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日,星期三,國際勞動節。
對于尋常百姓而言,這是為期七天黃金周長假的開端,是探親訪友、出游放松的喜慶日子。
然而,對于中國電影行業,這一天卻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與里程碑。
醞釀多時、強力推行的院線制改革,在這一天迎來了首次全國范圍的“實戰檢驗”。
由原有各級電影公司、放映單位改組或聯盟而成的三十一條院線,總計2672塊有效銀幕,在這一天,大多數都完成了計算機售票系統的接入與調試,如同一張精心編織的巨網,覆蓋了從核心都市到經濟強省的廣闊疆域。
清晨。
京城、魔都、羊城、鵬城、蓉城、杭城、金陵、西安、沈陽……全國各大中城市的核心商圈。
那些新近完成升級改造或干脆是全新落成的“中影盛世影城”、“魔都聯和影城”等現代化多廳影院門口,早已懸掛起醒目的橫幅。
電子顯示屏上滾動著“慶祝院線制改革全面實施”、“五一黃金周盛大開幕”的字樣。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著期待、好奇與些許忐忑的氣息。
市場的焦點,毫無意外地集中在兩方風格迥異、但都承載著特殊意義的影片身上。
一方是由新線影業出品,彼得·杰克遜執導,已在全球范圍內斬獲近8億多美元票房,榮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的奇幻史詩巨制——《指環王:護戒使者》。
作為院線制改革后首部在黃金周登陸全國影院的進口分賬大片,它象征著中國電影市場對外開放的決心與姿態,其震撼的視聽效果被宣傳為“只有在影院才能體驗的終極奇觀”。
另一方,則是由盛影傳媒旗下導演們的作品,吳一一、張揚等新生代導演執導的類型片。
它們代表著本土類型片在商業化道路上的探索,也是盛影傳媒在支撐龐大院線建設的同時,對內容多樣性的一種堅持。
排片表清晰地反映了市場對不同影片的預期。
憑借其全球聲譽和“首部分賬大片”的象征意義,《指環王:護戒使者》在全國院線獲得了平均超過50%的壓倒性排片率。
巨幅海報上,弗羅多手持刺叮劍凝望魔多的畫面,與影院內立體的中土世界宣傳立牌,共同營造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大片”氣場。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如同冷水般潑在了這看似火熱的市場預期上——票價。
根據中影集團與發行方的協商,并結合影院硬件投入和運營成本,《指環王》的票價被定在了一個讓普通工薪階層需要掂量一下的水平:普通影廳35元,部分升級了音響和銀幕的“特效廳”則高達60元甚至100元。
相比之下,國產影片票價親民得多,普遍在15元。
這一倍多的價差,在2002年的中國消費市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門檻。
35元,相當于許多普通工人月收入的百分之一到一點五,足夠一個三口之家在不錯的餐館吃上一頓。
對于習慣了盜版VCD僅需5-8元,甚至更低價格的廣大潛在觀眾而言,走進影院觀看一部“已知劇情”的電影,需要足夠的理由和沖動。
另一個更致命的陰影,是早已無處不在的盜版。
盡管《指環王:護戒使者》作為全球同步(相對)上映的大片,中影和盛影在防盜版上投入了巨大精力,聯合文化執法部門在源頭和流通渠道進行了多次打擊,確保了其在首周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市面上難以出現畫質尚可的盜版碟。
但是,對于那些早在2001年就在海外上映,近期才被正式引進的“舊片”,如《尖峰時刻2》、《古墓麗影》等,盜版商們早已完成了復制、壓盤、鋪貨的全流程。
這些影片的盜版VCD/DVD,以驚人的速度和低廉的價格(通常5-10元)充斥著各個音像店和流動攤點。
一個在業內廣為流傳、略帶苦澀笑談的軼事是,當初《尖峰時刻》在北美火爆上映時,新線影業曾雄心勃勃地派專員來華,意圖配合當地部門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盜版銷毀行動,以期未來正式引進時能保住部分市場。
但當他們親眼目睹了從南方某個物流樞紐查獲的、堆積如山的《尖峰時刻2》盜版光盤,數量竟以“千萬張”為單位計算時,那位金發碧眼的專員當場目瞪口呆,半晌才喃喃道:“My God… This is not a market, this is an ocean(我的上帝……這不是一個市場,這是一片海洋)?!?
最終,這場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果的銷毀行動草草收場,新線方面也徹底放棄了短期內在中國市場依靠傳統電影發行收回成本的幻想。
入世之后,來自國際版權方的壓力與日俱增。
美國電影協會(MPAA)及其成員公司在BJ和上海的辦事處空前活躍,他們頻繁拜會廣電總局、文化部、國家版權局等主管部門,提交厚厚的侵權報告,舉辦各種形式的反盜版研討會和技術展示活動,試圖將打擊盜版提升到“履行入世承諾、改善投資環境”的國際高度。
這些努力并非全無效果。
至少在表面上,各大城市對街頭販賣盜版光盤的游商打擊力度有所加強,一些大型音像市場的盜版攤位也變得更為隱蔽。
對于在映新片,執法部門確實能做到“首周無大規模盜版流出”,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然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盜版產業鏈早已根植于龐大的需求與復雜的地方利益之中,絕非幾次會議和幾場運動式執法所能根除。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花5塊錢就能在家看遍(畫質可能稍差但內容完整的)全球大片,與花35元去影院體驗兩個多小時的視聽震撼,依然是涇渭分明,且前者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打擊盜版,道阻且長。
現實的數據,很快便反饋到了各大院線的數據中心。
五月一日晚十點,首日票房統計初步匯總。
《指環王:護戒使者》憑借其超高的排片占比,首日票房報收480萬元,毫無懸念地奪得單日冠軍。
這個數字若放在平日,已算亮眼,但在寄托了厚望的黃金周首日,面對全國2672塊銀幕的龐大基數,卻顯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
細究數據,其上座率平均僅為35%左右,遠未達到預期中的爆滿。
高昂的票價和廣泛的盜版前情提要,如同兩只無形的手,拖住了其票房產出的后腿。
相比之下,排片率僅在20%上下徘徊的國產類型片,卻爆出了一個小小的冷門。
首日票房報收255萬元,其上座率竟然逆勢達到了驚人的70%!
15元的親民票價,使得許多抱著“看個熱鬧”心態的觀眾毫不猶豫地走進了影院。
這是陽謀。
王盛承諾的是未來市場收益,和現在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