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時間,2003年7月10日。
盛夏的熱浪席卷著“天使之城”,但在伯班克的盛影臨時辦公室內,冷靜的空調風和更加冷靜的資本運作,構成了與窗外截然不同的世界。
過去的十多天,王盛的布局并未停歇。
他的觸角在好萊塢的資本與創意版圖上同時深入,攪動著看似平靜的水面。
首先是在漫畫角色版權領域的又一次隱秘進擊。
在與阿維·阿拉德的會面后,王盛更加明確了一點:未來的超級英雄電影市場絕非漫威一家之地。
盡管他手握數個漫威關鍵角色的未來,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尤其是在他無法吞下整個漫威的情況下。
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漫威的老對手——DC漫畫。
此時DC的處境與漫威頗有幾分相似,卻又截然不同。
華納兄弟作為母公司,牢牢掌控著蝙蝠俠、超人這兩位頂級IP。
然而,克里斯托弗·里夫版的《超人》輝煌早已過去,新的《超人》電影項目屢屢擱淺;而蝙蝠俠,在喬·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1997)遭遇口碑票房雙慘敗后,這個IP幾乎被華納雪藏,正在黑暗中等待一個叫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導演來拯救。
至于DC宇宙的其他角色?在2003年,華納的態度更像是“守著一座金山,卻不知如何開采”。
除了蝙蝠俠和超人,其他眾多英雄的價值被嚴重低估,或者說,華納的注意力還無暇顧及。
這正是王盛的機會。
他再次授意羅伯特·懷特,將目標瞄準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改編潛力大,但在此刻華納戰略中處于“次要”或“待開發”狀態的DC角色。
基于真實的歷史背景和角色當時的版權狀況,王盛的“獵犬”懷特,在這十多天里,為主顧成功鎖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康斯坦丁(Constantine):這位來自地獄神探的版權,此時并未被華納高度重視。
雖然基努·里維斯主演的電影已在前期開發,但版權交易并非鐵板一塊。
懷特通過復雜的談判,從一個與華納有關聯但擁有部分改編權的獨立制片人手中,以相對低廉的200萬美元價格,獲得了《康斯坦丁》的特定年限電影改編優先權(非獨家,但具有很強排他性)。這個煙不離手、游走于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反英雄,其黑暗、頹廢的氣質,在王盛看來,極具銀幕潛力。
扎塔娜(Zatanna):作為DC宇宙中強大的魔法師,扎塔娜的形象獨特,能力體系與漫威的奇異博士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時她的獨立電影價值幾乎未被開發。懷特與華納旗下的DC娛樂部門接觸,以區區80萬美元的代價,便拿下了扎塔娜的完整電影版權。華納方面可能覺得這是個無關緊要的“魔法少女”。
問者(The Question):這位沒有超能力、信奉客觀哲學、戴著毫無特征面具的偵探型英雄,在2003年堪稱DC版權庫里的“冷灶”。
王盛看中其獨特的 noir(黑色電影)氣質和哲學思辨空間。懷特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競爭,僅用40萬美元就為主顧買斷了電影版權。
藍色甲蟲(Blue Beetle):這里指的是第三代藍色甲蟲海梅·雷耶斯。
此時這個角色在漫畫中剛剛登場不久,知名度有限,但其拉丁裔背景和外星科技戰甲的設定,在王盛看來充滿了未來感和多元化價值。
從DC那里獲取初期電影開發選項,只花費了不到30萬美元。
此外,像“塑膠人”(Plastic Man)、“元素人”(Metamorpho)等風格獨特的二線角色,懷特也在積極接觸,試圖以打包價拿下。
這一系列針對DC二線角色的收購,總花費不過四百萬美元左右,與之前在漫威的“掃貨”花費相當。
王盛的目的很明確:用最低的成本,占據未來可能爆發的賽道,構建一個跨越漫威、DC兩大宇宙的“角色資產池”。
這些角色或許短期內不會啟動,但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儲備和對未來的投資。
辦公室內,王盛審閱著懷特發來的DC角色收購簡報,微微頷首。這條暗線,進展順利。
與此同時,明線上的項目也在高歌猛進。
《間諜過家家》已于七月初徹底完成所有后期制作,包括精剪、調色、混音和最終特效合成。一部時長114分鐘,節奏明快、動作炫酷、情感動人的成片,已經安靜地躺在了新線影業的服務器里。
新線內部為此舉行了一場小范圍的高層試映。
結果,如同王盛預期的那樣,引發了交口稱贊。
布朗在試映結束后,第一時間給王盛打來了電話,語氣中的興奮幾乎要透過聽筒溢出來:“王!上帝,這太棒了!馬特和凱特的化學反應比我想象的還要好!動作場面既優雅又火爆,那些家庭喜劇的段落讓人忍俊不禁!
這絕對是今年假日檔最有競爭力的電影之一!我們已經開始策劃宣傳攻勢了,目標直指感恩節到圣誕節的黃金檔期!”
邁克爾·林恩也發來了熱情洋溢的郵件,盛贊王盛對商業類型片元素的精準調配,認為《間諜過家家》完美融合了《真實謊言》式的夫妻諜戰與《史密斯夫婦》原版缺乏的溫馨家庭感,是一部“足以定義新時代動作浪漫喜劇”的作品。
新線市場部更是摩拳擦掌,已經初步擬定了高達5000萬美元的全球宣發預算,決心將這部電影打造成年末的票房炸彈。
基于試映的極高評價和對市場的強烈信心,新線影業迅速拍板,《暮光之城》項目正式立項,進入實質性的開發階段。
首批1000萬美元的開發資金立即到位,用于進一步完善劇本、啟動選角、進行概念設計和場地勘察。
然而,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尤其是“王盛要在其主導的好萊塢A級制作《暮光之城》中,力推中國演員擔任重要角色”這一核心合作條件,很快就在好萊塢的小圈子里不脛而走。
起初還只是在小范圍的制片人、經紀人之間流傳,但到了7月10日這天,終于被嗅覺靈敏的媒體捕捉到了風聲。
《好萊塢報道者》在其官網的“業內動態”板塊,發布了一篇略帶試探性的短文:
【獨家風向】中國導演王盛新作《暮光之城》立項,傳言將引入中國面孔擔任重要角色?
文中寫道:“據悉,憑借《博物館奇妙夜》和《電鋸驚魂》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新銳導演王盛,其與新線影業合作的下一部作品——青少年奇幻愛情片《暮光之城》——已正式獲得綠燈。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稱,此次合作的一個關鍵條件,是王盛要求在新片中為‘有分量的中國演員’提供重要角色。
這一要求在新線內部曾引發討論,但最終因對王盛市場判斷力的信任而得到支持。若消息屬實,這將是華人演員在好萊塢主流商業片中一次罕見的、非‘打醬油’性質的深度參與……”
這篇報道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在好萊塢和遠在大洋彼岸的華夏娛樂圈激起了層層漣漪。
好萊塢方面,反應復雜。
一些秉持“白人中心主義”的保守派人士私下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對“電影純粹性”的破壞,是為了討好中國市場而進行的“政治獻金”。
“吸血鬼故事里出現東方面孔?這聽起來太不協調了!”一位匿名的制片公司在開發主管如此評論。
但更多的務實派和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潛力的公司,則開始重新評估王盛這一決策背后的深意。
如果這真的能成為打開中國市場的鑰匙,那么模仿者可能會接踵而至。
而在華夏國內,這個消息則如同投入干柴堆的火把,瞬間點燃了全民性的關注和討論。
各大門戶網站、影視論壇、甚至傳統媒體的文娛版,都在熱議這個話題。
“王盛牛逼!這是要帶著自己人闖蕩好萊塢核心圈了!”
“哪個演員這么幸運?能被王導看上?”
“希望不是硬塞進去的,能真正演個有血有肉的角色!”
“這是文化輸出啊!以前都是我們去蹭好萊塢,現在是好萊塢為我們改劇本!”
網友們的興奮、猜測與民族自豪感交織在一起,將“王盛新片帶中國演員”的話題頂上了社會熱議話題行列。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困頓后,華夏電影市場因為這條消息,迎來了強勢復蘇。
京信大廈,盛影傳媒總部的電話幾乎被打爆。
無數經紀公司、藝人工作室,甚至一些成名已久的演員,都通過各種渠道遞來橄欖枝,希望能與王盛或者項目負責人取得聯系,探聽選角標準,爭取那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高媛媛甚至想為一個北電留學生爭取下,她想要以此為條件,簽下那個留學生……
王盛直接回絕了,這個角色是給范小胖創造的。
如果想簽下那個留學生,后續可以給中韓合拍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