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唐朝強大時,契丹人依附唐朝,接受松漠都督一職,在回鶻強大時,契丹人依附回鶻,自稱可汗。此時,回鶻已經被唐朝滅掉肢解,契丹趁機獨立,并裹挾部分奚族人,成為東北的一個小霸王。
在武則天時期,契丹首領李盡忠與孫萬榮就曾經帶領族人發動叛亂,多次打敗唐軍,所以契丹人并不懼怕唐軍。
前面兩年,唐軍先后掃平吐蕃、回鶻,契丹人深知唐軍火器的厲害,但是他們也發現了唐軍的特點,那就是在白天的遠戰占優,在近戰和夜戰戰斗力會下降很多,于是契丹人決定搞一次反擊。
唐軍進入契丹境內后,契丹人堅壁清野,撤往后方,軍隊隱蔽不出,唐軍難以捕捉其主力。為了盡快抓住敵人,李聽將所屬的6個旅分開部署,一路平行展開向東北方向推進,像耙子一樣不給契丹人留下逃脫的機會。
東面還有鎮北軍,契丹人不敢發動攻擊,其西面則沒有兵力對其造成威脅,契丹人瞄準了平遼軍最西面的一個獨立旅,在其夜晚宿營時,發動突襲。盡管留有警戒哨,但是唐軍還是猝不及防,被兩萬多契丹騎兵襲擊。
在夜戰中,唐軍的火炮、火槍威力難以發揮,只能用隨身攜帶的短刀進行反擊,只有少量的唐軍及時拿起火槍,點燃火繩,開槍反擊,但是難阻契丹人的大規模突擊,損失慘重。
激戰中,有一部分唐軍反應過來,拿起炸彈,點燃后扔進契丹的騎兵中,炸死不少契丹人。由于唐軍各團距離不是太遠,隨時可能過來支援,契丹人不敢戀戰,在唐營大肆殺掠一番后,便迅速后撤。
次日,李聽帶著平遼軍主力趕到,清點損失,這個旅共戰死近兩千人,其余三千多人大部分都有傷,戰場上留下一千多契丹人的尸體,還被搶走了部分物資。
自唐軍對外作戰以來,唐軍從來沒有這么窩囊過,居然死傷比對方嚴重,真是奇恥大辱,李聽又愧又怒,發誓要讓契丹人血債血償。
劉光顏帶領鎮北軍行到營州,本來打算直接向遼河開進,聽說契丹人襲擊了平遼軍,急忙向北靠攏,準備和平遼軍先滅掉契丹,再向新羅進發。兩個軍團協同作戰,唐軍對契丹人形成了明顯的優勢。
李聽找來大批投降的奚族作為向導,并派出大量斥候,尋找契丹人的主力。仍然采取平行推進的方式前進,但是夜間設立堅固的營壘,派出大量的人員巡查,火器就近放置,營地內設置大量火堆,隨時可以使用火器反擊。
兩個軍團形成扇形包圍圈,一路向北推進,契丹人退無可退,再向北就是室韋人和靺鞨人的領地。契丹人也不甘心把自己游牧的草原拱手讓人,決定故伎重演,再次發動夜襲。
這次遇襲的是靠中間的一個旅,在營地附近巡邏的斥候發現有契丹騎兵來襲后,迅朝天速射出火藥箭預警,營地內的唐軍快速反應,拿起火器準備發射。
契丹人剛接近營地,發現唐軍已經嚴陣以待,只能硬著頭皮沖進去。柵欄后面的唐軍對著沖來的契丹軍就是一梭子子彈,營地內的唐軍架起大炮,朝著契丹軍的方向猛轟。
由于有柵欄阻擋,契丹軍無法沖入唐軍營內,柵欄后面的唐軍不停發射火槍,還有炮彈落到契丹軍的后方,前后夾擊打的契丹軍人仰馬翻。連續發起幾個沖鋒,契丹人根本無力攻破唐軍營壘,只能撤退。
遠遠看到攻殺的信號,李聽迅速帶著平遼軍其他部隊趕過來,碰到契丹軍就一路截殺。劉光顏則認為,契丹派精兵突襲,后方必然空虛,于是率鎮北軍直撲契丹人后方的老巢。
進攻唐軍營地的三萬契丹軍,在營地附近就損失不少,一路被圍過來的平遼軍截殺,沿途又損失了不少,只剩一萬多人,只能往后方老巢逃去。
劉光顏帶領鎮北軍經過搜索,終于在北面發現契丹人的老巢,有好幾萬人,主要是剩余的兵力和家屬,能戰的只有一萬多人。劉光顏率軍如削瓜切菜一般,把契丹留守人員打的大敗,契丹人紛紛投降。
鎮北軍剛剛受降,發現逃回的一萬多契丹敗兵,連忙派人又是一頓火力打擊,這幫夜襲的契丹兵倒霉透頂,又死了兩千多,趕緊投降。在契丹老巢兩次投降的男女老少達四五萬人,契丹昭古可汗也被抓住,契丹人徹底失敗。
不久,李聽帶著平遼軍也追過來,發現劉光顏的鎮北軍已經受降,控制住了局勢。兩軍統領商議了一下,李聽強烈要殺一批契丹人,為死去的唐軍報仇,劉光顏則認為除去首惡即可,其他人只要投降,盡量減少殺戮。
經過反復磋商,唐軍決定殺掉以昭古可汗為首的幾十個反唐的首領和將領,沒收大批牛羊作為唐軍軍需物資,把契丹人分成六個部落,扶持親唐的貴族作為首領,要求他們必須效忠唐朝,每年稱臣納貢。
待妥善處理了契丹的事務后,由幽燕道暫時接收、管理奚族和契丹的地盤,兩軍按照原先的任務,繼續向東進軍。
這次對契丹作戰,本是平遼軍的任務,但是因為李聽的麻痹大意,造成了較大的損失。而鎮北軍則因為處置得當,一舉端掉契丹的老巢,劉光顏立了大功,李聽只能怏怏而去。
兩軍共同行軍至遼河,按照先前區分的任務分開,平遼軍沿遼河向北,按照計劃進攻渤海國,鎮北軍渡遼河向東,準備掃平遼東沿線勢力后,進攻新羅。
李聽帶領平遼軍沿遼河北上,行至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就到了渤海國的地面,渤海國的守軍早就知道了唐軍的厲害,主力提前撤離,扶余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殘,唐軍來了就投降。李聽這次學精了,抓幾個熟悉渤海國情的官員,詳細詢問,知道情況后再用兵。
平遼軍在扶余城完成補給后,在渤海俘虜的帶領下,部隊向東行至渤海長嶺府(今吉林梅河口一帶),這里的守軍和扶余城差不多,也是早早撤退,留下一個空城。
李聽又抓了一些俘虜,詢問情況,知道再往北走,就到了渤海國的腹心地帶,經顯德府(今吉林敦化),即可到達渤海國都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
李純給李聽的任務就是破契丹、占渤海,前面契丹一戰,李聽損兵折將,還被劉光顏分走了不少軍功,氣的李聽半死,這次獨立作戰,他決心一定要徹底拿下渤海國,挽回顏面。
平遼軍在長嶺城簡單補給以后,平遼軍繼續沿著輝發河北上,向顯德府進軍。渤海國大部分都是山區,一路上山高林密,道路崎嶇,猛獸出沒,平遼軍吃了不少苦。
為了一世英名和軍功榮譽,李聽是咬著牙,帶著部隊一路北上。按照俘虜所帶的路線,李聽帶平遼軍過松花江,到達蛟河鎮,準備翻越威虎嶺攻下顯德府。
渤海人自知打不過唐軍,本來以為讓給唐軍一些地盤,唐軍就會退走,沒想到唐軍繼續朝其中心地帶進發,徹底麻爪了。在渤海國,顯德府又稱中京,是僅次于龍泉府的存在,一旦丟失,其挨著的龍泉府也將不保,渤海人這次是沒法退了,只能抵抗。
蛟河鎮與顯德府之間的威虎嶺,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也是一道險關,渤海人準備憑借天險,與唐軍在此決戰,打退唐軍的進攻。渤海人集中了3萬精銳,在威虎嶺憑險固守,準備了大量的滾木礌石,設置了大批弓箭手,專等唐軍來攻。
唐軍剛開始發動試探性攻擊,上面的滾木礌石就砸下來,堵住了前進道路。由于山路難行,李聽將大炮留在了扶余城,只帶了一些輕便的小炮和火槍、炸彈。
對于這種山間隘口,單純的小炮轟擊難以造成實質性的突破,李聽決定采取正面牽制,側翼攻擊的方法。主力在正面牽制敵軍,派出兩個千人的分隊,利用山間小路,翻山越到敵人側后,利用火槍和炸彈對敵軍發動攻擊。
渤海軍把主要防御方向設置在了前方,面對側后的攻擊缺乏有效手段,手里的弓箭,不管是射程還是射速都難以和火槍對壘,只能是被動挨打。
趁著渤海軍兩面受敵,李聽在正面也發起了攻擊,前面由少量人員帶著護盾在前方開路,其他人員占領有利位置進行掩護,交替前進。仍有一些渤海軍往下投滾木礌石,唐軍的炮手、槍手專門盯著這些敵軍打,露頭就打,搞的山上的渤海軍死傷慘重。
在唐軍的前后夾擊下,山上的渤海軍陷入了困境,如果繼續死守可能有被困死的危險。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渤海軍利用地利的優勢,熬到了天黑,然后收縮兵力,在次日黎明進行突圍,沿小路朝顯德府狂奔而去。
平遼軍對地形不太熟悉,所以并不追趕,集中力量清理道路上的滾木礌石,然后迅速通過威虎嶺,直撲顯德府。在威虎嶺設伏的渤海軍逃到顯德府后,與城里的守軍匯合,準備在這里據城死守。
顯德府離龍泉府較近,是渤海國的戰略要地,渤海軍極有可能進行增援,李聽決定來個圍點打援。平遼軍留一半兵力圍困顯德府,一半兵力在顯德府東北方向渤海軍來援的必經之路上,選擇有利地形設伏。
顯德府是龍泉府的重要屏障,不得有失,渤海軍派出2萬多人過來增援,唐軍派出的斥候,立即回報李聽。
李聽率軍在一個山間的谷地早就埋伏好了人馬,待渤海軍到達后,唐軍各種火器齊發,炸彈也被扔出來,打的渤海軍死傷慘重。渤海軍本來還想恃勇沖擊過去,嘗試了幾次,根本不是對手,留下一堆尸體,狼狽逃回龍泉府。
援軍撤了,李聽留下部分兵力防止渤海軍二次增援,主力開始集中攻擊顯德城。顯德城共有4萬多渤海軍防守,但是除了弓箭之外沒有其他有效的反擊武器,只能是依靠城池抵抗。
李聽讓平遼軍在距離城墻五六十丈左右的位置設置一道防線,炮手、火槍手在防線后對著城上的渤海軍射擊。
這個距離恰好是弓箭的射程之外,渤海軍射出的弓箭大部分掉落在半途,只有極少數射過來也被盾牌擋住。經過小炮和火槍的連續密集射擊,城上的渤海軍死傷慘重,再也不敢露頭射擊。
唐軍采取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搭配,一個人拿著大盾牌進行防御,一個人拿著火槍在盾牌后射擊,兩人配合緩慢向城墻推進。
唐軍在推進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渤海軍露頭用弓箭射擊唐軍,這時唐軍拿槍的士兵集中火力射擊露頭的渤海軍。誰露頭誰挨打,搞得渤海軍難以發起有效反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唐軍向城墻附近緩慢推進。
唐軍的攻擊梯隊在城門兩側地段聚集,打的城門兩側渤海軍只能躲在城墻后側,這時唐軍推著撞車來到城門附近。有些渤海軍看到唐軍試圖破門,還想朝下面扔石頭、火油,剛一露身,就被附近的唐軍來個集射,打成了篩子。
在城門外唐軍的保護下,幾十個唐軍推著撞車猛烈撞擊城門,經過多次沖撞,城門被撞開,唐軍拉出撞車,先是對著城門內一陣猛射,打退城門附近的渤海軍,然后組織人馬城門內進攻。
城內的渤海軍聚集在城門附近的建筑后面,拼命朝城門方向射箭,城門處的唐軍則用火槍向里射擊,由于城門狹小,唐軍難以展開,被城內的渤海軍弓箭壓制住,難以有效推進。
李聽發了狠,干脆調來不少火藥,埋在城門口兩側,而后撤出城門附近的唐軍。
唐軍點燃火藥后在遠處觀望,只聽一聲巨響,城門兩側的城墻被徹底炸塌,城門上的渤海軍不是被炸死就是摔死。唐軍再用小炮對著城門附近的渤海軍一陣猛射,又射殺一批渤海軍。
看著城門附近反擊的渤海軍越來越稀少,唐軍再次組織兵力,越過倒塌的城墻向城內攻擊,相互配合著沿城內主干道向前推進。
剛開始還是有些渤海軍射箭反擊,但是被唐軍密集的火力壓制,敢于反擊的渤海軍紛紛中槍倒地。隨著入城的唐軍越來越多,唐軍的火力越來越猛,渤海軍被迫退守到顯德府衙等幾個重要據點。
唐軍掃清其他地方的渤海軍后,將顯德府衙和其他據點層層包圍,不斷用火器猛射,府衙內的渤海軍支撐不住,最終被迫投降。
李聽拿下顯德府以后,為了減少渤海國后續的抵抗,決定采取懷柔措施,善待投降的渤海軍,并派人到龍泉府招降。
渤海國王大言義和眾臣商議后,覺得渤海國很難打退唐軍,決定有條件投降,就是渤海國以附屬國的身份向唐朝臣服。
按照朝廷的意見,投降的國家都是要肢解掉,不可能留下完整的國家,這樣即使臣服,后面也可能反叛,李聽決定再打一仗,打掉渤海軍的幻想。
渤海國在顯德府的降軍,李聽決定進行收編,對他們開出了較好的條件,只要是真心投降的將領,原級任用,愿意加入唐軍序列的士兵,全部接收。
為了調動這些降軍的積極性,李聽跟降軍將領講明前景,后續唐軍消滅渤海國以后,會分解成好幾個小國,這些降軍將領可以各領一方,只要向唐朝稱臣納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