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功夫足球》的熱映。
2001年7月13日,星期五。
對于華夏大地而言,這是一個注定被歷史銘記的日子。
前一天《功夫足球》引發的觀影狂潮和熱議尚未平息,一股更加龐大、更加熾熱的民族情感洪流,已隨著夜幕的降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奔騰匯聚。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遙遠的莫斯科。
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體會議正在那里舉行,即將投票決定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京城,作為候選城市之一,承載著億萬國人的期盼。
傍晚時分,街頭巷尾比往常安靜了許多,許多店鋪早早打烊,家家戶戶的窗戶里都透出電視機的熒光。
公交車和出租車上的收音機,也大多調到了直播頻道。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屏息凝神的緊張,以及壓抑不住的、如同火山噴發前般的躁動。
在大學宿舍、在工廠的職工活動室、在街邊的餐館、在無數個普通的家庭里,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緊盯著屏幕,等待著那個最終結果的宣布。
《功夫足球》的觀影熱潮,在這一刻似乎也暫時讓位于這件牽動國運的大事。
許多原本計劃今晚去看電影的年輕人,也選擇了守在電視機前。
中影盛世影城的各個大廳里,晚場電影開始前的貼片廣告時段,也全部切換到了泱視一套的直播信號。
影城管理層特意做出了這個安排。
當薩馬蘭奇走向演講臺時,原本有些嘈雜的影廳瞬間變得鴉雀無聲,所有觀眾,無論年齡,都下意識地坐直了身體,目光聚焦在那小小的、卻關系重大的信封上。
“The games of the 29th Olympiad in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 Beijing!”
當“Beijing”這個詞通過薩馬蘭奇的口,清晰地傳遍世界,也通過泱視的直播信號,瞬間傳遞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時——
“轟——!!!”
巨大的、足以掀翻屋頂的狂喜歡呼,從千家萬戶、從廣場、從校園、從每一個聚集著人群的地方爆發出來!
在京城,這座申奧成功的主角城市,瞬間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鞭炮聲毫無預兆地炸響,打破了夜空的寧靜,緊接著,更多的鞭炮聲、鑼鼓聲、汽車喇叭聲加入進來,匯成一曲喧鬧而狂喜的交響樂。
人們涌上街頭,揮舞著臨時找來的國旗,臉上洋溢著無法抑制的激動笑容,素不相識的人互相擁抱、擊掌,高喊著“京城成功了!”“中國萬歲!”
長安街瞬間被歡樂的人群和車輛堵塞,變成了一條緩慢移動的、閃爍著車燈和國旗色彩的河流。
學生們自發地在校園里游行,宿管阿姨也難得地沒有阻攔,反而笑著加入了慶祝的行列。
在這一刻,所有的焦慮、緊張和不確定,都化為了無與倫比的民族自豪感和集體狂歡。
……
這一夜,舉國歡騰。
這種席卷全國的 euphoria(狂喜)情緒,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功夫足球》前期宣傳中,那句“讓我們為夢想窒息”的口號,以及將電影與國足沖擊世界杯綁定的瘋狂營銷,在“申奧成功”這個更大的、已然實現的“中國夢”背景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更加積極和令人信服的能量。
“京城申奧都成功了!咱們中國足球沖進世界杯,還有什么不可能的?”
這種樂觀的情緒,在網絡上(雖然此時的網絡尚不普及)、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迅速蔓延。
“看了《功夫足球》,又看到申奧成功,感覺今年真是咱們中國的幸運年!”
“沒錯!電影里功夫隊能創造奇跡,現實里咱們申奧成功了,國足這次肯定也能行!”
“走,明天再看一遍《功夫足球》,沾沾喜氣!萬一抽中世界杯門票呢?”
原本或許還對“票房破億送世界杯門票”持懷疑態度的部分觀眾,在民族自豪感的裹挾和對未來的美好預期下,消費欲望和參與熱情被徹底點燃。
《功夫足球》不再僅僅是一部喜劇電影,它無形中被裹挾進了這股“夢想成真”的時代洪流,成為了宣泄喜悅、寄托期待的一個文化符號。
……
接下來的周末,7月14日和15日,《功夫足球》的票房非但沒有因為申奧成功的熱點分流而下滑,反而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
全國各地的中影盛世影城再次排起了長龍,許多影城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景象。
周六、周日兩天,《功夫足球》在全國60家中影盛世影城內的單日票房,分別猛增至189萬元和197萬元!
場均上座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黃金場次更是提前半天就已售罄。
這種熱度同樣蔓延到了其他院線和獨立影院。
各大媒體在連篇累牘報道“申奧成功”的余波中,也紛紛用顯著版面報道了《功夫足球》的票房奇跡,并將其與國民情緒聯系起來。
《華夏電影報》的報道標題是:《申奧喜悅引爆觀影潮,“功夫足球”票房起飛》。
《京城娛樂信報》則寫道:《從莫斯科到電影院:這個夏天,我們為所有夢想歡呼》。
……
與此同時,另一股由盛影傳媒和騰迅聯手推動的娛樂風暴,也借著《功夫足球》的東風和申奧成功的全民關注度,開始展現出驚人的滲透力。
那就是《熱血傳奇》。
隨著《功夫足球》在全國影院超過80%的場次前強制貼片播放,“我系渣渣輝”、“是兄弟,就來砍我”這些魔性的廣告詞,以及那些粗糙卻充滿誘惑力的打怪爆裝備畫面,伴隨著周星星的喜劇,被數以百萬計的年輕觀眾強制性接收。
這種簡單、直接、重復的洗腦式營銷,在特定的受眾群體中產生了奇效。
尤其是在申奧成功后的那個周末,大量涌入影院的年輕觀眾,在感受了《功夫足球》的熱血搞笑之后,又被這則畫風迥異的游戲廣告勾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而騰迅秋秋(OICQ)此時已經積累了令人咋舌的龐大用戶基數,尤其是在年輕人群體中幾乎達到了全覆蓋。
《熱血傳奇》的廣告在秋秋聊天窗口、秋秋門戶網站游戲頻道等位置同步上線,形成了線上線下的立體轟炸。
于是,從那個周末開始,一個奇特的現象在全國各地的網吧上演:
許多剛看完《功夫足球》的年輕人,或者被朋友安利、被廣告吸引的年輕人,涌入網吧,開口問的第一句話就是:“老板,有《傳奇》嗎?”
“給我開臺機子,玩《傳奇》!”
“老板,買《傳奇》的點卡!”
需求的爆發是如此突然和猛烈,以至于許多網吧老板措手不及。
盡管盛影傳媒和騰迅方面通過“光影世界”連鎖店和電影廠子弟組成的地推部隊,已經盡可能地將點卡鋪貨到各大網吧,但面對呈指數級增長的用戶需求,點卡很快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點卡賣完了?”
“這么快?我才玩到十級!”
“老板,趕緊進貨啊!等著充值買藥呢!”
網吧里充斥著這樣的對話。
一些熱門城市的網吧,甚至出現了“一卡難求”的景象,點卡在黑市被小幅加價倒賣。
騰迅的游戲部門不得不連夜加班,一方面確保服務器能夠承受暴增的玩家數量(盡管仍不時出現卡頓和排隊現象),另一方面緊急加大點卡的印制和分發力度。
粗糙的2D畫面、簡單的操作、強調PK和裝備價值的核心玩法,以及極度依賴社交(行會、組隊打寶)的體系……《熱血傳奇》精準地命中了當時中國大量年輕網游玩家的需求G點。
那種“爆出極品裝備”瞬間的狂喜,以及“是兄弟就一起砍”帶來的簡單粗暴的社交快樂,讓無數玩家迅速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網吧里,噼里啪啦的鍵盤鼠標聲和“砍怪”的音效此起彼伏,夾雜著玩家們激動的呼喊:
“我靠!法師頂住!”
“道士上毒!上毒!”
“哈哈,爆了!是煉獄!”
《功夫足球》在銀幕上演繹著用功夫創造奇跡的喜劇,《熱血傳奇》則在電腦屏幕上構建著另一個刀光劍影、快意恩仇的虛擬世界。
而這個虛擬世界的入口,正隨著那張薄薄的點卡,以驚人的速度在全國各地的網吧蔓延開來,點卡的銷售記錄伴隨著服務器的不斷擴容,一次次被刷新。
這個夏天,夢想照進現實的速度,快得讓人目不暇接。
從莫斯科傳來的好消息,讓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樂觀氛圍之中。
進軍世界杯的夢想,似乎也隨著申奧的成功和《功夫足球》的熱映,變得更加真切。
而在網絡的另一端,一個名為《熱血傳奇》的虛擬王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納著它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