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闖關東》以每日兩集的速度在泱視一套持續熱播,其劇情如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在億萬觀眾面前徐徐展開,每一天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
第3-4集:虎穴潛行,忍辱負重
朱開山深入老金溝金場子,發現這里官府、土匪、金大拿、金把頭相互勾結,早已布下天羅地網。
他忍氣吞聲,暗中調查,結識了神秘的酒館老板娘大黑丫頭,并在其指引下找到賀老四的墓地,確認了兄弟的死訊。
面對金大拿、金把頭的故意刁難(被埋塌方)和大金粒的百般挑釁,朱開山均以驚人的毅力和忍耐力應對,令人摸不透深淺。
另一條線上,傳文為保護鮮兒被打傷,鮮兒被迫女扮男裝;傳武、傳杰在夏家鋪子鬧出矛盾,傳武因父親來信特意叮囑要管教他而心生不快。
觀眾評論——
東北,老礦工后代:“這金場子太黑了!朱開山是真能忍,要是我早跟他們拼了,但那肯定就活不成了。”
魯省,家庭主婦:“哎呀,看著傳文和鮮兒這對苦命鴛鴦,心里真不是滋味。鮮兒女扮男裝,后面肯定還要受苦。”
年輕觀眾:“那個大黑丫頭絕對不簡單!感覺她看朱開山的眼神里有東西,是敵是友分不清。”
“傳武這小子太皮了,不過挺真實的,半大小子都這樣。”
第5-6集:暗流洶涌,骨肉分離
朱開山用馬試探出溝之路有去無回,并帶領金夫們找到大量金子,眾人決定找機會分金闖溝。
小金粒認朱開山為干爹。傳杰在夏家鋪子因勤奮機靈得到賞識,成為站柜伙計。
鮮兒與傳文在張金貴家被設計分離,鮮兒憤然離開,后走投無路加入王家戲班學戲,開始了新的坎坷生涯。
觀眾評論——
普遍感慨:“朱開山有勇有謀,還能找到金子,服了!但他能帶大家逃出去嗎?”
對傳杰的贊許:“傳杰這孩子真不錯,肯學又聰明,是塊做生意的料,夏掌柜沒看錯人。”
對鮮兒命運的唏噓:“鮮兒剛出狼窩,又入虎穴?戲班也不是好待的地方啊,舊社會女子想安生立命太難了!”
第7-8集:危機四伏,命運轉折
金場子內,大金粒不聽朱開山勸告私運金子喪命,朱開山對大黑丫頭額外照顧小金粒產生懷疑。
西溝金夫斗棒鬧出人命,朱開山再提逃出之事。
鮮兒在戲班登臺成名,卻因不從惡霸陳五爺的羞辱要求,導致戲班被扣,為救師父被迫失身,最終離開戲班,昏倒山場子被妓女紅頭巾所救。
傳武因偷吃老山參被夏家趕出,離家出走尋找父親。
觀眾評論——
憤怒與同情:“陳五爺真不是東西!鮮兒的命太苦了,看得我眼淚直掉!”
對朱開山處境的擔憂:“金場子真是步步殺機,大黑丫頭果然是眼線?朱開山身邊沒一個能信的?”
對傳武行為的討論:“傳武這孩子太莽撞了,不過也是條硬漢子,敢作敢當,去找他爹了,后面會不會父子在金場子相遇?”
第9-10集:林海雪原,智勇破局
傳武誤入山場子巧遇鮮兒,為留下接受老獨臂“拖狼”的考驗,幾乎凍死,被鮮兒和紅頭巾所救,最終成功留下。
金場子這邊,老煙兒等人帶金出逃失敗被殺。
朱開山假意與金大拿合作,定下“舍命吞金,運尸過關”的計策。
上路前,他揭穿并處理了土匪眼線大黑丫頭和老果子,并用巧計借清兵之手殺了金把頭。
觀眾評論:
激動與釋然:“太好了!傳武和鮮兒在山場子相遇了!雖然苦,但總算有個照應。”
對朱開山手段的驚嘆:“我的天!朱開山這招‘運尸過關’太絕了!借刀殺人,一舉除掉對頭,這心思,這膽量,沒誰了!”
對階段劇情結局的期待:“金場子這條線總算要收網了!朱開山能成功帶著金子和他自己的命回去嗎?一家人什么時候能真正團聚?”
……
隨著劇情的深入和話題的不斷發酵,遼省媒體的宣傳也更加密集和有針對性。
《半島晨報》刊登專題:《從〈闖關東〉看黑土地開發史》,文中自然提及“正在沈城棋盤山復建的闖關東影視基地,將完整保留和展現這段篳路藍縷的開拓歷程”。
遼省衛視在晚間新聞后,插播了精心制作的宣傳片花,將劇中“元寶鎮”、“老金溝”、“白樺林”等場景與影視城的實景建設畫面快速剪輯在一起,配以激昂的音樂和“親歷闖關東,感受英雄魂”的廣告語。
交通廣播的主持人甚至在節目中開玩笑:“聽說啊,這周末好多人都想去棋盤山那邊轉轉,看看能不能偶遇‘朱開山’他家。雖然劇組早就拍完走了,但去未來的‘元寶鎮’踩踩點,提前感受一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嘛!”
……
隨后,《遼省日報》、《半島晨報》、《時代商報》等省內主要報刊紛紛跟進,從各個角度對《闖關東》進行解讀和推介。
有的聚焦于劇中展現的齊魯文化與關東文化的碰撞融合;有的分析朱家父子身上體現的“忠、義、信、勇”等傳統美德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還有的則挖掘劇集背后真實的歷史事件,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史。
……
很快,報道的風向開始出現微妙而自然的延伸。
一篇發表在《遼沈晚報》旅游版的文章,標題頗為醒目:《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沈城,體驗“闖關東”式旅游》。
文章巧妙地將劇中的元寶鎮、白樺林、金場子、放排木屋等場景,與沈城正在棋盤山地區緊鑼密鼓建設的“東北影視文旅基地”(已被媒體和民間習慣性稱為“闖關東影視城”)聯系起來。
文章寫道:“當電視機前的您為朱家人的命運揪心不已時,是否也對他們生活過的那片黑土地心生向往?
想親身感受‘闖關東’的艱辛與豪邁嗎?想站在‘朱開山’站過的白樺林下,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嗎?……
位于沈城棋盤山風景區的‘闖關東影視基地’一期工程已接近尾聲,部分仿古街區和重要場景已初具規模。
據悉,該基地正是由《闖關東》劇組的原班美術團隊參與設計,力求最大程度還原劇中的歷史風貌……不久的將來,這里不僅是影視拍攝的搖籃,更將成為游客們觸摸歷史、體驗‘闖關東’文化的旅游新地標。”
……
廣播電臺的交通頻道和旅游節目中,主持人也用充滿誘惑力的嗓音,向聽眾描繪著“沿著《闖關東》的足跡,開啟一段尋根之旅”的藍圖,并將“闖關東影視城”列為“遼省必去的新興景點”進行推薦。
這些報道和軟廣,并非生硬的嫁接。
它們依托于《闖關東》劇集本身引發的巨大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巧妙地將觀眾對劇中世界的好奇與向往,引導至一個可以親身抵達的現實目的地。
這種“影視IP+旅游地產”的聯動模式,在2001年的中國,還屬于相當前衛和新穎的營銷策略,但在《闖關東》現象級熱度的推動下,效果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