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京城,暑熱依舊。
京信大廈。
盛影傳媒總經理辦公室。
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響,光線傳媒的副總經理蔡怡濃拿著一迭文件走了進來。
“王總,又來了一批。”蔡怡濃將文件放在王盛寬大的辦公桌上,那厚度頗為可觀。
王盛放下手中《博物館奇妙夜》項目籌備進度相關的報告,沒有立刻去翻蔡怡濃放下的文件,只是隨意問道:“這周第幾批了?”
“光是明確通過我這邊遞話,希望尋求合作或拜會您的港島電影公司老板、導演和獨立制片人,這周已經不下十撥了。”
蔡怡濃苦笑道,“我的辦公室電話,還有助理那邊的線路,都快成港島影業駐京熱線了。”
《功夫足球》在內地的票房爆炸,首周末即破2300萬,勢頭兇猛,眼看著就要向著破億的奇跡沖刺。
這不僅僅是周星星個人影響力的勝利,更是王盛及其掌控的盛影傳媒、中影盛世院線所展現出的強大制作、宣發和渠道能力的集中體現。
它向所有人證明,在內地,一部電影可以如此賺錢,可以引發如此規模的社會文化現象。
而另一邊,他與成龍攜手,總投資超過四億的《博物館奇妙夜》及“成龍快樂園”項目,更是展現了一種超越傳統電影制作的宏大格局和資本魄力。
這種“影視IP+實景文旅+資本循環”的創新模式,讓習慣了港島狹小市場和單一票房回收模式的港島電影人們看得眼花繚亂,心馳神往。
更重要的是,王盛與周星星、成龍的合作模式,給了他們極大的啟發和想象空間。
與內地嚴格的合拍片規則(如主要演員比例、內地元素體現、劇本審查等)相比,王盛展現出的是一種更為靈活和信任的姿態:放手投資,給予創作主導權,利用自身強大的內地資源和市場網絡進行保駕護航。
對于正處于低谷期、急于尋找新出路的港島電影人而言,王盛這種“只出錢、出渠道,不輕易干涉創作”的“天使投資人”模式,無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都有哪些人?”
王盛隨意的翻開了那迭文件。
蔡怡濃如數家珍般開始匯報,這些名字,幾乎串聯起了港島影壇的半壁江山,也折射出2001年這個特定時期,港島影人北上的迫切心態:
徐客:這位“老怪”剛剛完成《蜀山傳》(2001年上映),其對特效的極致追求與宏大敘事的野心,與好萊塢和日韓團隊合作密切,但影片成本高昂,港島本土市場難以回收。
他敏銳地注意到了《博物館奇妙夜》所展現的奇幻特效與文旅結合的可能性,通過助手表達了希望與王盛探討“東方奇幻新概念”的意愿。
他帶來的項目意向書中,隱約可見后來《狄仁杰》系列和《龍門飛甲》等影片的雛形,但急需一個像王盛這樣能理解其視覺野心并能提供龐大市場支撐的伙伴。
林曉明(寰宇國際老板):寰宇近年來在港島發展穩健,但市場天花板明顯。
林曉明親自致電蔡怡濃,態度極為懇切。
他手里握有一些成熟的商業片劇本和系列片計劃(類似后來《男兒本色》、《風暴》等警匪動作類型),但苦于合拍片名額限制和內地審查的不確定性。
他表示,愿意以任何靈活的方式與盛影合作,甚至提出可以由盛影控股項目,寰宇只負責制作和東南亞發行。他看中的是王盛體系能提供的“準入證”和票房保障。
向嘩強(中國星集團主席):向氏夫婦的能量在港島無人不曉。他們通過中間人遞話,姿態放得很低。
中國星旗下擁有大量港片IP和明星資源,但其出品的黑幫片、賭片等傳統優勢類型,在進入內地時往往面臨最大的審查阻力。
他們希望王盛能“指點迷津”,探討如何將其強大的制片能力和明星資源,與內地的市場規則進行“嫁接”,甚至愿意投資王盛主導的項目,以換取學習和進入內地市場的機會。
這背后,是港式類型片在內地市場轉型的普遍焦慮。
杜琦峰和韋佳輝(銀河映像核心):銀河映像以其獨特的黑色宿命論和作者風格享譽影壇,但其作品往往偏于陰暗冷峻,與內地主流觀眾口味和審查要求存在較大距離。
杜琦峰通過共同友人向王盛表達了“希望尋求藝術與商業平衡點”的意愿。
陳佳上:剛剛拍完《戀戰沖繩》(2000年)的他,正處于創作轉型期。
他兼具商業片導演能力和一定的作者表達(如早期的《逃學威龍》系列到后來的《野獸刑警》)。
他遞來的信函中,充滿了對王盛打造“盛影系”內容的敬佩,并提出了一些關于“都市愛情喜劇”和“中小成本類型片”在內地發展的設想,希望能獲得盛影的投資和發行支持。
他代表了另一批尋求穩妥、類型化突破的導演。
文鐫和劉瑋強(最佳拍檔):憑借《古惑仔》系列、《風云雄霸天下》等片叱咤風云的這對搭檔,也感受到了市場的寒意。
《古惑仔》系列難以進入內地,而《中華英雄》等特效大片成本不菲。
他們希望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或許是一些更偏武俠、玄幻,但價值觀更普世的項目,希望能復制《功夫足球》的成功路徑。
王橸:這位“快刀手”自然不會缺席。
他通過多條渠道向王盛示好,表示自己手中擁有大量成熟的商業劇本和快速組局能力,愿意完全根據內地市場的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
他深刻地認識到,誰能掌握內地市場的脈搏,誰就能掌握未來。他的務實和高效,在某些特定項目上,或許能與王盛的商業布局產生互補。
一些獨立制片人和二三線公司:更是數不勝數,他們帶著各種各樣的項目計劃書,從低成本的恐怖片、愛情片,到套路統一的臥底題材,希望能得到盛影的青睞,哪怕只是參與投資,分享發行網絡。
聽著蔡怡濃的匯報,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和背后代表的訴求,王盛靠著椅背,陷入了沉思。
這股涌動的暗流,清晰地標示著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港島電影黃金時代余暉漸散,北上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
而他自己,無意中站在了這個浪潮的潮頭,成為了許多港島電影人眼中通往廣闊內地市場的“引路人”和“金主”。
這些人,這些公司,帶著各自的優勢、困境和野心,希望通過他與內地市場建立聯系。
換而言之,都想當總舵主的狗。
“王總,我們怎么回復?”蔡怡濃輕聲問道,打斷了王盛的思緒。
王盛緩緩坐直身體:“回復不用急……”
他沉吟片刻,開口道,“這樣,阿濃,你牽頭成立一個臨時小組,專門負責梳理和評估這些來自港島的合作意向。
把我們現有的項目資源、明年的大致排期,以及合作的基本底線——比如必須符合內地價值觀、尊重創作規律但最終審核權在我方等原則,梳理清楚。”
“我明白了。”
蔡怡濃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