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抱著剛打印好的《當代文學思潮研究》初稿,站在行政樓三樓的走廊里,鼻尖縈繞著老式暖氣片散發的鐵銹味。走廊盡頭的“學報編輯部“門牌有些褪色,卻在他眼里重若千鈞,這篇修改了七遍的論文,是他能否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的關鍵。林辰抱著剛打印好的《當代文學思潮研究》初稿,指節因為過度用力而泛白。行政樓三樓的走廊光線昏暗,老式暖氣片在墻角嗡嗡作響,散發出的鐵銹味里還夾雜著陳年紙張的霉味,那是常年堆積的學術期刊留下的味道。他低頭看了眼稿紙,邊緣被反復摩挲得有些起毛,這篇論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七遍,從摘要的措辭到參考文獻的排序,每一處都精雕細琢,畢竟,這不僅是他研究生階段的核心成果,更是能否拿到國家獎學金的關鍵。走廊盡頭的“學報編輯部“門牌被歲月浸得發灰,“學報“兩個字的漆皮已經卷邊,可在林辰眼里,那門牌卻像座沉甸甸的山門,門后藏著他能否在學術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的答案。
敲門的瞬間,門內傳來玻璃杯碰撞的脆響。開門的是位頭發花白的老者,鏡片后的眼睛透著閱盡世事的疲憊,正是社科版學報主編金仲文。林辰早有耳聞,這位主編和導師是三十年的老友,卻也以“鐵面審稿“聞名全校。指節叩在木門上,發出“篤篤“的輕響,門內立刻傳來玻璃杯碰撞的脆響,像是有人匆忙放下手中的茶杯。門開的瞬間,一股混合著濃茶與舊書的氣息撲面而來,開門的是位頭發花白的老者,銀灰色的發絲在頭頂梳得整齊,只是鬢角有些凌亂。他戴著一副厚框老花鏡,鏡片后的眼睛布滿細密的紅血絲,卻透著閱盡世事的清明與疲憊,正是執掌社科版學報十年的主編金仲文。林辰早從導師李教授口中聽過這位主編的事跡:三十年教齡,從中文系講師到學報主編,經手的稿件不下十萬篇,既以“鐵面審稿“拒絕過校領導的人情稿,也為寒門學子的優質論文力排眾議。“李老師的學生?“金主編的聲音帶著些許沙啞,側身讓他進屋時,林辰注意到他藏在袖管里的手腕上,戴著塊老式機械表,表盤已經有些磨損。
“李老師的學生?“金主編側身讓他進屋,辦公桌上堆滿了裝訂成冊的學報,最上面那本的封面印著“2003年第2期“。林辰注意到,主編手邊的保溫杯上刻著“學報創刊三十周年紀念“的字樣,漆皮已經剝落了大半。辦公室不大,靠窗的位置擺著一張老式實木辦公桌,桌上堆滿了裝訂成冊的學報和散落的稿件,最上面那本《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2期》的封面已經泛黃,邊角處還貼著透明膠帶。林辰的目光掃過桌面,忽然被一個搪瓷保溫杯吸引,杯身上刻著“學報創刊三十周年紀念“的字樣,字體是燙金的,如今大部分金漆已經剝落,只在凹陷處殘留著些許金色。金主編隨手把桌上的幾份稿件挪到一邊,騰出塊地方讓他坐下:“坐吧,李老師昨天給我打了電話,說你有篇稿子要投。“林辰連忙遞上論文,手指因為緊張有些發顫。這篇稿子他不僅按照學報官網的格式要求逐字調整,連參考文獻的標點符號都對照著最新的《學術出版規范》逐一審對,摘要里的三個關鍵詞更是和導師爭論了半天才確定下來。金主編接過稿件,指尖在封面上輕輕敲了敲,卻沒有立刻翻看,反而從抽屜里拿出個搪瓷缸,抓了一把茶葉放進去,滾燙的開水沖下去,墨綠色的茶葉在水里翻滾,濃郁的茶香瞬間彌漫開來。
遞上論文時,林辰的手指有些發顫。他特意按照學報規范調整了格式,參考文獻的標點符號都逐一審對過,連摘要里的關鍵詞都換了三個版本。金主編接過稿件,沒有翻看,反而從抽屜里拿出個搪瓷缸,泡了杯濃茶。“坐吧,正好沒人,跟你聊聊。“金主編呷了口茶,熱氣從搪瓷缸口升起,模糊了他臉上的表情。他放下茶杯,指了指桌角堆積的稿件:“你們現在年輕人投稿,是不是都先打聽編輯喜好?比如哪個編輯負責哪個欄目,喜歡什么風格的選題。“林辰愣了愣,確實,投稿前他特意翻了近三年的學報,摸清了金主編負責的現當代文學欄目偏好,甚至還準備了幾句關于主編早年論文的見解,剛要開口,就被金主編擺手打斷。“我知道,李老師讓你來找我,是覺得我們倆三十年交情,能給你通融。“金主編拿起桌上的老花鏡戴上,鏡片反射著窗外的光線,“但今天我不聊你的稿子,給你講個故事,關于我剛當編輯那年的事。“
“坐吧,正好沒人,跟你聊聊。“金主編呷了口茶,熱氣模糊了他的表情,“你們現在年輕人投稿,是不是都先打聽編輯喜好?“林辰愣了愣,剛要開口,就被主編擺手打斷,“我知道,李老師讓你來找我,是覺得我能給你通融。但今天我不聊你的稿子,給你講個故事。“2003年的深秋比今年冷得早,剛從中文系講師轉任學報編輯的金仲文,還沒來得及熟悉編輯部的流程,就第一次嘗到了“人情稿“的滋味。那天下午刮著冷風,編輯部的木門被吹得“吱呀“作響,數學系的年輕教師張強裹著件舊棉襖敲開了門,手里攥著篇《線性代數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稿紙被他攥得發皺,額頭上的汗珠浸濕了稿紙邊緣,在秋風里凍得臉色發白。金仲文接過稿件,坐在靠窗的位置逐頁翻看,越看眉頭皺得越緊——論文里有三處明顯的公式錯誤,把矩陣運算的法則都弄混了,參考文獻里還引用了兩篇上世紀八十年代已被證偽的舊文獻,甚至連引用格式都不規范。他抬頭看向張強,發現對方正緊張地盯著他的臉,手指無意識地絞著衣角。
2003年的深秋,剛從中文系講師轉任學報編輯的金仲文,第一次嘗到了“人情稿“的滋味。那天下午,數學系的年輕教師張強敲開編輯部的門,手里攥著篇《線性代數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額頭上的汗珠浸濕了稿紙邊緣。金仲文初審時就皺了眉,論文里有三處明顯的公式錯誤,參考文獻還引用了兩篇已被證偽的舊文獻。“金編輯,我這評講師就差一篇核心了。“張強搓著手,說話時帶著明顯的顫音,“我知道稿子還有不足,但我真的沒時間改了,評審材料下周就要交。“他說著從口袋里掏出張紅色的購物卡,悄悄往金仲文手里塞,“這是一點心意,麻煩您多費心。“金仲文的臉色沉了下來,硬生生把購物卡推了回去,語氣嚴肅:“張老師,學報發稿看的是質量,不是人情。你這篇稿子問題太多,得回去好好修改。“張強漲紅了臉,說了句“那我再想想辦法“,就灰溜溜地走了。可沒過三天,主編就把金仲文叫到辦公室,指著桌上張強的稿子說:“小金子,這篇改改發下半年吧,他是人事處王處長的小舅子,王處長昨天專門來找過我。“
“金編輯,我這評講師就差一篇核心了。“張強搓著手,從口袋里掏出張購物卡,被金仲文硬生生推了回去。可沒過三天,主編就把他叫到辦公室,指著張強的稿子說:“改改發下半年吧,他是人事處王處長的小舅子。““我當時跟你一樣較真,拿著稿子跟主編據理力爭,把公式錯誤和參考文獻的問題一條一條列出來。“金主編的手指敲擊著桌面,節奏和他的語氣一樣沉重,“主編聽完就靠在椅背上,嘆了口氣問我:''小金子,你說說,這一期的版面就這么多,除了他的稿子,剩下的投稿里有幾篇能看的?發他的稿子,還是發個陌生人的垃圾稿?''我當時啞口無言,翻了翻那期的投稿記錄,確實沒什么優質稿件。“金主編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眼神里滿是無奈,“我那時候才明白,雙月刊的版面就那么多,一年也就六期,同樣沒創新、沒深度的稿子,給誰發不是發?發個''自己人'',還能少點麻煩。“
“我當時跟你一樣較真,拿著稿子跟主編據理力爭。“金主編的手指敲擊著桌面,節奏和他的語氣一樣沉重,“主編就問了我一句話:''發他的稿子,還是發個陌生人的垃圾稿?''我那時候才明白,雙月刊的版面就那么多,同樣沒創新的稿子,給誰發不是發?“林辰端起桌上的茶杯,溫熱的觸感從指尖傳到掌心,驅散了些許緊張。窗外的梧桐樹落下片黃葉,打著旋兒飄到玻璃上,正好貼在他視線所及的位置,那褶皺的葉緣像極了他論文里被導師用紅筆圈改的病句。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圖書館查資料時,曾翻到2005年的學報合訂本,其中有篇《論魯迅雜文的批判性》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文末的作者簡介里赫然寫著“金仲文,學報編輯部編輯“。那篇論文邏輯嚴密,引用的史料翔實,連注釋都做得一絲不茍,和金主編口中“發垃圾稿“的無奈截然不同。
林辰端起桌上的茶杯,指尖傳來溫熱的觸感。窗外的梧桐樹落下片黃葉,正好貼在玻璃上,像極了他論文里被導師圈改的病句。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圖書館查資料時,曾翻到2005年的學報,那篇《論魯迅雜文的批判性》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過,作者正是金仲文。“但也有硬骨頭,不是所有人都能靠人情蒙混過關。“金主編的語氣陡然提高,眼睛里閃過一絲光亮,像是回憶起了值得驕傲的往事。2010年的夏天格外炎熱,編輯部的空調壞了整整一周,金仲文穿著件短袖襯衫,后背的汗漬印得襯衫發黃。就在這時,法學院的陳靜教授投來了篇《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打印稿用的是彩色封面,還裝訂得十分精致。可金仲文初審時就皺了眉——初稿里滿是口語化表達,比如“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這樣的表述隨處可見,甚至把核心概念“法律援助“寫成了“法律幫助“,連摘要都寫得像工作總結。他耐著性子逐字批改,用紅筆圈出錯誤,附帶了整整三頁的修改意見,從論文結構到措辭規范都做了詳細說明,然后把稿子退了回去。
“但也有硬骨頭。“金主編的語氣陡然提高,眼睛里閃過一絲光亮。2010年的夏天,法學院的陳靜教授投來篇《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初稿里滿是口語化表達,甚至把“法律援助“寫成了“法律幫助“。金仲文初審后直接打了回去,附帶了整整三頁的修改意見。三天后,金仲文收到了陳靜教授的修改稿郵件,打開附件一看,氣得差點把鼠標摔了——修改稿和原稿的字數相差不到七個字,他用紅筆圈出的錯誤一個沒改,甚至連“法律幫助“都沒改成“法律援助“。金仲文把稿子摔在桌上,剛拿出信紙準備寫退稿信,主編就急匆匆地跑過來:“老金,陳教授的稿子得發,她是省****,昨天市委宣傳部的人都給校長打電話了。“金仲文咬著牙,把陳靜教授叫到編輯部,指著稿紙上的錯誤一條一條質問:“陳教授,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學術規范問題,不是技術疏漏,是學術態度問題!“辦公室里的風扇呼呼地轉著,吹起稿紙的邊角,卻吹不散兩人之間的緊張氣氛。
三天后收到的修改稿,字數只多了七個字,錯誤一個沒改。金仲文氣得把稿子摔在桌上,剛要寫退稿信,就被主編叫去:“陳教授是省****,稿子得發。“他咬著牙把陳靜叫到編輯部,指著稿紙上的錯誤問:“這是學術態度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你猜她怎么說?“金主編冷笑一聲,端起茶杯喝了口茶,語氣里滿是嘲諷,“她說''我天天辦案子、開調研會,忙得腳不沾地,哪有時間改這些細枝末節?你們編輯部不就是干這個的嗎?''我當時氣得說不出話,可主編在旁邊使眼色,我只能把火壓下去。“金主編的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摩挲,像是在回憶當時的無奈,“最后沒辦法,我帶著兩個年輕編輯,花了整整一周時間,重新梳理了論文的邏輯框架,重寫了引言和結論,把口語化的表達全部修改成學術語言,才勉強達到刊發標準。那一周我們天天加班到半夜,辦公室的燈在行政樓里亮到最晚。“
“你猜她怎么說?“金主編冷笑一聲,“她說''我辦案子忙,哪有時間改這些細枝末節''。最后沒辦法,我帶著兩個編輯,花了整整一周給她重寫了引言和結論,才勉強達到刊發標準。“林辰的心跳突然加快,胸腔里像是有只兔子在亂撞。他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想起自己論文里的一處硬傷,關于“五四文學的現代性“的論述,他引用了某位學者的觀點,可后來在查閱資料時發現,這個觀點在近年的學術爭論中已經被多方質疑。他當時猶豫過要不要刪掉,可導師說“學報編輯不一定看得這么細,先加上湊字數,評上獎學金再說“。此刻面對金主編那雙能看透本質的眼睛,他突然覺得那幾行文字像扎在紙上的針,每一個字都在刺著他的良心。
林辰的心跳突然加快,他想起自己論文里的一處硬傷,關于“五四文學的現代性“的論述,引用的史料其實存在爭議。導師說“學報編輯不一定看得出來“,但此刻面對金主編,他突然覺得那幾行文字像扎在紙上的針。辦公室的掛鐘“當“地敲了四下,沉悶的鐘聲在狹小的空間里回蕩。金主編起身從文件柜里拿出一摞稿件,稿件用黑色的文件夾夾著,最上面那本的封皮上用馬克筆寫著“2023年投稿匯總(1-6月)“,字跡有些潦草。林辰湊過去一看,每篇稿件的右上角都用紅筆做了標記,有的寫著“群發稿,內容空洞,刪除“,有的標著“抄襲率42%,遠超標準,退稿“,還有的批注著“格式混亂,參考文獻不全,態度不端“。文件夾的邊緣已經被磨得起毛,看得出來是經常翻閱的。
辦公室的掛鐘敲了四下,金主編起身從文件柜里拿出一摞稿件,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寫著“2023年投稿匯總“。林辰湊過去一看,每頁都用紅筆做了標記,有的寫著“群發稿,刪除“,有的標著“抄襲率42%,退稿“,還有的批注著“格式混亂,態度不端“。“知道這摞有多少篇嗎?“金主編掂了掂文件夾,臉上露出疲憊的笑容,“826篇,這才半年。我們編輯部就三個人,我、一個剛畢業的年輕編輯,還有個快要退休的老校對,平均每天要看十五篇。“他隨手翻開一篇,標題是《網絡文學的審美價值探析》,剛看了兩行就皺起了眉,指著摘要里的一句話:“你看,這里''審美''寫成了''審美的'',多了個助詞,顯然是沒校對就投過來了。“金主編把稿件扔回文件夾,語氣里滿是失望,“現在的年輕人寫論文,總想著走捷徑,連最基本的校對都懶得做,一門心思打聽怎么托關系、找門路發稿,根本忘了學術研究的初心是什么。“
“知道這摞有多少篇嗎?“金主編掂了掂,“826篇,這才半年。我們編輯部三個人,平均每天要看十五篇。“他隨手翻開一篇,標題是《網絡文學的審美價值探析》,摘要里竟然有錯別字。“你看,現在的年輕人寫論文,連校對都懶得做,就想著靠關系發稿。“這時,辦公桌上的老式電話突然響了,尖銳的鈴聲打破了辦公室的寧靜。金主編接起電話,“喂“了一聲后就沒再說話,只是偶爾點頭應一聲“知道了““我清楚““我看著辦“。他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原本就布滿紅血絲的眼睛里更添了幾分疲憊。掛了電話后,他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從抽屜里拿出降壓藥,就著濃茶吃了一片,對林辰說:“教務處處長的稿子,說是要評教授用,讓下期必須發。我剛才粗略看了一遍,根本算不上學術論文,就是篇年度教學總結,連參考文獻都沒有,通篇都是''我帶領學生開展活動''之類的表述。“
這時,辦公電話突然響了。金主編接起電話,臉色漸漸沉了下來,只偶爾應一聲“知道了““我看著辦“。掛了電話后,他揉了揉太陽穴,對林辰說:“教務處處長的稿子,說是要評教授用,讓下期必須發。我剛才看了,就是篇教學總結,連參考文獻都沒有。“林辰突然明白,為什么導師總在酒后感嘆“學報水很深“。他想起去年聽師兄說過,有位青年教師為了評副教授,花了兩萬塊“版面費“在核心期刊發稿,還托了三個關系才請編輯吃了頓飯,席間光是一瓶白酒就花了上千塊。當時他以為是師兄夸大其詞,覺得學術圈不該這么烏煙瘴氣,可現在看著金主編疲憊的神情、桌上堆積的人情稿,他才知道那些傳聞或許并非空穴來風。學術評價的指揮棒一旦偏向“唯論文“,學報就成了各方勢力博弈的戰場,而編輯們就站在戰場中央,進退兩難。
林辰突然明白,為什么導師總說“學報水很深“。他想起去年聽師兄說,有位老師為了發核心,花了兩萬塊“版面費“,還托關系請編輯吃了三頓飯。當時他以為是謠言,現在看著金主編疲憊的眼神,才知道那些傳聞或許并非空穴來風。
“知網查重系統開通后,抄襲的少了,但垃圾稿更多了。“金主編打開電腦,調出查重記錄給林辰看,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紅色標記刺痛了眼睛。“上周有個研究生來找我,問''抄襲率控制在30%以內行不行'',我都懶得跟他解釋,學術研究不是做數學題。“
他突然指著林辰的論文,翻到第三頁:“你這里引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用的是2002年版,其實2017年已經修訂過了,里面關于沈從文的評價有重大調整。“林辰的臉瞬間紅了,這處疏漏他竟然沒發現。
金主編沒有繼續批評,反而從抽屜里拿出本泛黃的學報,翻到某一頁遞給林辰。那是1988年的第3期,上面刊登著篇《論巴金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行政樓的走廊里傳來腳步聲。金主編把林辰的論文放在桌角,紅筆在封面上寫了“修改后再審“五個字。“我不給你走后門,“他看著林辰的眼睛,語氣異常認真,“但我可以告訴你修改方向。學術這東西,容不得半點摻假,今天我給你通融了,明天你評職稱的時候,就會有人比你更會走關系。“
林辰走出編輯部時,晚風帶著涼意吹在臉上。他回頭看了眼那扇褪色的門牌,突然明白金主編說的“陰影“是什么,不是編輯的權力尋租,也不是作者的急功近利,而是整個學術評價體系的錯位。當“發論文“變成評職稱、拿獎學金的唯一標準,學報就不再是學術交流的平臺,反而成了滋生亂象的溫床。
第二天早上,林辰抱著修改后的論文再次來到編輯部,卻發現金主編不在。副編輯說,金主編遞交了退休申請,昨天下午已經把辦公室的東西搬走了。辦公桌上放著本嶄新的學報,封面是重新設計的,右上角印著“堅守學術初心,拒絕人情稿件“的字樣。
林辰翻開學報,第一篇就是金主編的《學報編輯三十年:堅守與反思》。結尾處有這樣一段話:“當學術評價不再唯論文論,當年輕學者不必為發稿而鉆營,當學報真正成為思想碰撞的舞臺,那時的學術天空,才會真正晴朗。“
走出行政樓時,林辰把論文里的“核心期刊發表經歷“從獎學金申請材料里刪了。他突然明白,真正的學術追求,從來不是靠一篇論文的刊發證明,而是對真理的執著探索,對嚴謹的永恒堅守。就像金主編留在保溫杯上的刻字,縱然漆皮剝落,初心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