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京城,寒風漸起。
從洛杉磯載譽歸來的王盛,幾乎沒有片刻停歇,便立刻投入了新一輪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中。
到十一月底《博物館奇妙夜》正式開機前,他的精力主要聚焦于兩件核心事務:確保新片籌備萬無一失,以及為即將遠航北美的《功夫足球》繪制詳盡的航海圖。
《博物館奇妙夜》的籌備工作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
懷柔“成龍快樂園”內的“中華文明博物館”主體建筑日新月異,內部結構初具雛形。
王盛帶著核心主創團隊,頻繁往返于京城辦公室與懷柔工地之間。
這一日,北風凜冽,王盛裹著厚實的羊絨大衣,親臨施工現場。
巨大的工棚內,各地匯聚而來的工匠們正在最后調試影片關鍵場景所需的各類仿古道具,從按照1:1比例復制的秦始皇兵馬俑,到精巧復雜的古代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再到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服飾、兵器、禮器。
空氣里彌漫著木材、油漆和金屬混合的氣息,敲打聲、打磨聲、調試電子元件的滴答聲不絕于耳。
導演團隊成員霍健起、陳國惺和美術指導正拿著設計圖,與道具組負責人激烈討論著“漢代展廳”穹頂星空圖的材質與燈光效果,力求在銀幕上呈現出既符合歷史想象又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奇幻氛圍。
“王總,”霍健起見到王盛,連忙迎了上來,搓了搓凍得有些發紅的手,“您看這個‘活’過來的青銅鼎,內部的機械結構和外部做舊效果,結合得怎么樣?運動起來會不會顯得突兀?”
王盛俯身仔細查看那個半人高的青銅鼎模型,內部復雜的連桿和微型電機隱約可見,外部則布滿了精心雕琢的銅綠和銹跡。
他示意工人通電測試,只見鼎身上的饕餮紋路在輕微的馬達聲中仿佛活了過來,緩緩蠕動,雙目位置甚至亮起微弱的紅光,既詭異又充滿神秘感。
“動作再舒緩一些,要有一種‘剛從千年沉睡中蘇醒’的滯澀感,而不是現代機器人的靈活。”
王盛指點道,“燈光顏色可以再偏幽藍一點,增加神秘氣息。我們是在創造‘魔幻現實’,要讓觀眾覺得這些東西在博物館夜晚‘活過來’是可信的,細節必須經得起推敲。”
他又巡視了其他幾個主要場景的搭建進度,對“唐代絲綢之路”展區的香料氣味模擬、“宋代市井”互動投影設備的調試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面對龐大的布景和繁復的特效準備,王盛展現出驚人的耐心和對細節的苛求。
他深知,這部投資巨大、旨在定義華語奇幻大片新標桿的作品,任何微小的瑕疵在巨幕上都可能被放大成災難。
“與成龍老師那邊的檔期最后確認了嗎?”王盛問身邊的制片主任。
“確認了,陳自強先生回復,《燕尾服》那邊十二月前一定殺青,成龍老師十二月第一周就能進組。”
王盛微微頷首,隨后又與特效團隊對拍攝設備進行一番磋商。
……
對于《功夫足球》遠航北美的事宜。
王盛讓院線電影宣發事業部成立了專門負責此事的“海外發行戰略小組”。
他沒有直接給出具體方案,而是先定下了基調和大方向。
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方向:核心挑戰與機遇分析、核心戰略定位、本土化執行方案、階段化營銷路線圖、特色渠道開發、風險評估與應對、團隊建設要求、預期目標體系……
……
時間悄然來到十一月下旬。
11月27日,一則來自《華夏電影報》的頭版新聞,再次將王盛和盛影傳媒宣發事業部推上了風口浪尖。
《華夏電影報》特稿:
【《蜀山傳》首月破1.33億!盛影模式鑄就中國電影商業奇跡】
本報訊(記者張遠)1996年,當北影廠子弟王盛提出“私人訂制婚慶電影”時,沒有人能預料到,這個年輕人將在五年后締造中國電影史上最震撼的商業奇跡。
昨日,權威票房統計數據顯示,《蜀山傳》上映首月斬獲1.33億元票房,這個數字不僅讓該片成為本年度最賣座的華語電影之一,更創造了一個令業界瞠目的商業神話——將一部在港島票房折戟、被業內判了“死刑”的作品,成功塑造成市場爆款。
從行業笑柄到市場神話
回望三個月前,《蜀山傳》在港島僅收獲1000余萬港幣票房,遭遇口碑與票房的雙重滑鐵盧。
業內普遍認為,這部投資一億港幣的視覺大片將血本無歸。彼時,盛影傳媒以2000萬元買斷內地版權的舉動,被不少人視為“瘋狂的賭注“。
然而,王盛和他的團隊用精準的市場洞察,完成了一場教科書級的商業運作。
通過“視覺奇觀“的精準定位,將公眾注意力從影片的敘事短板成功轉向其領先的特效制作;依托中影盛世院線的硬件優勢,打造“巨幕廳專屬體驗“的消費概念;更通過與《今古傳奇·武俠版》合作舉辦全國仙俠征文大賽,構建起持續發酵的文化衍生生態。
破局立新:重構電影商業邏輯
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王盛對電影產業發展的深刻理解。從1996年創辦盛影傳媒開始,他就展現出超前的產業布局意識:
首創婚慶電影商業模式,開辟細分市場
推動電影廠聯盟,整合行業資源
深度參與院線改革,構建現代化發行網絡
如今,《蜀山傳》的成功更驗證了其“內容+渠道+衍生“的立體化運營模式的有效性
數據顯示,在《蜀山傳》的票房構成中,巨幕廳貢獻率高達47%,平均票價超出普通廳62%。這不僅體現了優質放映終端對觀影體驗的升級作用,更揭示了中國電影市場消費升級的巨大潛力。
產業啟示:中國電影的新紀元
《蜀山傳》的逆襲并非偶然。
對比今年暑期檔《功夫足球》創下的2.39億元票房紀錄,盛影傳媒連續用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多元可能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兩部作品分別開創了“體育喜劇“和“視覺奇幻“兩種全新的類型片市場,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電影的內容生態。
業內專家指出,《蜀山傳》1.33億元的首月成績,加上其持續穩健的市場表現,最終突破1.5億元大關已無懸念。
這個數字不僅代表著單個項目的成功,更標志著中國電影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電影的商業價值得到重新定義
市場細分和精準營銷成為可能
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電影技術的融合獲得市場認可
邁向國際:從本土奇跡到全球視野
就在《蜀山傳》創造票房奇跡的同時,王盛剛剛結束了與美國新線影業的戰略合作談判,為中國電影“走出去”開辟了新通道。
這種將本土市場成功經驗與國際戰略布局相結合的思路,展現了中國電影人前所未有的自信與遠見。
從北影廠筒子樓里的創業夢想,到如今撬動整個產業格局的商業帝國,王盛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場中國電影的商業革命。
《蜀山傳》的奇跡不僅僅是一個票房數字,更是中國電影工業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證明了中國電影人完全有能力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創造出既具有藝術價值又贏得市場認可的優秀作品。
在這個中國電影產業面臨深刻變革的時代,王盛和他的盛影模式正在書寫新的歷史。
正如一位資深電影人所言:
“《蜀山傳》的成功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中國電影的商業奇跡,才剛剛拉開帷幕,而王盛亦是奇跡的創造者,也是奇跡本身。”
這則報道如同在本就滾燙的油鍋里又潑進一瓢熱水,讓王盛和盛影傳媒的聲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