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太平門內。
濃煙滾滾,直沖云霄,將半邊南京城的天際染成一片污濁的灰黃。
空氣中彌漫著焦糊味、木頭爆裂聲和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慌氣息。
火勢蔓延得極快,附近的街巷早已亂成一鍋粥。
“走水啦!戶部衙門走水啦!”
“快跑啊!火要燒過來了!”
“貨!我的貨還在鋪子里!”
“貨要緊還是命要緊?這火就快燒過來了,還是先躲躲吧!”
“娘——!娘你在哪兒?!你們,看見我娘了嗎?”
哭喊聲、叫嚷聲、奔跑的腳步聲混雜在一起。
太平坊的百姓像受驚的魚群,慌亂地涌向遠離火場的街口。
沿街的茶館、酒肆、布莊紛紛關門落鎖,老板伙計們一邊咒罵著流年不利,一邊扛著細軟拼命往外擠。
戶部衙門那原本肅穆威嚴的朱漆大門洞開著,門楣上的匾額被煙熏得漆黑。
戶部留守的吏員、衙役、聞訊趕來的五城兵馬司兵丁、還有一些附近的百姓,正手忙腳亂地從衙門口的水井、乃至遠處的秦淮河里提水、接力傳遞著水桶,拼命向火場潑去。
數架粗笨的水車被推到了火場邊緣,長長的管子努力伸向火海,噴出的水柱在烈焰面前卻顯得杯水車薪,瞬間化作蒸騰的白汽。
就在這一片混亂的時候,往街口外擁擠的人流忽然往內倒退了幾步。
緊接著,一隊隊身著精良鐵甲、殺氣騰騰的總督標營士兵,如淬火的鋼鐵洪流,強硬地將人流倒逼了回來。
“總督衙門辦案!圈內所有人,原地待命!”
“越線一步者——格殺勿論!”
“滾回去!找死嗎?!”
鋒利的矛尖與雪亮的雁翎刀在火光中反射著森然寒光,組成三道冰冷的鋼鐵藩籬,瞬間將所有試圖逃往街口外的百姓死死封堵其中!
突如其來的高壓讓混亂為之一窒。
恐慌被冰冷的秩序強行鎮壓,人群驚懼地倒涌,推搡踩踏間又爆出陣陣哭嚎。
混亂中,一輛馬車在重重護衛下分開人群,停在了士兵們封鎖住的圈子內。
楊宜和杜延霖先后下車。
“憑什么不讓出去?火快燒過來了!”
一個中年布商急紅了眼,試圖沖破人墻,卻被一桿長矛狠狠抵住胸口。
“就是!你們不去救火,攔著我們老百姓逃命作甚?!”
人群中響起不滿的質問,瞬間引發一片帶著哭腔的附和,質疑聲浪陡然升高。
楊宜面色凝重,大步走到一處略高的臺階上。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下方數百張驚惶、憤怒、絕望的臉龐,運足中氣,聲音洪亮而威嚴地壓過了所有嘈雜:
“肅靜!本官浙直總督楊宜!奉圣命總督東南軍務!”
浙直總督!
就算是在這虎踞龍盤的南京城,那也是天大的官兒!
人群為之一靜,目光齊刷刷聚焦在這位緋袍大員身上。
楊宜抬手一指火光沖天的架閣庫,聲音帶著一種沉痛入骨的憤怒:
“此火,絕非天災!乃是宵小奸佞喪心病狂,為銷毀罪證犯下的滔天人禍!”
此言一出,人群嘩然!
毀滅罪證?
燒掉南京戶部衙門?
這得是什么驚天動地的罪?!
“本督今日,乃受巡鹽御史杜延霖之托,封鎖現場!”
楊宜的聲音陡然拔高,側身肅立,隆重地指向身旁青袍玉立的杜延霖,將所有人的注意力引向他:
“杜御史奉圣命巡鹽兩淮,追查鹽課積弊,此乃明旨!”
他話語一頓,下一句如同炸雷投入人群:
“然其查訪之中,竟發現揚州鹽課積弊,牽涉通倭重案!”
“通倭”二字如同炸雷,在人群中轟然爆開!
倭寇!那是南京城乃至整個江南揮之不去的噩夢!
百姓們對倭寇的恐懼與痛恨,遠超過一次火災。
“杜御史明察秋毫,”楊宜語氣斬釘截鐵,仿佛在陳述不容置疑的事實:
“其深入揚州,已查獲鐵證如山!有倭酋供認,有奸商、蠹吏勾結,其罪證鏈,直指南京!”
他再次指向燃燒的戶部衙門,聲音如同寒冰:
“而此地,南京戶部架閣庫!存放著歷年兩淮鹽運司奏銷賬冊!杜御史正是為了厘清此中關鍵,今日親臨查閱!不料前腳剛至,后腳便有賊人膽大包天,竟敢縱火焚庫,欲將這通倭的鐵證、將這滔天罪孽,付之一炬!”
人群徹底死寂,只剩下火焰燃燒的噼啪聲和遠處隱約的哭喊。
所有的目光投向杜延霖,這些目光中充滿了敬畏——這位年輕的青袍御史,竟然在查如此驚天動地的通倭大案!
再看那熊熊大火,眼中已不再是單純的惋惜,而是充滿了對幕后黑手無法無天的憤怒!
“杜御史此行,豈止為了查鹽稅?”楊宜的聲音回蕩在死寂的街道上,擲地有聲:
“他查的是國賊!查的是倭寇內應!查的是欲將我大明東南財賦重地、百萬黎庶性命,拱手獻于倭寇刀下的亡國滅種之奸佞!”
他目光如電,洞穿人群:
“今日此火,便是賊人膽裂,欲蓋彌彰!是向朝廷、向圣上、向全城百姓的猖狂挑釁!本督身為浙直總督,守土有責,安靖地方、剿滅倭寇及其魑魅魍魎,乃職責所在!”
說著,楊宜環視一周,聲音轉為凜然:
“今受杜御史所托,封鎖現場,一則為保護殘存證物,查明縱火真兇;二則為防止逆賊趁亂潛逃、或再次行兇!”
“所以,”楊宜的聲音陡然嚴厲,對著人群和維持秩序的士兵下令:
“本督嚴令!封鎖線內,只準總督標營及杜御史所部人員出入!擅闖者,視同通倭亂黨,格殺勿論!應天府衙役,協同彈壓外圍,安撫百姓!各坊人等,即刻歸家,緊閉門戶,嚴防奸細流竄!此乃軍令!”
他最后側目,看向杜延霖,微微頷首,姿態鄭重:
“杜秉憲,如此處置,可還妥當?”
杜延霖迎著楊宜的目光,掠過那些在“通倭”二字下徹底失聲、唯余戰栗敬畏的百姓面龐,緩緩點頭,清晰有力的聲音傳開:
“制臺處置得當。為保鐵證,為查真兇,封鎖現場,勢在必行!有勞制臺了。”
封鎖線上的士兵挺直了腰桿,刀槍并舉,再無一絲猶豫。
百姓們噤若寒蟬,紛紛后退,看向杜延霖和燃燒的戶部衙門的眼神,只剩下深深的敬畏。
那質疑的聲音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竊竊私語中關于“通倭”、“內奸”、“杜御史查驚天大案”的驚悚傳聞。
“一派胡言!”
一片竊竊私語聲中忽然傳來一道不速之音:
“楊宜!你以為你一番花言巧語哄騙住百姓,就能在南京城內擅動兵戈、封鎖街巷嗎?!沒有南京守備廳的公文,擅調大軍封鎖街衢重地,形同謀反——你可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