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下旬。
韓國,漢城。
春寒料峭,尚未完全從金融風暴余波中恢復過來的城市,卻已然顯露出其后世被稱為“韓流”策源地的些許端倪。
街頭巷尾,.T.的海報尚未完全褪色,.S.、.L等女子偶像團體的甜美形象也占據著年輕一代的視野。
然而,在電影市場,此時的韓國依然是好萊塢的天下。
《黑客帝國》、《星球大戰前傳1》的余溫猶在,本土電影雖因《生死諜變》的成功提振了信心,但在市場份額上仍處于苦苦追趕的態勢。
至于中國電影?
在普通韓國民眾乃至大多數影評人眼中,幾乎等同于“不存在”或“落后”的代名詞。
他們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引進的少數幾部功夫片,或者是一些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但敘事緩慢、色調灰暗的“鄉土藝術片”上。
對于現代中國的都市面貌、青年人的情感世界,他們一無所知,也缺乏了解的渠道。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一個龐大卻略顯土氣、發展遲緩的鄰邦,其電影產業自然也難以產出符合現代化、國際化審美的作品。
在這種背景下,泰元娛樂社長鄭泰元,要將一部來自中國的青春愛情片《初戀這件小事》推上韓國銀幕,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不僅是商業冒險,更像是一場文化上的“逆流”行動。
過去兩個多月,鄭泰元幾乎動用了自己積攢的所有人脈和手段。
他頻繁出入文化觀光部、韓國影像資料院以及映像物等級委員會,西裝革履之下,是塞滿了各種“心意”的信封和看似不經意遞上的珍貴禮物。
他巧舌如簧,向官員們描繪著中韓文化交流的美好圖景,強調引進這部在中國創下票房奇跡、引發社會熱議的影片,對于增進韓國年輕一代對中國的了解、促進雙邊文化互動具有“積極的示范意義”。
他甚至暗示,這可以作為響應政府“文化立國”戰略、拓寬文化引進渠道的一個“典型案例”。
同時,他對各大院線的負責人則是另一套說辭。
他拿出《初戀這件小事》在中國市場的票房數據簡報(經過精心翻譯和美化),強調其以小博大的商業潛力,并承諾泰元娛樂將投入“不亞于本土中等制作電影”的宣發費用。
當然,一些“私下里的諒解”和利益分享承諾,也是打通關節的必要潤滑劑。
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質疑和白眼是家常便飯。
“中國電影?有人看嗎?”“青春片?能比得過日本偶像劇嗎?”類似的疑問不絕于耳。
主流的熱門檔期,如寒假(1-2月)和暑假(7-8月),早已被好萊塢大片和備受期待的本土制作瓜分殆盡,院線方根本不愿冒險將黃金場次留給一部“未知”的中國電影。
最終,憑借著一股韌勁和某些上不得臺面的運作,鄭泰元總算撬開了一道縫隙。
《初戀這件小事》定檔于2000年3月10日,一個不溫不火的春季檔期。
此時學生寒假已過,暑期未至,并非傳統的觀影高峰。
但鄭泰元自有算計:避開大片扎堆的鋒芒,或許更能讓這部風格清新的影片脫穎而出。
而且,韓國社會普遍實行周末雙休,周末票房占比通常能達到全周的60%甚至70%,只要口碑能發酵,依然有機會。
拿到了上映許可,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對“中國制造”抱有偏見的韓國觀眾,愿意走進影院。
鄭泰元深諳營銷之道,他仔細研究過王盛在中國為《初戀這件小事》策劃的一系列宣傳方案,決定將其核心策略“一比一復刻”到韓國。
他堅信,人類對于純真愛情和成長共鳴的情感是共通的。
泰元娛樂的宣傳團隊迅速行動起來:
校園滲透:雇傭了大量大學生兼職,在漢城、釜山、大邱等主要大學城及高中附近,大量張貼設計精美的海報。
海報突出了高媛媛清純甜美的形象和黃小明陽光帥氣的側臉,文案著重強調“中國現象級青春電影”、“觸動千萬少女心的純愛故事”。
網絡造勢:雖然在2000年,韓國互聯網還不如后世發達,但初代的網絡社區和論壇已經開始活躍。宣傳團隊在這些平臺上發布了大量“軟文”,以“意外發現一部超贊的中國電影”、“中國版的《情書》?”等標題吸引眼球,并附上從中國搬運過來的、經過剪輯的唯美片花。
媒體預熱:花錢在一些娛樂報刊和有線電視的綜藝節目里,投放了影片介紹和主創訪談(使用主創在中國接受采訪的素材,配以韓文字幕)。
然而,初步的市場反饋卻給鄭泰元潑了一盆冷水。
預海報和宣傳文案公布后,在韓國本土的網絡論壇上,質疑和嘲諷的聲音占據了主流:
“???(什么?中國電影?不是功夫片?)”
“?.(中國也能拍出這種青春電影?意外啊。)”
“,.(女主角挺漂亮的,像韓國藝人。)”
“..(只看廣告還是別抱期待為好。中國電影果然還是…)”
“?(是寶島電影嗎?)”(混淆概念者亦不乏其人)
刻板印象的力量是巨大的。
許多韓國網民根本不相信中國能拍出畫面精致、情感細膩的現代都市愛情片。
在他們想象中,中國的影視作品要么是飛來飛去的古裝武俠,要么是反映農村苦難的寫實題材。
這種普遍的輕視和懷疑,讓《初戀這件小事》的初期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就在鄭泰元感到棘手,宣傳似乎陷入僵局之時,他想起了與王盛談判時,作為添頭打包買來的《勇氣》韓語改編權。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中形成。
他立刻聯系了此時在韓國樂壇以其清澈、富有感染力和強大唱功著稱的女歌手——樸正炫。
選擇樸正炫,鄭泰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她并非純粹的偶像派,其音樂素養和 vocal實力在業內備受認可,擁有廣泛的聽眾基礎,從青少年到成年人都能欣賞她的歌聲。
她聲音中兼具少女的清澈與女性的堅韌,情感表達細膩而真摯,非常適合演繹《勇氣》這種鼓勵人為愛勇敢、同時又帶著一絲青澀忐忑的歌曲。
邀請她演唱,既能借助其口碑提升歌曲和電影的格調,又能精準地傳遞出電影女主角“小水”的內心世界。
樸正炫在聽了《勇氣》的原曲小樣和看了電影劇情簡介及片段后,被歌曲中蘊含的純粹情感和電影里女孩為愛努力成長的故事所打動,認為這是一次有趣且有意義的嘗試,欣然接受了演唱邀請。
泰元娛樂迅速組織了韓國頂尖的詞作人,對《勇氣》的歌詞進行了精心的韓語化改編,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更符合韓語的韻律和表達習慣。
錄制和MV拍攝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MV導演特意捕捉了樸正炫在錄音棚內沉浸演唱的畫面,與她身后大屏幕上播放的電影片段——小水的暗戀、努力、失落與蛻變——交織在一起,營造出強烈的情感共鳴。
2000年2月28日,一個周一的晚上,在韓國影響力最大的音樂節目之一——MBC的《音樂營地》中段,插播了這條特別制作的音樂短片。
節目收視率正高,無數家庭,尤其是年輕女性,守在電視機前。
突然,屏幕暗下,一陣清脆的鋼琴前奏響起。
接著,畫面亮起,出現的是樸正炫專注演唱的特寫,她清澈而堅定的眼神瞬間抓住了觀眾。
“,,.(終于做了這個決定,別人怎么說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樣的肯定……)”
她的歌聲,如同清泉流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卻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心。
歌聲中,穿插著電影《初戀這件小事》的精華片段:
陽光下,平凡女孩“小水”(高媛媛飾)偷偷凝望著帥氣學長“阿亮”(黃小明飾)的背影;
女孩為了變美、變得優秀而做出的種種笨拙又可愛的努力;
雨中獨自哭泣,眼神卻帶著不甘;
最終蛻變后,在舞臺上自信閃耀,眼神清亮……
這些畫面,色彩明快,情感細膩,與樸正炫的歌聲完美融合。
“,,(愛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
副歌部分,樸正炫的嗓音完全打開,情感充沛,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MV的結尾,畫面定格在小水蛻變后與阿亮學長再次相遇的瞬間,同時打出醒目的字幕:
“樸正炫感性獻唱:電影《初戀這件小事()》主題曲《勇氣()》”
以及上映日期:2000.03.10
這短短三分鐘的MV,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了千層浪!
節目尚未結束,泰元娛樂預設的電影官方網站訪問量就開始激增。
各大網絡社區的相關討論版塊迅速被刷屏,風向開始轉變:
“!!(樸正炫姐姐的歌太好聽了!電影也一定要看!)”
“.(聽著歌眼淚就出來了…女主角演技好像真的很棒。)”
“..(勇氣…我也想那樣勇敢地去愛一次。)”
“..(電影畫面質量比想象中高啊。期待。)”
“.(中國電影里居然有這么感性的歌曲…)”
樸正炫的演繹,為《勇氣》這首歌注入了強大的情感力量和市場號召力。
她的版本迅速在各大音源網站爬升,電臺點播請求絡繹不絕。
更重要的是,通過她深情而高質量的演唱,以及MV中呈現的精美電影畫面,許多原本對中國電影抱有偏見的韓國觀眾,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了《初戀這件小事》的品質和魅力。
他們發現,原來中國的年輕人也會經歷如此純粹動人的暗戀,中國的都市景觀也可以如此清新明亮,中國也能拍出這樣貼近他們情感世界的現代愛情故事。
刻板印象的堅冰,被一位備受信賴的女歌手和一首動人的歌曲,撬開了一道寬闊的裂縫。
鄭泰元趁熱打鐵,將樸正炫版的《勇氣》MV在各大電視臺、電影院線預告片前高頻次滾動播放,并加大了以“樸正炫推薦”、“聆聽勇氣,遇見初戀”為口號的網絡和線下宣傳力度。
原本對排片持觀望態度的部分影院經理,也開始主動聯系泰元娛樂,詢問更多細節,并顯著增加了《初戀這件小事》的預排片場次。
漢城一家大型連鎖影院的排片經理在內部會議上表示:“樸正炫的音源成績和話題度很高,帶動了很多年輕女性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好奇。我們應該給一些好的場次試試水。”
鄭泰元坐在辦公室里,聽著下屬匯報著最新的輿論動向和迅速增長的預購票數據,臉上終于露出了這兩個月來最輕松的一個笑容。
他把電話打給盛影傳媒總經理助理辦公室,李婷婷接聽了電話,表示一定會轉達給王盛,并祝愿鄭泰元能夠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