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時間,2003年1月13日下午。
陽光依舊眷顧著加州。
幾乎在同一時間,華夏大地,1月14日的清晨。
寒意籠罩著從北到南的各大城市,但報攤亭前卻比往日更早地聚集了人潮。
報販們甚至無需吆喝,那些帶著油墨香、頭版頭條印著加粗加大字體和驚嘆號的報紙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
“《博物館奇妙夜》首月狂攬3.68億!超越《泰坦尼克號》問鼎中國影史票房冠軍!”——《華夏電影報》(頭版頭條,配以《博物館》海報與巨大的票房數字對比圖表)
“新王加冕!國產奇幻巨制《博物館》創世紀紀錄,3.68億鑄就全新里程碑!”——《京城青年報》
“3.68億!《泰坦尼克號》紀錄作古,中國電影市場迎來本土王者!”——《光明日報》(文化版頭條)
“從《繡春刀》破兩億到《博物館》登頂,盛影模式引領國產電影黃金時代!”——《南方周末》
“奇跡月!《博物館》首月定鼎,《繡春刀》延期破兩億,國產片包攬票房榜冠亞軍!”——《娛樂信報》
每一份主流報刊的文化娛樂版,乃至許多綜合日報的頭版,都被同一個名字和那串金光閃閃的數字占據。
報道角度各異,但核心信息明確無誤:上映整整一個月(2002年12月13日至2003年1月12日),《博物館奇妙夜》以累計3.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正式超越了《泰坦尼克號》在1998年創下的3.6億元(根據真實歷史數據)的內地票房最高紀錄,以微弱但堅實的優勢,登頂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排行榜的榜首!
這是一個被無數電影人視為遙不可及、象征著好萊塢不可戰勝的豐碑,在矗立了近五年之后,終于被一部本土制作的電影親手推翻。
《華夏電影報》的報道最為詳盡專業,它不僅公布了精確到分的數據,還深入分析了市場現象:“《博物館奇妙夜》的成功登頂,并非偶然。
其合家歡的精準定位、根植東方文化的奇幻想象、成熟的工業化制作水準,以及‘中影盛世院線’與‘貓眼平臺’構成的強大發行營銷網絡,共同鑄就了這場載入史冊的勝利。
這標志著中國電影市場不僅規模在擴大,更關鍵的是,觀眾對優質本土內容的認可度和消費意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京城青年報》則聚焦于象征意義:“3.68億,超越的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代中國電影人心頭的陰影。它宣告了中國電影在市場號召力上,具備了與好萊塢最頂尖制作同臺競技并戰而勝之的能力。這是文化自信在商業領域最直接的體現。”
《光明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則上升到產業與文化層面:“《博物館奇妙夜》的登頂,是近年來電影產業化改革、市場化機制深化成果的集中爆發。
它證明,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沃土,運用現代電影語言和創新思維進行創作,完全能夠贏得市場的熱烈反饋,甚至引領文化消費潮流。這為未來中國電影的創作方向和文化輸出路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與此同時,另一則喜訊也在各大報端占據顯要位置:
“密鑰延期助力,《繡春刀》票房突破兩億大關!盛影再添一部‘兩億俱樂部’成員!”
“繼《功夫足球》、《人在囧途》后,《繡春刀》成國產片第三部破兩億作品!”
“雙喜臨門!《博物館》問鼎,《繡春刀》破兩億,盛影傳媒傲視群雄!”
報道指出,由徐客導演,風格凌厲寫實的新武俠片《繡春刀》,在11月29日上映后,憑借過硬的口碑和持續的熱度,獲得了密鑰延期。
在延長上映十幾天后,總票房也成功突破了兩億人民幣大關,成為繼《功夫足球》、《人在囧途》之后,第三部達到這一高度的國產電影。
雖然與《博物館》的體量已有差距,但穩固地占據了當前票房榜的第二位,進一步證明了盛影傳媒在類型片開發和市場運營上的強大實力。
《博物館奇妙夜》開創了“三億票房俱樂部”,并且以其依舊強勁的周末票房走勢(剛剛過去的第三個周末仍能斬獲超2000萬票房),讓所有業內人士都看到了一個更恐怖的可能性——在獲得密鑰延期后,它或許真的能觸摸到那個無人敢想的“四億票房俱樂部”的門檻!
網絡世界更是徹底沸騰。
貓眼電影平臺,《博物館》的評分依舊穩固在9.2分的高位。
首頁幾乎被慶祝登頂和預測四億的帖子淹沒。
“見證歷史!我哭死!以后跟孫子吹牛,爺爺我可是看過《博物館》首映的!”
“3.68億!真的超了!雖然不是很多,但意義非凡!新王登基!”
“《繡春刀》也牛批!破兩億了!這下國產片前三,盛影又全都包圓了!”
“算筆賬,《博物館》后勁還在,延期一個月,沖四億不是夢啊!”
“以前覺得《泰坦尼克號》是不可逾越的神話,現在……神話被我們自己人打破了!”
高校BBS、新興的博客平臺、各大論壇的影視板塊,充斥著類似的聲音。
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在這場票房狂歡中被無限放大,“支持國產”、“盛影牛逼”、“王盛牛逼”成為高頻詞匯。
……
普通的電影院線經理們,看著系統里《博物館》依舊高企的預排片和上座率,臉上笑開了花。
這部電影不僅是票房炸彈,更是吸引了大量平時不進影院的家庭觀眾和中年群體,極大地拓寬了市場基本盤。
“放《博物館》就等于賺錢”已成為行業共識。
……
然而,在這一片普天同慶的喧囂背后,電影圈內的同行們,心情則復雜得多。
一些中小型民營公司的老板,在震驚于這恐怖成績的同時,緊急召開會議,議題只有一個:如何學習“盛影模式”?類型化、工業化、強大的渠道和營銷,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那些曾經對王盛和盛影的“商業化”、“強勢”頗有微詞,或仍固守傳統創作思維的導演、制片人們,面對這組由真金白銀和億萬觀眾共同鑄就的數據,陷入了深深的沉默與自我懷疑。
京城電影學院的一間教室內,幾位老教授看著報紙,良久無言。
“老韓這次……真是押對寶了。”一人最終嘆息道,語氣中帶著難以言喻的感慨。
“不是押寶,是開路。”另一位更清醒的教授糾正道,“王盛這小子,是硬生生用商業成功,給中國電影蹚出了一條新路。以后……怕是沒人能繞開他定的規矩了。”
這種被時代洪流裹挾前行的無力感,以及面對絕對成功時不得不低頭的現實,讓許多圈內人感到一種被顛覆的麻木。
不是不想評價,而是當對手的成績已經高到需要仰望時,任何評價都顯得蒼白無力。
……
新畫面影業,辦公室內。
張偉平沒有開燈,幽暗的光線中,他面前的煙灰缸已經堆滿。桌上攤開的十幾份報紙,頭版無一例外都是《博物館》登頂的消息,《繡春刀》破兩億的喜訊如同扎在傷口上的第二把鹽。
3.68億 vs《英雄》的……撤檔。
兩億 vs《英雄》的……前途未卜。
這對比太過慘烈,慘烈到讓他連憤怒的力氣都已失去,只剩下一種深入骨髓的冰涼和……一絲連他自己都不愿承認的悔意。
或許,江志強是對的,暫避鋒芒是唯一的選擇。但在《博物館》如此煌煌大勢之下,《英雄》即便日后重映,又能剩下多少機會?
他仿佛能看到,王盛和那座名為“盛影”的大山,投下的陰影已經籠罩了整個賀歲檔,甚至可能籠罩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國影壇。
新王已然加冕,王座之下,是舊紀錄的殘骸,是同行震驚到麻木的目光,是億萬觀眾用電影票鑄就的狂熱民意,以及一個被徹底點燃、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市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