奇珍坊做工掙了錢的謝冬青、姚遠等幾人家里,也都陸續動工興建。
短短一個月,桃源村內,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十幾座嶄新的半成品青磚瓦房,村子面貌日新月異。
連謝里正也樂呵呵地開始籌備新房的動土儀式了。
有村民打趣:“里正叔,您那點月銀,夠起這么氣派的房子?”
謝里正捋著胡須,臉上滿是自豪與欣慰,聲音洪亮地回答:“靠我那點月銀自然不夠!但我家大虎在奇珍坊爭氣啊!這小子,當了幾個月大掌柜,拿回來的工錢,起兩座房子都綽綽有余了!” 言語間,盡是為兒驕傲的喜氣。
那村民湊近些,遞過煙袋鍋子:"里正叔,您要起什么樣式的房子啊?我家過兩個月也能湊齊買青磚的銀子了,說說唄,好讓我家也參考參考。"
謝里正笑得眉眼都舒展開:"樣式嘛,自然比不得廣福家那般別致。不過......"
他故意拖長語調,引得那村民豎起耳朵,"我也是特意請廣福給畫了圖紙的!"
他用一根樹枝在地上比劃起來:"我家人口簡單,就我、大虎、吉利、小花,攏共四口人。廣福給設計的是個''回''字形的院落。"
"正房三間,中間是堂屋,東間是我的屋子,西間留給吉利,廂房這邊......"
他指著東側:"給大虎單獨隔了兩間,里間臥房,外間小廳,萬一...咳...我是說萬一我家大虎往后要續弦,也足夠住了。"
樹枝又點向西側:"小花住西廂房,姑娘家八歲了,也該有自己的閨房,廣福特意給開了月洞窗,說推窗就能看見后院,我以后就在小花的月洞窗外栽一棵梅樹,聽說女孩子家都喜歡這樣式的。"
見村民聽得入神,謝里正越說越起勁:"我還讓廣福給規劃了書房!就設在正房后頭,清靜!以后可以讓吉利溫書,也可以給我這老頭子躲清閑用的。"
他壓低聲音:"連灶房都模仿了廣福家的新樣式,半開放式的!土灶連著暖炕,廣福說他的施工隊要給我專門定制一個供暖的的火道。往后冬天,灶膛燒著火,滿屋都暖和,再不用裹著棉被打哆嗦了!"
那村民聽得眼睛發亮,喃喃道:"這得花不少銀子吧?我要是也想找廣福哥出個圖紙,是該提兩只老母雞上門,還是..."
謝里正哈哈大笑,拍拍對方肩膀:"廣福不講究這些!你只管帶著好酒去,夜里找他慢慢聊。他那人啊,見著有人賞識他的設計,比收銀子還高興!"
桃源村各項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轉型。
磚廠這邊,景象更是壯觀。
原有的十口窯火力全開,新建的十口新窯試窯成功后,也全力投入了使用。二十口饅頭窯同時燒制青磚,黑煙滾滾,熱浪逼人,產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批次就能燒制五十萬塊青磚!
姚二站在窯區高處,看著這壯觀的景象,激動地對身邊的磚廠記錄員說:“記下來!這一窯出來,就夠咱們村二十多戶人家同時開工建房了!咱們磚廠,總算他娘的擺脫那摳摳搜搜、供不應求的窮酸樣了!”
他大手一揮,指揮著磚廠的長工:“出窯的青磚,除了滿足村里的訂單,剩下的,全都給我規規矩矩碼進倉庫備用!以后,咱們也是有庫存的大磚廠了!”
更讓人振奮的是,那五口專門燒制瓦片的饅頭窯也試燒成功!一口瓦窯一次能出五萬片質量上乘的青瓦,五口窯一批次就是二十五萬片!
負責瓦窯的老師傅激動地向姚二匯報:“姚管事,成了!瓦片弧度均勻,敲擊聲清脆,吸水率也達標!這產量,別說咱們村自己用,就是敞開了往外賣,也綽綽有余啊!”
姚二拿起一片還帶著余溫的青瓦,仔細端詳,用力一拍大腿:
“好!太好了!以后咱們村起房子就不用大老遠去縣城買青瓦了,云槐縣的青瓦不僅貴,路上牛車折騰一通,還折損不少呢。你趕緊通知理事會,咱們桃源村的青磚、青瓦產能達標,有多余的青磚和青瓦可以正式作為貨品,往外賣了!”
然而,產業的轉型也伴隨著陣痛,隨著天氣徹底回暖,黑金炭的買賣一日不如一日,銷量銳減。
燒炭組這邊,雖然姚大依舊帶著人每日燒制,維持著基本庫存,但整體的氛圍松弛了不少,不再像前幾個月那樣爭分奪秒、壓力山大了。
姚大看著窯火,對身邊的學燒炭的徒弟感嘆:“炭火生意就是這樣,看天吃飯,不過也好,有淡季和旺季,兄弟們能喘口氣了,接下來,就看磚瓦廠那邊的了。”
理事會迅速做出決策:讓原本負責木炭銷售的謝秋實,接下來的工作重點轉向推廣桃源村的青磚和青瓦!
謝秋實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黑金木炭有淡季旺季,但是青磚和青瓦沒有,只要讓人認可桃源村出品的青磚和青瓦,那么他以后的業績也能更穩定一些。
不過,謝秋實還是很有信心的,桃源村出品的青磚和青瓦,色青一致,六面平整,敲之清脆,甚至沒有沙眼,色花和裂紋也極少。
之所以桃源村的青磚青瓦能這么出色,全靠謝廣福傳授的新式燒窯法和磚瓦廠那套嚴苛到近乎固執的規矩。
就說那青磚的成色吧,別處的磚窯燒出來總是深深淺淺的,每一批的顏色都不盡相同,可桃源村的青磚,從第一窯到最新這窯,塊塊都是勻凈的黛青色。
因為別的窯廠圖省事,燒成了就急著潑水冷卻。
但是在桃源村的磚瓦廠,謝廣福早早就定下死規矩,必須用青川河活水細細浸潤七天七夜,讓水汽順著磚縫慢慢沁進去,這樣燒出來的青磚才能里外顏色透亮,像是剛從墨池里撈出來似的。
其他的品質定位自然是不必多說,桃源村磚瓦廠里那本厚厚的《質錄冊》就是謝廣福讓謝文整理出來的翻版《品質手冊》。
每窯磚瓦從取土到出窯,十六道工序都要負責人簽字畫押才能進行下一步。
前兩個月有個老師傅圖快,少了一道陰干工序,整窯磚出了麻面,姚二當即讓人把那一窯麻面青磚報廢掉。
自那以后,再沒人敢壞了謝廣福定下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