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盛于國內同時操盤《我的野蠻女友》收尾與《潛伏》售出事宜的時候,隔海相望的日本,一場由他間接引發的文化漣漪,正迅速擴大為洶涌的浪潮。
2000年5月5日,日本,東京。
這一天是日本的兒童節,屬于“黃金周”長假期內,正是娛樂消費的旺季。
位于東京繁華街區澀谷的一家松竹映畫直營影院內,最大的放映廳座無虛席。
巨大的銀幕上,正在播放的是經過精心日語配音、打上日文字幕的《初戀這件小事》。
燈光暗下,唯有銀幕上的光影流轉,映照著一張張聚精會神的日本觀眾的面龐。
隨著劇情推進,平凡女孩“小水”(高媛媛飾)為了暗戀的學長“阿亮”(黃小明飾),一點點努力蛻變,從丑小鴨逐漸綻放光彩……影院里時而響起會心的輕笑,時而傳來細微的啜泣聲。
當影片最終,已成長為優秀設計師的小水與阿亮在多年后重逢,彼此釋然,擦肩而過,主題曲的旋律悠然響起時,現場許多年輕觀眾,尤其是女性,眼中都閃爍著感動的淚光。
字幕亮起,燈光復明,短暫的寂靜后,是熱烈的、持續的掌聲。
……
相較于韓國電影市場在亞洲金融風暴后逐步開放,且本土保護意識一度較強,中國電影進入日本市場,在2000年這個時間點,確實擁有一些“先天優勢”。
首先,是歷史淵源與市場慣性。日本一直有引進海外電影的傳統,且對于亞洲范圍內的優秀作品,只要符合市場預期,引進流程相對成熟。
松竹、東寶、東映這三大老牌電影公司都擁有完善的海外影片甄選、引進、發行體系。
尤其是松竹映畫,此前成功運作《那山那人那狗》的經驗,為其積累了操作中國藝術電影乃至商業片的渠道和信譽。
引進一部已在鄰國韓國被市場驗證過的青春愛情片,對松竹而言,是水到渠成的商業決策,無需像在韓國那樣需要鄭泰元這類“冒險家”去奮力破冰。
其次,是文化接受度的微妙差異。
盡管同屬東亞文化圈,但日本社會對于“純愛”(純愛)題材有著近乎執著的偏愛,形成了穩定的類型片市場。
從早期《伊豆的舞女》到后來的《情書》、《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純凈、略帶感傷、強調成長與遺憾的青春愛情故事,極易引發日本觀眾的共鳴。
《初戀這件小事》的核心氣質,恰恰精準地嵌入了這一審美傳統,其“暗戀”與“蛻變”的主題,幾乎是“純愛”題材的經典范本。
這與在韓國需要借助頂級歌手主題曲破圈、強調“逆襲”爽感略有不同,在日本,它的“純愛”屬性本身就是最醒目的標簽。
再者,是關鍵人物的前期鋪墊。黃小明憑借《那山那人那狗》中那個淳樸、堅韌、眼神清澈的鄉村郵遞員形象,早已在日本影迷和部分媒體中積累了極高的好感度。
日本郵政系統甚至以其角色形象發行紀念郵票,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他飾演的“阿亮”學長,陽光、帥氣、帶有幾分藝術生的憂郁,幾乎是日本少女漫畫中走出的理想男主,其已有的粉絲基礎為影片提供了最初的關注度和信任感。
此外,世紀之交的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的失落感依舊彌漫,社會渴望溫暖、純真、能撫慰心靈的文化產品。
《初戀這件小事》所講述的“丑小鴨”為愛蛻變、聚焦于暗戀的酸甜與個人成長的清新故事,恰好擊中了當時日本年輕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情感需求。
最后,是運作模式的成熟。松竹映畫作為行業巨頭,其宣發能力非當時的韓國泰元娛樂所能比擬。
他們并未進行大規模的顛覆性炒作,而是采取了更為穩健和精準的策略:依托《那山那人那狗》積累的口碑和黃小明的知名度,在核心影迷和女性向雜志進行前期預熱;強調影片“感動韓國五百萬人”的市場成績;突出其作為“亞洲純愛新經典”的定位。
宣發風格保持了日本媒體一貫的克制與精致,但覆蓋面和滲透力極強。
因此,《初戀這件小事》在日本的上映,可謂“起手便是高段位”。
松竹映畫直接給出了規模可觀的開畫銀幕數,覆蓋了全國主要城市的院線,這在當時引進的亞洲電影中,實屬罕見。
結果,正如松竹專務井上義久所預期,甚至超出了他最樂觀的估計。
首周末兩天,《初戀這件小事》在有限的競爭環境下,憑借精準的宣發和前期通過電視、雜志營造的期待感,動員觀影人次突破40萬,票房收入一舉沖至3.2億日元,輕松占據了當周票房榜的第三位,僅次于兩部已上映數周的好萊塢分賬大片。
這一成績徹底點燃了日本媒體的熱情。
《讀賣新聞》在娛樂版頭條以“中國純愛風暴席卷列島,‘小小的戀愛故事’引發巨大共鳴”為題進行報道,盛贊影片“摒棄了宏大敘事,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少女心中那片微瀾壯闊的暗戀海洋,其情感的真實與純粹,超越了國界”。
……
上映首周,《初戀這件小事》便空降周票房排行榜頭把交椅,成為榜單上最亮眼的亞洲面孔。
上座率極高,尤其是在晚間和周末的場次,幾乎場場爆滿。
“看完電影,好像回到了高中時代那個偷偷喜歡前輩的自己。”——一名東京的女大學生在觀影后的采訪中如是說,她的感言被刊登在《朝日新聞》的娛樂版。
“黃小明的笑容太治愈了!他和《那山那人那狗》里完全是兩種感覺,但都一樣迷人!”——粉絲們在電影官網下的留言迅速破萬。
“飾演小水的高媛媛,那種清澈透明感(透明感),笨拙又努力的姿態,讓人忍不住想要為她加油。她是真正的‘美少女’(美少女)!”——著名影評人渡邊淳一在專欄中不吝贊美。
……
而真正引發現象級討論的,是女主角高媛媛。
她那張未經過度雕琢、帶著天然清純和些許羞澀的臉龐,以及劇中前期“土氣”后期“蛻變”卻始終干凈的氣質,瞬間擊中了日本主流審美對于“治愈系”(癒し系)和“透明感”的追求。
《朝日新聞》的影評人寫道:“黃小明的陽光魅力依舊,但此次真正捕獲人心的是飾演‘小水’的高媛媛。她并非第一眼驚艷,卻擁有一種洗凈鉛華的透明感與清純氣質。
從初期的土氣自卑到后期的自信綻放,其蛻變過程自然流暢,眼神中閃爍的憧憬、努力時的倔強、失落時的黯然,無不精準地牽動著觀眾的心弦。
這位中國新人女演員,以其毫無攻擊性的甜美和生動的演技,成為了這個春天日本影迷心中‘亞洲初戀’的最佳代言人。”
雜志《FRaU》用整整兩版篇幅介紹她,標題赫然是——《亞洲的初戀:高媛媛》。文中寫道:“她不屬于那種具有攻擊性的美,而是像初夏清晨的露珠,清澈、脆弱,又蘊含著無限生機。看著她為愛努力的樣子,仿佛看到了青春最純粹的模樣。她定義了新時代的‘亞洲初戀臉’。”
“亞洲初戀”(アジアの初戀)這個稱號,伴隨著各大電視臺娛樂新聞的報道、時尚雜志的專題,迅速傳遍日本列島。
高媛媛在片中那幾套標志性的“蛻變”后的造型——簡單的白色連衣裙、馬尾辮、干凈的妝容——被時尚雜志迅速拆解分析,成為日本少女競相模仿的穿搭模板。她的海報、貼紙出現在澀谷、原宿的各類潮流小店中。
松竹映畫原本準備的電影周邊,如印有高媛媛和黃小明劇照的明信片、鑰匙扣等,在影院售罄的速度遠超預期,不得不連夜加急趕制。
……
消息傳回國內,首先是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一部投資不大的青春愛情片,不僅在國內大獲成功,在韓國打破紀錄,如今更是登陸了被視為“娛樂高地”的日本,并取得了如此轟動的開局,這在整個中國電影界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中國電影報》在頭版刊登了題為《〈初戀〉東渡,掀起‘純愛’風暴》的專題報道,詳細分析了影片在日本成功的原因,并盛贊王盛及其團隊精準的市場眼光和卓越的跨文化運作能力。
亞洲初戀這個稱號,也在國內傳播開來,高媛媛直線飛升國際咖。
范小胖快要嫉妒死了!
經過那晚的突破,好姐妹關系已是若即若離,再加上這一遭,范小胖又和高媛媛成塑料姐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