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星期一。
北影廠廠長辦公室的電話急促響起。
韓三坪剛端起茶杯,聞聲皺了皺眉,心里不知為何忽然有一絲不妙的感覺。
電話是韓三坪魔都朋友打來的,對方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和提醒:“三坪,魔都今天的《文匯報》、《勞動報》,等幾家主要的報紙,在頭版或者二版,有重磅文章,矛頭直接對著你們的電視電影業務!”
韓三坪感覺到心里一緊。
對手的反擊來了。
韓三坪:“老楚,我這里還沒有得到消息,你幫忙念念報紙上是怎么報道的。”
“好。”
電話那頭:“《文匯報》的標題是,電視電影繁榮背后的隱憂,是救市良方還是飲鴆止渴?”
文章開篇先是以一種看似客觀的口吻,簡述了近期電視電影如何通過電視臺播出,如何受到部分觀眾歡迎,甚至承認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熒屏”。
但筆鋒隨即一轉,開始大篇幅論述其“負面影響”——
韓三坪聽著電話那頭的轉述:“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以低成本、短周期、高密度為特征的‘電視電影’模式,正以一種近乎野蠻的方式,沖擊著傳統的電影放映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三月份以來,華東、華南、華北等多個主要城市影院的上座率出現了明顯下滑,尤其是那些依賴國產片和復映片支撐的中小型影院,經營狀況急劇惡化,部分甚至已瀕臨倒閉邊緣。”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沖擊具有明顯的‘替代效應’。
當觀眾只需待在家中,打開電視,就能免費或支付極低代價觀看到內容相似、甚至更具時效性的‘電影’時,他們還有什么動力花錢買票、奔波前往電影院?這無疑是對本就脆弱的電影消費習慣的致命一擊。”
“有觀點認為,電視電影盤活了電影廠的閑置資源,解決了部分電影廠職工的就業和收入問題。這固然是事實。
但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中國電影的根基究竟是什么?是少數電影廠的生產環節,還是遍布全國、連接億萬觀眾的發行和放映網絡?
為了挽救生產環節的少數職工,就要以犧牲整個發行放映體系成千上萬職工的生計為代價,這難道不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短視行為?難道不是對中國電影工業生態的嚴重破壞?”
電話那頭頓了頓,緩了口氣,繼續念道:“這股風潮源自何處,業內心知肚明。某些單位憑借特殊資源和政策便利,繞過既有的、成熟的發行體系,另起爐灶,看似創新突破,實則是在破壞行業規則,制造新的壟斷。
這種‘窩里橫’的做法,不僅無助于中國電影整體實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引發惡性競爭,最終導致兩敗俱傷,受損的是整個中國電影事業!”
文章旁征博引,數據翔實,邏輯層層遞進,極具煽動性和迷惑性。
通篇未直接點明“北影廠”或“王盛”的名字,但“某些單位”、“特殊資源”、“另起爐灶”等措辭,指向性再明顯不過。
電話那頭的老楚,還說了下其他報紙報道的方向——
內容大同小異,角度略有側重,有的著重渲染影院職工的“下崗”困境,有的則“憂心忡忡”地探討中國電影的未來之路是否被“帶偏”,核心論調高度一致:電視電影是破壞者,電影廠聯盟是罪魁禍首。
韓三坪臉一黑,掛斷了電話。
“他媽的!”
韓三坪忍不住爆了粗口,一股難以抑制的怒火直沖頂梁:“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惡人先告狀!”
他抓起電話,打給了王盛,聲音因憤怒而有些沙啞:“盛子!立刻來我辦公室!”
……
稍傾。
“來勢洶洶,準備得很充分。”
坐在韓三坪對面的王盛,聽完韓三坪的講述,王盛總結道
“何止充分!這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輿論圍剿!”
韓三坪:“你看看這調門!‘破壞中國電影根基’!‘犧牲放映體系’!好大一頂帽子!
他媽的,要不是他們那些省級電影公司趴在中間喝血,截留大部分利潤,把我們逼得活不下去,我們何至于自己找出路?現在倒好,我們剛吃上口飽飯,他們就開始哭窮喊冤,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韓三坪倍感惡心道:“他們是怎么有臉打‘就業’、‘民生’這些牌的。而且選擇在魔都媒體首發,很有策略。魔都是電影重鎮,也是改革前沿,這里的輿論風向對全國都有影響力。”
“上影廠?”
王盛問。
韓三坪搖搖頭:“反正肯定是那幾家大的省級公司串通好的!”
正說著,辦公室的電話再次響起。
秘書接聽后,不斷匯報:
“廠長,珠影廠廠長電話,問報紙的事!粵東那邊也登報了!”
“廠長,長影廠廠長電話,非常氣憤!”
“西影廠電話……”
“峨影廠……”
短短十幾分鐘,聯盟內幾乎所有主要電影廠的廠長都打來了電話,口徑出奇地一致:義憤填膺,同仇敵愾!
珠影廠廠長在電話里直接開罵:“三坪兄!看到沒有?惡狗先咬人!他們省級公司什么時候成了弱勢群體了?
老子去年一部片子被他們壓著,只給那么點買斷費,差點連褲衩都賠進去!現在我們自己找到活路了,他們倒跳出來說我們破壞市場?我破壞他奶奶個腿!”
長影廠廠長語氣沉重但堅定:“三坪,這是沖著我們聯盟來的。他們怕了,怕我們真的成勢,徹底動搖他們的好日子。這事我們不能軟,一軟就全完了!”
就連平時相對溫和的峨影廠廠長也激動地說:“老領導,這根本不是講道理的事!他們就是要用大帽子壓人!我們必須反擊!不然以后誰都敢騎在我們脖子上拉屎!”
……
安撫完各個電影廠廠長后,韓三坪和王盛商量起解決辦法。
王盛分析:“他們不敢到部里告狀,想用引導輿論壓人,也是知道自己理虧,既然如此,倒也好反擊。”
“第一,我們要立刻組織材料,用詳實的數據說話。電視電影業務為聯盟各廠帶來了多少利潤,穩定了多少職工崗位,上繳了多少稅收?對比一下過去幾年我們被省級公司盤剝時的慘淡經營,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第二,要強調我們是在探索新模式,是在為陷入困境的中國電影尋找新出路。電視電影并沒有取代傳統電影,而是開辟了新的市場增量,培養了更多的觀眾。很多因為時間、價格原因很少進影院的觀眾,通過電視接觸到了電影,這難道不是擴大電影影響力的好事?”
“第三,”
王盛頓了頓:“要適時點破省級公司的‘霸王條款’和‘利潤截留’問題。可以不用太直白,但要引導公眾思考,為什么同樣一部片子,在影院票房不錯,電影廠卻賺不到錢?錢去了哪里?為什么電影廠要被逼到另尋出路?把問題的根源指出來!他們要掀桌子,那大不了就都別玩了!”
韓三坪聽得連連點頭,補充道:“還有一點,要爭取上級的支持!我這就給部里寫報告,陳清利害關系。
同時,我們要主動聯系那些支持改革、有影響力的媒體,比如《中國青年報》,把我們的道理說出去!不能光讓他們潑臟水!”
“對!”王盛贊同道,“還要發動聯盟內所有力量,利用各自的地方媒體資源,發出我們的聲音。
這是一場全方位的輿論戰,我們要讓所有人看到,不是我們北影廠在惹事,是整個國有電影生產體系在求生、在創新!
而阻礙這種創新的,正是那些固守壟斷利益、不顧電影廠長死活的舊勢力!”
韓三坪一拍桌子,豪氣頓生:“好!就這么干!他媽的,想用輿論壓垮我們?老子偏要讓他們看看,什么叫眾志成城!盛子,你負責帶人整理數據、構思反擊文章要點,我負責向上匯報和協調各廠!咱們就跟他們好好打這一仗!看看最后,誰才是真正破壞中國電影根基的罪人!”
這一刻,廠長辦公室內的空氣仿佛燃燒起來。
原本因突然襲擊而產生的一絲慌亂,已然被強烈的憤怒和堅定的斗志所取代。
省級電影公司試圖用輿論的洪水淹沒新生的電視電影業務,但他們或許低估了這股新生力量背后,是三十多家被逼到墻角、終于看到生機而決心奮起一搏的電影廠的集體意志。
風暴已至,唯有迎戰。
北影廠和它的聯盟,準備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