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熱搜預知的學術反擊
凌晨零點整,陸硯之的鋼筆尖剛在草稿紙上劃出一道墨痕,腦子里“叮”地蹦出三條熱搜詞條。
第一條還帶著熱乎氣:#顧晚舟浪費資源只為耍大牌#。
他眼皮一跳,手里的筆轉得更快了。
這節奏,明顯是有人想把他家影后從神壇上拽下來,踩進泥里。古堡包場、真盔甲掛墻、火盆煙霧全開——擱普通人眼里,確實像極了“有錢人的任性”。
但陸硯之知道,那不是任性,那是降維打擊的前奏。
他沒廢話,直接打開電腦,調出一個命名為“古堡數據建模V3”的文件夾。里面塞滿了聲學反射系數表、結構承重報告、威亞系統安全冗余分析圖……全是顧晚舟發來現場照片后,他順手扒資料整理出來的玩意兒。
當時他還吐槽自己:“寫論文寫魔怔了,連她吃薯片的角度都想建模。”
現在一看,這不就是現成的彈藥庫?
他新建文檔,標題敲得霸氣外露:《論影視工業中實景搭建對表演真實性與安全生產的雙重增益》。
小唐舉著“熱搜倒計時47:59:58”的手寫牌子準時出現在門口,探頭看了一眼屏幕,嘀咕:“哥,你這題目比昨天的咖啡還苦。”
“閉嘴。”陸硯之頭也不抬,“去泡雙份濃縮,別加糖。”
“又要熬夜懟人?”小唐熟練地掏出保溫杯,“我說,這次能不能別搞這么學術?網友又看不懂‘聲學阻尼比’這種詞。”
“正因為他們看不懂,才要這么說。”陸硯之冷笑,“你以為黑子靠的是邏輯?他們靠的是情緒。咱們就用專業術語砌墻,把情緒擋在外頭。”
他一邊說,一邊把古堡的混響時間測試數據貼進正文,配上一句:“數據顯示,實景空間相較綠幕棚,聲音自然衰減效率提升40%,演員臺詞沉浸感顯著增強。”
然后翻到安全章節,插入一段:“動態捕捉系統受高反光材質干擾概率達68%,而本案例中騎士鎧甲經啞光處理,反射率控制在12%以下,有效規避傳感器誤判風險。”
寫到這兒,他自己都快信了——這不是通稿,這是能拿去評職稱的硬核論文。
但他缺個“學術外殼”。
于是撥通陳墨電話。
“喂,睡了嗎?”
“還沒,正看《傳播學報》最新一期呢。”那邊聲音清醒得很,“你不會又讓我幫你改PPT吧?上次那篇《流量操控的心理機制》都被學生當教材背了。”
“這次更狠。”陸硯之把文檔傳過去,“幫我按《現代傳播》格式排版,加個文獻綜述,再編兩個可驗證的模擬實驗。”
“哈?”陳墨愣了兩秒,“你這是要往核心期刊投啊?”
“不投。”陸硯之敲著鍵盤,“只要長得像就行。我要讓記者抄的時候,覺得自己在引用權威研究。”
五分鐘后,陳墨回傳文件,標題下方多了行小字:“采用SPSS 26.0進行方差分析,置信區間95%”,底下還附了個假模假樣的流程圖。
陸硯之滿意點頭:“干得漂亮,下次評職稱我給你作證——你確實會用統計軟件。”
“滾。”陳墨笑罵一句掛了。
小唐端著咖啡進來,瞅了眼新文檔:“這下好了,網友看不懂,記者不敢瞎寫,資本方還得裝懂行。”
“這就對了。”陸硯之瞇眼盯著屏幕,“等明天早上,熱搜就會從‘顧晚舟燒錢’變成‘顧晚舟推動行業升級’。”
他順手把精簡版發給三家影視類學術公眾號,附言寫道:“某頂流影后自費搭建中世紀戰場,背后有完整技術論證支撐,如需原始數據與建模過程,可提供。”
又私聊幾個相熟的文化記者:“醒醒,別光拍她吃薯片了,重點是她砸錢砸出了拍攝標準革新。”
安排完這一切,他看了眼時間:凌晨兩點十七分。
電腦右下角,微博熱搜監控頁面悄然刷新。
原本高居第12位的#顧晚舟浪費資源只為耍大牌#,熱度曲線開始平緩,評論區出現零星質疑:“等等,綠幕真的安全嗎?我朋友在劇組做燈光,說反光問題挺嚴重的……”
與此同時,一條新詞條悄悄冒頭:#顧晚舟古堡拍攝竟有科學依據#。
雖然還在50名開外,但趨勢箭頭已經朝上。
陸硯之喝了口涼透的咖啡,靠進椅背,手指無意識轉著鋼筆。
他知道,真正的反擊不是罵回去,而是讓對手發現自己連吵架的資格都沒有。
就像你拿著菜刀沖上來,人家掏出來的是激光制導導彈。
——不是打你,是根本不跟你在一個維度。
---
清晨六點零三分,陽光剛爬上寫字樓玻璃幕墻。
一家名為“影視科技前沿”的公眾號推送文章:《當顧晚舟砸錢時,她在推動一場行業革命》。
文中引用陸硯之那篇“偽論文”核心結論,配圖是古堡內景與數據對比表,標題赫然寫著:“聲學效果提升40%”“安全系數增加3倍”“演員心理代入感提高57%”。
十分鐘內,轉發破萬。
有劇組技術人員留言:“我們上周就因為綠幕反光導致動作捕捉失敗,導演差點背鍋,這數據太真實了。”
某電影學院教授轉發并點評:“這才是工業化思維,不是所有投入都叫‘浪費’。”
文化記者跟進報道,《新京報·文娛》發布短評:“比起摳圖五毛特效,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奢侈’。”
輿論風向肉眼可見地扭轉。
#顧晚舟推動行業升級#沖上熱搜第三,閱讀量三小時破八億。
而最初的負面話題,已被擠出前十。
小唐沖進辦公室,手里舉著平板:“哥!爆了!好幾家媒體都在問能不能采訪你這位‘幕后學術顧問’!”
陸硯之正瞇著眼打盹,聽見動靜睜了睜眼,懶洋洋道:“拒了。”
“為啥啊?這波你不火我都替你覺得虧。”
“火了誰寫下一波通稿?”他坐直身子,揉了把臉,“而且——”
他點開微博,找到最早發起黑詞條的那個營銷號,轉發其原文,只回了一句:
“建議貴司先補考《基礎物理學》,再來談‘資源浪費’。”
評論瞬間炸鍋。
有人扒出該賬號曾為趙氏資本旗下項目刷量,關聯水軍超兩千個。
陸硯之冷笑一聲,關閉頁面。
這時,郵箱“叮”地一聲。
新郵件到來,發件人未知,標題寫著:“下次預知,試試這個方向”。
他盯著那行字看了兩秒,隨手拖進粉碎程序。
小唐湊過來看了一眼:“又來?這都第幾封了?”
“不重要。”陸硯之活動了下手腕,“重要的是,咱們的論文——哦不,通稿,已經被知乎大V搬運成‘娛樂圈最硬核公關文案’了。”
他打開鏈接,看到底下熱評第一寫著:“我以為我在看熱搜,結果是在聽公開課。”
正笑著,手機震了一下。
微信彈出條消息,來自顧晚舟。
沒有文字。
只有一張圖。
畫面里,她依舊裹著羽絨服,坐在古堡大廳角落的懶人沙發上,左手舉著薯片,右手拿著簽字筆,在合同上龍飛鳳舞地畫圈。
背景是工作人員忙碌穿梭的身影,鎧甲反著冷光,火盆噼啪作響。
照片角落的時間戳顯示:早上五點四十八分。
陸硯之看著看著,嘴角翹了翹。
他回了個表情包:一只戴眼鏡的貓推了推鏡框,配文“知識就是力量”。
然后關掉聊天窗口,重新打開文檔。
在《增益》論文末尾,新增一行小字備注:
“本文所有數據均基于真實場景采集,如有雷同,純屬行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