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計劃確定以后,高霞寓和雷立勛還先后到前方查看了一番,對敵人的兵力配置和地形情況有了一個大體的掌握。在其后的幾天里,兩人各自又對自己的部隊進一步分工,明確攻擊的先后次序,力爭一戰殲敵。
元和十七年2月1日,到了朝廷規定的發起攻擊時間,高霞寓早就憋了一股勁,命令全軍出擊。
為了打擊前方的敵人,高霞寓在瑞古峽谷的東側一帶設置炮陣地,按照戰前搜集到的情報,對著峽谷兩側的高地展開持續的轟擊,把山上駐守的驃軍炸的死傷一片,到處躲藏。
唐軍沒有進入山谷,在驃軍的弓箭射程之外,驃軍只能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由于山上樹木茂盛,唐軍炮兵只能對驃軍進行覆蓋射擊,很多驃國軍趕緊撤下旗幟,分散轉移,避免成為唐軍的射擊目標。
唐軍的炮兵射擊了大概半個時辰,高霞寓認為單純依靠炮火難以徹底消滅山上的驃軍,必須派兵上去清理一番。
高霞寓派出兩個裨將,各率3000鎮蠻軍,另配一個襄人團,對著峽谷兩側的高地發起攻擊。
鎮蠻軍對這種山地戰法非常熟練,兩人編成一組,一個拿大盾在前,一個拿槍在后,發現前方有敵軍,就停止前進,槍手依托盾牌對敵人進行集火打擊。
襄人士兵也學鎮蠻軍的樣子,兩人一組,跟在鎮蠻軍的后側,往山上搜索攻擊。
當唐軍行至半山腰時,山上的驃國軍開始往下扔石頭,石頭順著山坡往唐軍滾去。山上還有不少樹木,唐軍看到石頭滾下來之后,急忙分散跑到樹后躲避。驃軍扔了一陣石頭,看到對唐軍造成的傷亡不大,便停止扔石頭。
唐軍決定采取分梯隊行進的方式接近驃軍,先派出少量士兵繼續往山上前進,驃軍又再次扔石頭,這些士兵又趕緊躲在樹后,驃軍停止后,唐軍再派另外一些唐軍再上,如此不斷交替掩護前進。
驃軍雖然前后扔出了不少的石頭,但是唐軍每次出動的人不多,而且可以提前發現和躲避,所以很難對唐軍造成殺傷,唐軍離驃軍的陣地越來越近。
大概行至距離驃軍60丈的位置時,唐軍停止前進,開始收攏隊形,各自尋找有利位置在樹后躲避。
唐軍中拿盾牌的士兵掩護,另外一個士兵開始往槍中裝藥、裝彈。所有射擊準備完成后,負責指揮的裨將派出少量襄人部隊,佯裝繼續往山上攻擊,引誘驃軍出戰。
驃軍果然又開始扔石頭,有的還射箭反擊,那些襄人士兵看到達成目的后趕緊退到樹后躲避。唐軍指揮員一聲令下,鎮蠻軍集體持槍對著上面的驃軍就是一陣集火射擊。
那些出來扔石頭、射箭的驃軍被唐軍打的死傷一片,第一波剛射完,第二波緊跟而至,打的暴露出來的驃軍非死即傷,剩下的驃軍趕緊隱蔽起來。
驃軍隱蔽以后,唐軍前出排成陣型,依然是前面一組拿盾牌,后面一組端槍,緩慢朝山上推進。驃軍看到唐軍攻上來,又忍不住還擊,剛一露頭就迎來一陣齊射,產生了新的死傷,驃軍被死死的壓制在陣地內。
驃軍主將看出繼續這樣必敗不可,命令所有士兵將剩下的的大石頭一齊推出來,而后立即快速撤退。由于一下子滾出很多石頭,唐軍只能分散躲避,驃軍趁這個空檔,掉頭朝山下的瑞古方向狂奔。
石頭滾過去后,鎮蠻軍士兵剛要追,那些襄人士兵已經率先跑出去追了,這些來自湘楚西部和廣珠一帶山區的襄人士兵,長期生活在山區,在山區里行動比鎮蠻軍更敏捷,想著趁機立功。
驃軍中有的跑的慢的,被襄兵追上了,襄兵嫌裝填子彈比較麻煩,直接用刺刀跟驃軍干上了。這些落單的驃軍前面一直被唐軍火力壓著打,看到襄兵要拼刺刀,索性不跑了,直接一對一硬拼。
用冷兵器硬拼,唐軍就無法發揮優勢,襄兵和驃軍同時產生傷亡,后面的鎮蠻軍趕來以后,直接開槍將殘余的驃軍逐個擊斃,用火力優勢快速解決戰斗。
兩側的唐軍驅逐山上的驃軍后,開始從山上往峽谷中的驃軍攻擊,峽谷前的唐軍主力也順勢沿河推進。
峽谷中的驃軍,沒有了山上的策應,根本抵擋不住唐軍的火力,紛紛放棄看守的鐵鏈逃跑。唐軍占領峽谷后,高霞寓派出一部分部隊守住谷口,然后找來三個火爐,爐子里加上木炭,然后鼓風點燃。
爐火燒旺以后,高霞寓讓人把鐵鏈放在爐子上猛燒,一直燒到通紅為止,然后搬來三個鐵砧,由三個壯漢用巨斧往鐵鏈上猛砍。
按照這種辦法,唐軍對鐵鏈燒一陣,砍一陣,最終將攔江的鐵鏈砍斷,江面恢復暢通。
原本守衛峽谷的驃國敗軍,全部退往邊城瑞古,瑞古只是一個江邊小城,防御水平一般,全憑前面的峽谷作為天險阻擋。丟失峽谷之后,驃軍在城內亂作一團,有的甚至乘船逃跑。
高霞寓率軍通過峽谷后,將瑞古城團團圍住,直接對著城內就是一陣炮轟,炸的里面的驃軍死傷慘重。高霞寓看打的差不多了,足以震懾驃軍,就下令停止攻擊,派人喊話讓城內驃軍投降。
經過兩次戰斗,城內驃軍已經徹底膽寒,知道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當即打出白旗投降。
驃軍們一個個走出城外,扔下武器,抱頭投降,高霞寓命人清點了一下,除了前面死傷和后面逃跑的驃軍,一共在瑞古城俘虜1.2萬驃軍。
打完這一仗,高霞寓也總結了一下,鎮蠻軍訓練程度更好,火器運用嫻熟,適合打殲滅戰,襄兵在山中健步如飛,有一股蠻勁,近戰硬拼是個好手。不過,如果靠原始的拼刺刀,唐軍的火力優勢就難以發揮,只有近戰的時候,作為一個應急的辦法。
右翼主力唐軍打下瑞古以后,沿著伊洛瓦底江一路南下,幾乎就沒有遇到大的敵人,一路望風披靡,遇到個別敢于抵抗的驃軍據點,由鎮蠻軍的炮兵轟一陣,再派一兩個襄人團上去就滅掉了。
左翼唐軍由雷立勛指揮,帶領5000鎮蠻軍和3個襄人團,共1.4萬人,往西烏峽谷進發。雷立勛率軍抵達西烏峽谷后,發現這個峽谷并不險峻,只是在兩個小山之間的一個普通山谷。
驃軍在谷底壘了一道石墻,石墻下面有一扇大門,算是一道關隘,驃軍駐守在關隘和兩邊的山上,企圖阻止唐軍通過。
雷立勛帶的都是輕便步兵,裝備以火槍為主,只帶了一些火藥和炸彈,不然的話可以直接用大炮將那個關隘轟塌。雷立勛覺得,即使沒有炮兵,打下這個關口也不難,只要把兩邊的山頭拿下,關隘不攻自破。
思慮一陣后,他派出兩個裨將,各帶兩千鎮蠻軍和一個襄人團,從兩翼包抄過去,自己帶領剩下四千人在關隘正面牽制驃軍。
由于這個關隘兩側的山不高,攀爬難度不大,兩翼的唐軍拿著盾牌,持槍緩慢往山上進攻。這邊的驃軍也是用扔石頭的那一套,但是由于這邊的視野開闊,唐軍可以看見滾來的石頭,提前就地躲避。
對戰了一陣,驃軍就黔驢技窮,僅靠弓箭和扔石頭,根本無法阻止唐軍的推進。
唐軍推進了一段后后,還是用老辦法,在60丈左右的位置停下,在盾牌的掩護下,發揮燧發槍射程遠的優勢,對著暴露的驃軍開始集火射擊。
唐軍就這樣,邊前進邊射擊,打的驃軍不斷傷亡,毫無還手之力之力,驃軍干脆躲在掩體后面不出來。
待唐軍接近驃軍掩體位置時,驃軍認為可以在近戰中和唐軍肉搏,紛紛從掩體中跳出來,拿著刀槍弓箭集體向唐軍沖來,企圖將唐軍趕下山。
唐軍對此早有準備,分成幾波對著這些沖來的驃軍進行集火射擊,除了少量的驃軍沖到近前,殺傷了一些唐軍,絕大部分驃軍剛沖出來就被消滅。襄兵們也積極參戰,到掩體附近搜索殘敵,發現有驃軍就地消滅。
經過兩個時辰的激戰,關隘兩側的驃軍大部分被消滅,少部分逃跑,兩個山頭被唐軍順利占領。
雷立勛看到時機成熟,指揮山上的唐軍和關隘前側的唐軍,一起向關隘進攻。驃軍守將看到唐軍勢大,知道此戰必敗,當即率領剩余的殘軍向南逃跑,唐軍順利奪取西烏關。
雷立勛拿下西烏關以后,率軍繼續向南攻擊,沿著山谷向馬本城進軍。部隊到達馬本時,已經天黑,雷立勛決定在附近扎營,等第二天再攻城。
為了防止驃軍夜襲,雷立勛還在營地附近放了不少警戒人員,唐軍也是將武器隨身攜帶,隨時可以起來迎戰。夜間,驃軍果然派人前來劫營,經過一番激戰被唐軍擊退。
次日,唐軍將馬本團團圍住,馬本就是一個邊境小城,城墻用木樁夾土夯成,城內約有六千驃軍。雷立勛苦于沒有炮兵,觀察一番后,決定采取近戰炸墻的方式攻城。
唐軍按照老辦法,逐步推進到距離城墻60丈遠的位置,先對著城墻上的驃軍進行集火射擊,將驃軍逼到墻后。
而后,唐軍采取逐波推進的方式,一部分人前進,一部分人射擊,讓驃軍始終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
唐軍推進到北門附近后,集中兵力、火力壓制城墻上的驃軍,另有一部分唐軍將火藥安放在城門口,點燃火繩后,城門附近的唐軍迅速撤離。
馬本的北門及附近城墻,當即被炸塌,唐軍從垮塌處蜂擁而入,一路猛烈射擊,打的城內的驃軍非死即降,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激戰,城內剩下的驃軍全部投降,唐軍順利占領馬本。
雷立勛率軍押著俘虜繼續向南推進,又遇到一個叫孟密的小城,這里只有一兩千人,唐軍對著城上驃軍一陣射擊,驃軍就嚇得從南門奪路而逃,唐軍輕松占領孟密。
按照驃軍降將的指引,雷立勛帶兵直接往西進軍,一直抵達伊洛瓦底江東岸。經打聽得知,高霞寓的部隊剛過去不久,雷立勛趕忙率軍追趕,在天黑前追上主力部隊,兩軍會師后就地宿營,次日繼續沿著伊洛瓦底江東岸南下。
由于沿江而行,重炮和輜重可以乘船伴行,沿岸的路況也比較好,行軍起來就輕松多了,飲食保障的也更方便。
兩天后,唐軍到達驃國北部重鎮瓦城(今曼德勒),高霞寓讓部隊在城北扎營,計劃充分準備一番,攻下這座驃國的鎖鑰之城。
瓦城是驃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北方的中心,得失對驃國意義重大,所以在這里聚集重兵防守。前面潰逃的驃軍也進入瓦城,加上城內原有兵力共有四萬人,由驃國大將莫扎里統一指揮。
莫扎里從前面逃回的驃軍口中得知,唐軍火器強大,如果硬拼,驃軍肯定不是對手,只有另想他法。
莫扎里認為,唐軍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最強的莫過于手中的炮兵,如果能夠解決掉其炮兵,將會增加驃軍的勝算。
莫扎里了解到,唐軍用船隊裝載火炮和輜重沿著伊洛瓦底江隨軍前行,這些船只都是普通的木船,完全可以用火攻的方式,將其燒掉。
莫扎里知道,白天唐軍看守嚴密,偷襲只能送死,只有夜間才有機會。在唐軍抵達的當天晚上,莫扎里秘密準備了一支船隊,船上裝上火油、硫磺等易燃之物。
到了后半夜,莫扎里估計唐軍的看守已經松懈,命令偷襲的船隊悄悄出發,向唐軍船隊的停泊處悄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