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的反擊,精準而致命。
當張雄被廉政公署請去“喝咖啡”,其名下公司賬目混亂、涉嫌欺詐以及長期壓榨底層劇組的丑聞被幾家原本與他有隙的媒體連篇累牘地曝光后,他那“捍衛行業傳統”的正義面孔瞬間碎裂,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形象。
幾乎同時,陳冠忠那個看似光鮮的“文化捍衛聯盟”,也被爆出接受不明境外資金資助,賬目存在重大疑點,其本人連夜飛往加拿大“度假”,再不敢輕易回港。
幾記實錘落下,又快又狠。
先前還在鼓噪“抵制王盛”、“捍衛港片尊嚴”的幾家媒體和影評人,聲音瞬間低了八度。
他們這才恍然驚覺,這位年輕的“內娛之王”不僅手握資本和渠道,更有著他們難以想象的信息搜集能力和雷霆手段。
所謂的輿論攻勢,在真正的實力面前,脆弱得如同紙糊的城墻。
風向,開始悄然轉變。
王盛沒有在港島多做停留,仿佛只是隨手拍死了幾只嗡嗡叫的蒼蠅。
他將后續的輿論戰場完全交給了職業經理人帶領的專業公關和戰略分析團隊。
這支團隊,早已不是傳統的危機公關模式,而是融合了媒體關系、數據分析、產業研究和戰略傳播的現代化“信息戰”小組。
他們的任務,并非簡單的辯解或對罵,而是要以更宏大的視角、更翔實的數據、更專業的分析,系統地解構港島電影面臨的困境,將王盛那番被曲解的“炮轟”,升華為一場關于華語電影未來出路的大討論。
一篇題為《開放,不是毀滅:港片頹勢的自我審視與出路探析》的長篇分析報告,開始通過幾家與內地關系良好、且秉持相對客觀立場的港島媒體和專業電影刊物,以專欄、特稿的形式,分批次、有節奏地發布。
報告沒有情緒化的指責,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以冷靜、客觀的筆觸,結合2002年前后的真實產業數據,從多個維度剖析了港島電影日漸式微的深層原因:
一、市場根基的萎縮與盜版的致命沖擊。
報告明確指出,港島本土市場狹小,人口僅六百余萬,單純依靠本土票房,根本無法支撐日益高昂的電影制作成本。
而曾經重要的外埠市場,如臺灣、東南亞,隨著當地本土電影的崛起和文化政策的變化,對港片的依賴度大幅降低。
更致命的是,盜版VCD/DVD的猖獗,形成了成熟的地下產業鏈。
報告引用了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等相關數據,指出盜版使得正版影音收入銳減,嚴重侵蝕了電影投資的回收渠道,形成了“拍一部,虧一部”的惡性循環。
“當投入無法獲得合理回報時,資本自然會撤離,創新和制作水準的下滑幾乎是必然?!?
二、人才斷檔與青黃不接的尷尬。
報告梳理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港片黃金時代的巨星和名導,指出隨著成龍、周潤發、李連杰、吳宇森等頂尖人才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港島電影出現了巨大的人才真空。
盡管有周星星這樣的異數支撐,但整體上,無論是臺前還是幕后,都面臨著“老人固守,新人難出”的窘境。
報告尖銳地指出:“過度依賴少數已成名的明星和導演,而缺乏系統性的新人培養機制和造血能力,使得港片類型固化,風格難以突破,觀眾難免審美疲勞。”
三、類型片的路徑依賴與創新乏力。
報告承認港島類型片(警匪、黑幫、無厘頭喜劇、武俠等)曾取得的輝煌成就,但也指出,過于成功的模式反而成為了創新的桎梏。
大量跟風之作充斥市場,粗制濫造者眾,導致類型元素被過度消費,逐漸失去新鮮感。
與此同時,對于新興的電影類型(如成熟的科幻、奇幻、高概念劇情片)探索不足,工業體系和技術儲備(尤其是電影特效)未能跟上國際步伐,難以滿足新一代觀眾日益提升的視聽需求和審美品味。
四、制作模式的落后與工業體系的缺失。
報告對比了好萊塢成熟的“制片人中心制”和港島傳統的“導演/明星中心制”。
后者更依賴于個人的才華和直覺,缺乏嚴謹的前期開發、科學的預算控制、規范的項目管理和系統的后期制作流程。
這種“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在應對小成本、短周期項目時或許靈活,但在面對需要龐大資源協調和精細分工的大制作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易導致成本失控、質量不穩。
報告強調:“電影不僅是藝術,更是一門高度工業化的生意。
缺乏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的支撐,難以誕生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作品。”
五、心態的封閉與對內地市場崛起的誤判。
報告最后,也是最引發深思的一點,是指出了部分港島電影人心態上的問題。
在面臨困境時,易于陷入懷舊情緒和自我封閉,將內地市場的崛起視為威脅而非機遇,對內地觀眾的審美變化和消費習慣缺乏深入了解。
報告呼吁:“背靠擁有十三億潛在觀眾、正在經歷爆炸性增長的內地市場,是港島電影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放下身段,以開放、合作、學習的心態,主動融入,發揮港片在類型敘事、娛樂精神、國際視野上的傳統優勢,與內地資本、人才、市場進行深度嫁接,才是重煥生機的可行路徑。
王盛先生之前的發言,其核心正是‘促交流,謀發展’,而非簡單的否定?!?
這篇報告,如同一顆投入深水的炸彈,雖然沒有激烈的言辭,但其扎實的數據、嚴謹的邏輯和廣闊的視野,在港島電影圈內部引發了遠比之前口水戰更為深刻的震動和反思。
許多之前盲目跟風抵制的人,開始靜下心來閱讀、思考。
輿論,徹底翻轉。
“開放,不是毀滅”成為了新一輪討論的關鍵詞。
而此刻的王盛,早已乘坐航班,回到了京城。
港島的喧囂與紛爭,于他而言,不過是一段插曲。
他真正的戰場,在懷柔的“成龍快樂園”,在《博物館奇妙夜》那龐大而精細的后期制作之中。
數字領域等國際頂尖特效公司派來的專家團隊,與盛影自家培養的技術骨干并肩作戰,日夜不停地渲染著那些奇幻場景。
王盛一頭扎進剪輯室和特效預覽室,與導演團隊、視效總監一遍遍打磨著每一個鏡頭,確保視覺奇觀與喜劇節奏、情感內核的完美融合。
對他而言,用一部真正意義上代表中國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作品,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遠比在港島那彈丸之地的輿論場上爭一時長短,要有意義得多。
那才是對一切質疑和詆毀,最有力的回擊。
不過,在港島炮轟這一番,也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意思,順手敲打敲打內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