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結束后,張建偉又簡單參觀了一下這間二十多平米的辦公室。
他的目光在墻上那張開業合影上停留了許久,照片上,年輕的王盛、陳良、猴子等人簇擁著居中剪彩的韓三坪,背景是那塊“盛影傳媒有限公司”的牌子。
張建偉用筆在采訪本上記了些什么,又讓攝影師從不同角度拍了幾張辦公環境的照片。
忙完這些,張建偉才告辭離開。
……
送走張建偉,王盛回到辦公室,給自己倒了杯涼白開,一邊喝著,腦海里一邊回放著剛才專訪的每一個細節。
他剛剛那番“拯救中國電影工業火種”的發言,固然有真情實感,北影廠的困境是他親眼所見、親身所歷的,但更多的,是有意的“賣慘”與“拔高”。
與宏大的家國情懷、行業存續捆綁,是為了博取同情、化解爭議,也是為了在輿論上搶占制高點,堵住那些批評“不務正業”、“炫富推手”的嘴。
現在細細想來,邏輯上大體能自圓其說,情感上也足夠煽動,應該能打動張建偉這個層次的記者以及《中國青年報》的讀者群。
至于假不假的……
我帶人賺到錢了,這還能是假的嗎?
……
接下來的幾天,北影廠內波瀾涌動。
韓三坪雷厲風行,借著王盛這邊業務蒸蒸日上、以及徹底捆綁合作的東風,迅速主持了人事清算。
廠內公告欄貼出了處分決定:分管人事的副廠長被上級部門要求停職審查,人事科科長、保衛科副科長以及當日動手最狠的三名保衛科職工,均被以“嚴重違反廠規廠紀,工作方式簡單粗暴,造成惡劣影響”為由,予以開除處理,并通報全廠及相關兄弟單位。
這個消息像一顆炸雷,在北影廠內引起了巨大震動。
風向徹底變了。曾經對王盛、陳良這些“鬧事子弟”嗤之以鼻、或冷眼旁觀的人們,此刻真正感受到了韓三坪改革決心的鐵腕,也看清了盛影傳媒和王盛所蘊含的能量。
陳良、猴子、大劉、小兵這些最早跟著王盛干的子弟們,更是揚眉吐氣,走路都帶風。
當初挨的打、受的白眼,此刻都化作了加倍的工作熱情和。
他們聚在一起時,少不了痛飲幾杯,暢快淋漓地罵上幾句“活該”,心中對王盛的佩服又加深了幾分——盛哥不僅帶他們掙到了錢,更是實實在在地替他們討回了公道!
……
六月六日,星期四,在北影廠會議室里,舉行了一場簡短卻意義重大的簽約儀式。
王盛代表盛影傳媒,韓三坪代表北影廠,共同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一份詳細的《項目合作實施細則》。
協議核心內容包括:
1.資源支持:北影廠優先向盛影傳媒“私人訂制”業務開放攝影、燈光、錄音、化妝、剪輯、設備等核心資源,按內部優惠價格結算。
2.利潤分成:基于“私人訂制”項目,扣除成本后(含設備折舊、人員工時、物料耗材等),利潤部分按照北影廠占60%、盛影傳媒占40%的比例進行分配。
3.人員借調:北影廠鼓勵并協調技術骨干支援盛影傳媒項目,盛影傳媒需支付相應的勞務費用
4.品牌關聯:盛影傳媒可在合理范圍內使用“核心團隊源自北影廠專業技術力量”等描述進行宣傳,北影廠予以認可。
5.異地擴張:雙方共同支持“私人訂制”業務在全國市場的開拓,北影廠利用其行業影響力協助對接各地資源。
簽完字,交換合同,韓三坪和王盛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與會人員——廠辦主任、財務科負責人、以及于咚、陳良等見證者紛紛鼓掌。
緊接著,王盛立刻做出部署:宣布盛影傳媒正式成立“浙蘇業務拓展部”,由于咚擔任總負責人,陳良擔任副總負責人,直接向王盛匯報。
由于咚憑借其發行經驗和人脈負責總體籌劃、高端客戶對接、地方關系打通;由陳良負責具體業務執行、團隊管理和現場拍攝保障。
首批目標:集中火力,優先攻克浙省市場,站穩腳跟后,即刻揮師北上,進入消費能力同樣強勁的蘇省市場。
……
六月七日,星期五。
《中國青年報》在第二版顯著位置,刊出了張建偉執筆的專訪文章,標題為《〈火種〉的守望者——一個北影廠子弟的市場化救贖之路》。
文章以王盛那番“拯救電影工業基礎”的動情陳述為核心,詳細描述了他創辦盛影傳媒的初衷、面臨的困境以及對電影行業的深厚感情。
雖然也提到了“天價婚禮”引發的爭議,但整體筆調是理解甚至贊許的,將其行為升華到了為艱難轉型中的國有電影廠及其職工探索新出路的層面。
多家主流媒體也轉載或引述了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
官方媒體的定調,如同給“私人訂制”業務頒發了一張無形的“準生證”,間接認可了“私人訂制”這類高端服務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帶來的積極外部效應,將其視為改革開放中一種值得觀察的新生經濟現象。
雖然奢侈消費的爭論不會停止,但質疑的聲浪被很大程度上中和了。
……
六月十日,星期一,報道持續發酵的效應開始顯現。
韓三坪辦公室的電話開始響個不停。
許多來電并非來自熟悉的八大廠兄弟單位,而是來自一些更偏遠、處境更艱難的地方電影制片廠——比如西夏電影制片廠、甘省電影制片廠、草原電影制片廠、滇省電影制片廠、雪山電影制片廠、黔省電影制片廠、西海電影制片廠……
他們的目的驚人地一致——
先是祝賀北影廠改革走出新路,盛贊韓三坪眼光獨到、敢為人先,然后話鋒一轉,便開始大倒苦水,訴說廠里設備閑置、人員富余、子弟就業無門的困境,最后小心翼翼地試探:“韓廠長,你們那個‘婚慶電影’業務能不能帶上我們廠一起搞搞創收?設備、人員我們都有,利潤分成好商量嘛,都是兄弟單位,幫幫忙?!?
這些電影廠身處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市場極其狹窄,當地先富的消費欲望也沒有那么強烈,無法形成規模、形成品牌。
因此,看到大勢已成,這些‘窮親戚’,紛紛選擇‘攀高枝’。
一單四十萬,成本多少,這些電影廠可太清楚了。
更有甚者,直接詢問:“聽說你們那個盛影傳媒業務擴張快,缺不缺人?我們廠里好些孩子能干肯學,能不能安排過去打個工、學點手藝?工資待遇按你們的規矩來就行?!?
握著電話聽筒,韓三坪看著窗外北影廠略顯陳舊的廠區,心情復雜。
我也沒想當帶頭大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