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日,國慶長假的第二天。
昨日在巨幕廳體驗過《蜀山傳》視覺沖擊的觀眾余韻未消,而盛影傳媒龐大的宣傳機器,經過一天的蓄力與精準調度,于清晨時分全面啟動,其聲勢遠比昨日更為浩大、更為系統。
首先發力的是紙質媒體。
清晨,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報亭的《華夏電影報》、《文匯報》、《京城青年報》、《南方都市報》娛樂版等數十家有影響力的報刊,幾乎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關于《蜀山傳》的影評或專題報道。
一些報紙與當地印刷廠有直接合作關系,所以覆蓋面極廣。
這些報紙口徑驚人地一致,均牢牢抓住了王盛昨日定下的基調——“視覺奇觀”與“巨幕體驗”。
……
《華夏電影報》在第二版刊登了資深影評人(亦是與盛影傳媒關系密切的御用筆桿子之一)的長文,標題赫然是《〈蜀山傳〉:被放映終端“耽誤”的華語特效史詩?》。
文章開篇便盛贊影片在特效層面的開拓性:“徐客導演以驚人的想象力與執拗的工匠精神,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前所未見的蜀山世界。
御劍飛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劍氣破風的凌厲;法寶對決不再是光影的閃爍,而是能量碰撞的實體感。
可以說,《蜀山傳》在視覺呈現上,邁出了華語電影極具勇氣的一步,其技術完成度,堪稱當前中國電影特效技術的集大成之作。”
文章巧妙地將“中國電影特效技術”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提出,模糊了其中港島團隊的核心貢獻,將其歸功于更宏大的“中國”范疇,這在無形中提升了影片的技術自豪感,也符合當下“申奧成功”后民眾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
筆鋒隨即一轉,指向了關鍵:“然而,如此精良繁復的特效,其對放映終端的要求也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在普通電視屏幕乃至盜版影碟上,你或許只能看到一團模糊的光影和失真的色彩,根本無法體會設計者匠心獨運的細節與磅礴的氣勢。
唯有在配置了頂級音響和巨大銀幕的現代化影廳,尤其是如中影盛世影城旗下的巨幕廳中,《蜀山傳》的真正魅力才能得以完全釋放。
那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是家庭觀影無法替代的、屬于大銀幕的獨特儀式感。”
文章最后甚至略帶煽動性地寫道:“如果你自認是電影愛好者,尤其是對華語電影工業進步抱有期待,那么,錯過在巨幕廳觀賞《蜀山傳》,或許會成為這個國慶假期乃至本年度的最大遺憾。”
巨幕影廳不是中影盛世的專屬,像羊城,早在1999年就組建了為放映《星球大戰》之類電影的巨幕影院影院線。
不過這是盛影傳媒主推的電影,肯定要優先宣傳中影盛世影城。
……
《京城娛樂信報》則采用了更貼近普通觀眾的角度,其頭版娛樂頭條的大標題是《巨幕之下,方見真章:〈蜀山傳〉特效震撼,觀眾直呼“沒想到”!》。
報道引用了大量街頭隨機采訪的觀眾言論,諸如“本來覺得仙俠片就是五毛特效,沒想到這么逼真!”“那個血穴的感覺,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音效太棒了!”“跟《功夫足球》那種熱鬧的特效不一樣,這個更玄幻,更東方,感覺我們自己的神話故事也能拍得這么酷!”
報道刻意將《蜀山傳》的特效與剛剛創造票房奇跡的《功夫足球》并置比較,強調二者風格迥異但水準均在巔峰,“共同展現了中國電影人在特效領域多維度探索的成果與實力”,并再次點明“巨幕廳是體驗這種頂級視效的不二之選”。
……
另一邊。
電視媒體也迅速跟進。
泱視六套電影頻道的《中國電影報道》欄目,播出了一段長達五分鐘的《蜀山傳》特別報道。
鏡頭不僅展示了影片中最炫目的特效片段,還穿插了對王盛(通過電話連線)和徐客的簡短采訪。
王盛在連線中依舊保持著他那份冷靜的推崇:“《蜀山傳》的價值,在于它極大地拓展了華語電影類型片的視覺邊界。
它告訴我們,東方的仙俠美學,完全可以借助現代電影技術,達到甚至超越某些好萊塢奇幻大片的視覺沖擊力。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徐客則略顯激動地闡述了創作理念,感謝了內地合作伙伴的支持。
節目同樣強調了“建議觀眾選擇條件較好的影院觀看”。
……
各地方臺的娛樂資訊節目,如湘省衛視的《娛樂無極限》、京城電視臺的《每日文娛播報》等,也紛紛在午間或傍晚的黃金時段播報了《蜀山傳》上映及引發的“巨幕觀影熱”新聞,進一步將“看《蜀山傳》,必選巨幕廳”的概念下沉到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中。
這股由王盛影評點燃,經傳統紙媒與電視媒體聯手放大、定調的輿論風暴,效果立竿見影。
十月二日當天,全國各地的中影盛世影城以及其它配備了較好硬件設施的影院,咨詢和預訂《蜀山傳》巨幕廳或特效影廳電影票的電話幾乎被打爆。
尤其是傍晚的黃金場次,許多影城的巨幕廳在中午時分便已售罄。
不少昨日還在猶豫的觀眾,在密集的輿論轟炸下,終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決定“奢侈”一把,親自去驗證那被傳得神乎其神的視聽盛宴。
……
然而,盛影傳媒院線電影宣發事業部的操盤手們,深知單靠視聽營銷和輿論引導,其熱度的持續性和文化的滲透力仍有限。
要想真正將“仙俠”這個概念炒熱,形成持久的文化現象,乃至反哺電影票房和未來的相關項目,必須引入更深層次的參與和互動。
就在十月二日下午,一場精心策劃的聯合發布會在京信大廈附近的酒店會議廳舉行。
盛影傳媒院線電影宣發事業部總經理親自出席,并宣布了一項重磅活動:盛影傳媒聯合在國內青少年和通俗文學領域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今古傳奇·武俠版》雜志社,共同發起“今古傳奇·盛影杯”全國仙俠短篇征文大賽!
選擇《今古傳奇·武俠版》作為合作伙伴,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該雜志創刊于2001年(月刊),雖然創刊時間不長,但其依托于老牌通俗文學雜志《今古傳奇》的品牌影響力,精準定位于青少年武俠、奇幻閱讀市場,迅速聚集了大量核心讀者,正是仙俠題材作品萌芽和生長的理想土壤。
其讀者群與《蜀山傳》的目標受眾高度重合。
征文大賽的獎勵機制極具誘惑力:
一等獎(1名):獎金人民幣十萬元整,并獲得由盛影傳媒提供的優先劇本開發機會。
二等獎(2名):獎金人民幣七萬元整。
三等獎(5名):獎金人民幣四萬元整。
優秀獎(50名):獎金五千元,及全年《今古傳奇·武俠版》雜志。
入圍獎(942名):獲得大賽紀念證書及最新一期《今古傳奇·武俠版》雜志。
總計獎勵高達一千個名額!
十萬巨獎在2001年無疑是一筆足以改變普通人生活的財富,瞬間吸引了無數眼球。
大賽主題明確要求:立足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仙俠、奇幻元素,構思新穎,故事性強。
旨在挖掘和培養仙俠文學創作人才,豐富仙俠文化內涵,并為未來可能的影視化改編儲備優質IP。
消息一出,不僅在文學圈、寫作愛好者中投下巨石,更通過合作雜志社的渠道、盛影自身的媒體資源以及互聯網渠道,迅速擴散開來。
無數懷揣文學夢想的年輕人,以及被高額獎金吸引的寫手們,頓時熱血沸騰。
他們獲取靈感的途徑,首選自然是正在熱映的《蜀山傳》。
無論是走進影院,去親身感受那光怪陸離的仙俠世界,以期激發創作火花;還是迫于經濟壓力或地域限制,轉而尋找畫質粗糙但能一睹劇情的盜版VCD/DVD。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擴大了影片的底層影響力。
雖然盛影官方對此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蜀山傳》都成為了他們當下最直接、最生動的“參考教材”。
一時間,“仙俠”二字的熱度急劇攀升,從一個相對小眾的亞文化概念,開始破圈進入更廣泛的公眾視野。
影院里,多了一批帶著小本子,邊看邊記的“特殊觀眾”;各大論壇(如西祠胡同、天涯社區的相關版塊)和QQ群里,關于《蜀山傳》劇情、設定的討論,以及剛剛宣布的征文大賽,成為了最熱門的話題。
一種由視覺震撼延伸到文學創作,再由文學期待反哺觀影熱情的文化循環,正在盛影傳媒精準的操盤下,悄然形成。
十月二日的夜晚,對于許多人而言,不再僅僅是休閑娛樂。
它可能是在巨幕廳里為幽泉血魔的聲勢而屏息,可能是在書桌前攤開稿紙構思一個屬于自己的仙俠故事,也可能是在網絡上激烈地爭論著劍仙與魔修的強弱體系。
《蜀山傳》的票房數字在悄然增長,而“仙俠”的種子,也借著這股東風,在無數年輕人心中深深埋下。
……
盛影傳媒院線電影宣發事業部這么賣力搞宣傳也是有原因的。
《蜀山傳》在內地的各項版權,被公司以兩千萬元的價格,從中影和徐客手里買斷了。
這部片子是中影進口片業務負責人引進的,結果暑期檔恰好撞上《功夫足球》、《木乃伊歸來》、《珍珠港》,沒安排上映。
接著,《蜀山傳》在港島票房撲街了,隨后盜版橫行,前途灰暗,盛影傳媒能給出兩千萬元的買斷價,已經實屬不易。
對于中影那位負責人來說,少賺也是賺,沒虧就行,對于徐客來說,那真是虧到爆炸,他沒想到中影內部的進口片業務和國產片業務竟有這般齷齪,對于盛影傳媒院線電影宣發事業部來說,得把這兩千萬掙回來啊,不然部門獎金就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