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羅缽底在北欖城聚集了三萬余人防守,又從湄南河源源不斷的運送物資和人員,剛開始雷立勛由于人少,加上沒有炮兵,進攻不太順利。
六七日后,炮兵乘船沿著賓河南下到達,雷立勛決定發揮炮兵的優勢,集中炮火對著北欖城猛轟。
炮火轟塌北門后,唐軍蜂擁而入,憑著火力優勢,擊敗城內的墮軍,一部分墮軍乘船沿著湄南河南逃,一部分墮軍就地投降。
北欖城城內物資豐富,雷立勛發了一筆小財,犒賞唐軍后,還有不少剩余,軍需幾乎不用后方保障。
雷立勛打下北欖城后繼續沿著湄南河往南攻擊,沿途遇到的幾個小城基本被拿下,但是墮羅缽底發動了不少勤王部隊。
這些小股部隊不敢和唐軍硬剛,但是沿途騷擾、偷襲唐軍,干擾了唐軍向南進軍的速度,待雷立勛消滅、驅逐這些小股部隊,抵達墮羅缽底國都阿瑜陀耶時,已經進入五月下旬,到了雨季。
在雷立勛抵達阿瑜陀耶時,墮羅缽底已經從容準備,聚集了五萬大軍防守阿瑜陀耶,并將阿瑜陀耶的城墻加厚,形成了嚴密的防守準備。
由于進入雨季,唐軍的火器受到影響,進攻的威力減弱,而且敵人的兵力多,城墻厚,攻打阿瑜陀耶的難度很大。
雨季中也不是每天都下雨,在雨停的時候,雷立勛也嘗試發起過幾次進攻,但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墮軍似乎也發現下雨對唐軍的火器影響比較大,還在下雨期間組織偷襲,襄兵的火繩槍幾乎無法使用,干脆直接拼刺刀,但是鎮蠻軍的燧發槍影響較小,可以在防雨斗篷下面操作,依然可以射擊,墮軍的偷襲最終被唐軍擊退。
由于誰也奈何不了誰,兩軍處于相持狀態,雷立勛心急如焚,急忙派人到來興城求援,此時岳林輝率領的一萬唐軍已經在南進的路上。
岳林輝派人搜集了不少船只,全軍乘坐兩百多艘大小船只,沿著賓河南下,也就五六日從來興城抵達阿瑜陀耶城北。
雷立勛看到有唐軍來支援,非常高興,專門到碼頭迎接,經過與岳林輝、臧榮恩寒暄一陣后,得知高霞寓竟然被波娘惹的毒箭射死了,也是傷心不已,還專門祭奠了一番。
兩軍會師以后,也有了三萬余人,而且都是精銳,雷立勛覺得有了一戰之力,就和岳林輝和臧榮恩商議后面的戰法。
雷立勛說:“墮羅缽底是我們最后要打的一個國家,雖然大帥不幸戰死,但是作戰任務還是要必須完成,不能讓其他部隊看我們鎮蠻軍的笑話,按照平常,我們的部隊打下阿瑜陀耶也不成問題,偏偏遇到雨季,我們的火器受到了影響,你們看看這個仗該如何打?”
岳林輝說:“目前我們能戰的部隊都聚集過來了,墮羅缽底肯定是要打下來,我們的總體實力是優于墮軍的,我認為可以集中火力、兵力攻擊北城,放棄其余方向,一定可以攻進城內。”
臧榮恩說:“阿瑜陀耶位于湄南河東岸,城厚兵多,我覺得主攻城北沒錯,但是也可以在城東派出一支偏師,牽制墮軍,防止他們將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城北。”
雷立勛說:“我們前期的主攻方向一直是城北,墮軍在城北防守比較嚴密,我覺得可以搞個聲北擊東,由你們二位率領新來的一萬人在城北率先發起攻擊,吸引墮軍主力,我率領我們原來的華襄部隊兩萬人,在城東發起主攻,一舉突破城墻后,墮軍如果不支,可以從城西的水路,也可以從城南的陸路逃跑,減少我們進攻的難度?!?
岳林輝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那就這樣分工,我們打城北,雷副將帶人打城東,城東是主攻方向,你們把炮兵全部帶過去,等到雨停的天氣,我們一鼓作氣,拿下阿瑜陀耶。”
三人議定以后,唐軍立即調兵遣將,雷立勛帶著他的原班人馬轉移到城東,架好大炮沒多久,終于迎來一個晴天。
岳林輝看到時機來了,立即帶人在城北發起攻擊,唐軍在距離城墻60丈左右的位置列陣,對著城上的墮軍射擊,城上的墮軍早就學精了,知道對射不是唐軍的對手,干脆躲在城墻后面不出來。
雷立勛聽到城北打起來了,知道該自己這邊發揮了,雷立勛瞅準了一段剛剛加固的城墻,認為那里雖然臨時加固,但是加固的比較匆忙,城墻的質量比其他地方薄弱一些。
雷立勛命令,所有的炮火對著這段城墻猛轟,經過連續的高強度炮轟,這段城墻終于被轟塌。
早已在旁邊待機的華襄部隊,立即蜂擁沖過去,一邊前進一邊射擊,由于是晴天,唐軍的火器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墮軍根本抵擋不住。
城北的唐軍聽到城東的唐軍發起攻擊,估計城東得手了,也向城墻附近推進,給墮軍造成了極大的壓迫感。城東的唐軍攻進城內后,沿著缺口迅速擴大戰果,朝著敵軍比較密集的城北掃過去。
墮羅缽底王聽說唐軍攻入城內,率先帶領王室成員,在王家衛隊的保護下,從城南逃跑。
城北的敵軍得知自己的后路快要被端了,紛紛涌到城西的碼頭,趕到早的搶到船只南逃,去的晚的連船只都沒了,有的扔下武器游到河對岸,不會游泳的望河興嘆。
經過兩路唐軍的猛烈打擊,墮羅缽底王和兩萬多墮軍逃跑,四千多人被消滅,剩下的約兩萬墮軍向唐軍投降。唐軍拿下阿瑜陀耶后,短暫的休整了一下,從墮羅缽底的府庫中拿出一些財物犒賞部隊,補充了一些軍需物資。
雷立勛和岳林輝商議后認為,墮羅缽底南部還有一個城市叫做吞武里,墮羅缽底王和殘軍估計是逃到那里去了,由岳林輝帶著新來的唐軍掃平阿瑜陀耶周圍殘存的墮軍,由雷立勛帶領其人馬向南進攻吞武里,徹底消滅墮軍。
雷立勛率軍一路南下,也就兩三天的功夫就到達吞武里,墮羅缽底王果然率領殘軍,妄圖進行最后的抵抗。雷立勛不想給他們喘息加固城墻的機會,到位后立即擺好陣勢,待到天晴以后,直接發動攻擊。
吞武里的防御比阿瑜陀耶弱了一大截,唐軍經過一陣炮轟,就將城墻炸塌,唐軍剛沖到城邊,墮軍就打起白旗投降。
原來,墮羅缽底王認為自己已經逃無可逃,沒必要和唐軍死磕到底,與其等唐軍進城之后抓住自己,還不如在唐軍入城之前就主動投降。
雷立勛接受墮軍的投降之后,覺得墮羅缽底王也算是一個識時務的人,比那個頑固的波娘惹強多了,就將他軟禁起來,給予較好的待遇。
雷立勛打下吞武里沒多久,范希朝從瓊州派來信使,交給雷立勛一封軍令信。
信中說,南征元帥府已經基本掌握鎮蠻軍的作戰情況,對鎮蠻軍全體將士進行嘉獎,對高霞寓的犧牲表示哀悼,鎮南軍也已經打下中南半島其他地方。
要求岳林輝所部也轉移到吞武里,過幾天元帥府會派船將其接到西貢(今胡志明市)一帶,要求雷立勛在吞武里留一個襄人團,并收攏一些墮羅缽底的降臣,在吞武里建立一個臨時政府。
雷立勛帶領唐軍和另一個襄人團沿著馬來半島南下,拿下沿途的小國狼牙修,而后一直進軍到馬六甲城,最后在那里建立一個臨時政府,雷立勛率領其指揮的鎮蠻軍也在馬六甲駐扎,等待后續的任務。
雷立勛和信使攀談了一陣才知道,其他方向也經歷幾場大戰,鎮南軍已經掃平林邑、吳哥、文單三國,朝廷決定將符真路府城選在西貢,讓岳林輝軍去那里拱衛府城。
鎮海軍已經擊敗渤泥、室利佛逝、馬達蘭,但是沒有占領屬于室利佛逝的馬來半島,馬來半島還有一部分殘敵,需要雷立勛率軍一路掃平,而后利用手中剩下的一個襄人團,在那里建立一個臨時政府。
鎮南軍統領王之孝,在海防縣收攏7個襄人團之后,向南進發到安桂道南部邊城奇英附近,在那邊進行一段時間的磨合訓練之后,也在元和十七年二月一日開始發動進攻。
鎮南軍的條件要比鎮蠻軍好的多,由于是沿著海岸線進攻,海軍的炮火支援非常給力,后勤物資的運送也是非常方便。
唐朝與林邑之間隔著一道較小的山脈,山脈向大海延伸的地方,逐漸平緩,在山海交接的地方有一條道路可以南下,林邑國在此處修建了一個關隘,稱作橫山關,并在關內駐守了約5000軍隊,企圖阻止唐軍南下。
王之孝決定利用自有海軍的優勢,先用戰船上的炮火打擊橫山關,再用步兵強行破關。
林邑國也有水師,看到唐軍水師開過來,被迫也開上來迎戰,唐軍的戰船的機動性、防護性、打擊力都強上很多,經過短暫的交火,打的林邑水師毫無還手之力,迎戰的十幾艘船只中有一半被擊沉,一半逃跑。
沒有了水師的掩護,橫山關更加脆弱,唐軍戰船對著橫山關就是一陣火力輸出,橫山關被炸的七零八落,守軍被迫撤退,鎮南軍陸軍順利占領橫山關。
鎮南軍占領橫山關以后,繼續向南推進,遇到一條較大的河流,名為爭江,爭江南側就是林邑的廣平城,是林邑的第二道防線。爭江有一定的寬度,又沒有橋梁,成為廣平城天然的防護,阻擋了鎮南軍陸軍南下的道路。
王之孝決定略施小計,派出右副將姜贏山帶領部分陸軍兵力,在爭江北岸征集附近的民船,作出要從爭江渡河的假象,將廣平城的兵力吸引在原地。
王之孝用戰船載著其他兵力從廣平城南側海岸登陸,而后迂回到廣平城的正南方,在海陸兩個方向的打擊下,鎮守在這里的八千林邑軍被迫投降。
鎮南軍拿下廣平城之后,繼續向南進發,抵達林邑的北部重鎮洞海城,林邑在洞海聚集了兩萬兵力,算是其第三道防線。但是洞海位于海邊的一個小平原上,沒有其他天險,僅靠城墻來抵擋唐軍。
王之孝決定繼續利用海軍優勢,從戰船上發射大量炮彈,炸的洞海城一片狼藉,陸上部隊乘機發起攻擊,順利占領洞海。
王之孝覺得,林邑國的地形非常適合鎮南軍作戰,其主要城鎮和據點都是沿海設置,偏偏鎮南軍的海軍比較強,每次通過海陸聯合攻擊,這些城鎮和據點都是被輕松拿下。
鎮南軍一路打過去,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先后占領五六個城鎮,很快就打到了林邑的國都因陀羅(今越南峴港附近)。
林邑國王那鄢坨覺得一直這樣被唐軍摁著打不行,必須要策劃一次反擊,否則很快就要亡國。
那鄢坨準備了一支象軍,為了增強象軍的防護力,林邑人在大象的前方和兩側披掛了一層厚厚的皮具,但是在前面露出大象的眼睛和象牙。
鎮南軍的陸上部隊朝因陀羅進發時,林邑軍驅趕著象軍,朝唐軍沖過來。唐軍看到沖過來的象軍后,立即用火槍射擊,由于大象有皮具的防護,加上其自身也是皮糙肉厚,唐軍的火力只能將大象打疼,不能對其致命。
有的大象被打疼后開始后退,有的則發了狂,在林邑軍的驅趕下朝唐軍沖來,一度引發唐軍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