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濟率領第四路軍離開君士坦丁堡以后,率軍返回希臘,繼續進攻雅典。此時希臘各地的拜占庭軍,全部集中到雅典,有三四萬人,沒有原來好打了。
吳元濟率領第三路軍在雅典以南,與這里的拜占庭軍展開了一場大戰,終于擊敗這股敵軍,占領了雅典。
由于拜占庭帝國已經滅亡,希臘各地殘余的拜占庭軍已經放棄希望,先后向第四路軍投降,吳元濟也算取得了不小的戰國,心情這才舒暢一些。
希臘位置重要,吳元濟決定在雅典留下一個羌戎團,又覺得留在阿達納的那個團太靠東,又靠近內陸,于是將阿達納的那個羌戎團向西移到港口城市梅爾辛。
做好這一切后,吳元濟帶領第三路軍從雅典向南行駛,來到北非的昔蘭尼(今利比亞班加西以東)。
昔蘭尼只是一個小城,吳元濟聽說當初的埃及總督尤素福逃到了這里,所以專程來查看一番。
唐軍在昔蘭尼附近登陸后,剛開始還有兩三千騎兵過來試圖驅趕唐軍,后來發現唐軍勢大,趕緊逃進城里。
唐軍成功登陸以后,迅速將昔蘭尼圍住,然后猛烈攻城,只用了半天的時間就將該城拿下。經過對俘虜一番審訊,果然發現優素福就在其中,這個老小子逃了一圈還是被吳元濟抓住了。
優素福以為他逃到一個荒涼的小地方混口飯吃,吳元濟應該把他忘了,沒想到吳元濟還想著他,并且把他抓了起來。
吳元濟想,老子當初好好招降你,你非要跑,這次總算逮住你了,看你還往哪里跑?
吳元濟本想把優素福送回蘇伊士運河做苦工,后來覺得這樣太麻煩,后來想了一個辦法折騰他,派人用馬把他往南送到撒哈拉沙漠里,然后扔在那里不管,讓他好好跑,跑出來才能活命。
昔蘭尼只是黑衣大食的一個殘留地,不值得費工夫,吳元濟率軍乘船向西進發,開始正式進攻阿格拉布。
阿格拉布也是從大食國獨立出來的一個政權,位于馬格里布東部,定都凱魯萬城(今突尼斯中部),主政者為埃米爾齊亞德,齊亞德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稱雄西地中海一帶,甚至占領了馬耳他島、西西里島和撒丁島。
齊亞德聽說唐軍向西進攻阿格拉布,立即派海軍向東進發,尋找并殲滅唐朝海軍。吳元濟也正在尋找阿格拉布海軍,兩軍最終在的黎波里(今利比亞西部)以北的海域相遇。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兩軍立即在海上展開了一場大戰。開戰以后,阿格拉布海軍發現唐朝海軍遠非昔日的那些對手可比,唐軍的火炮威力太強,阿軍戰船根本難以靠近,即使僥幸靠近唐軍船只,船上的唐軍又用火槍對阿軍射擊,阿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海戰持續了一個時辰,結果是阿軍慘敗,阿軍船只還想西逃,但是唐軍船只有蒸汽動力,阿軍船只根本逃不掉,不是被擊沉就是投降。
吳元濟開局得勝,好不得意,然后又挾著威勢,緊接著登陸進攻的黎波里城。
的黎波里只有不到一萬守軍,而且準備不足,在唐軍的一番攻勢下,守軍棄城而逃,向凱魯萬狂奔而去。
吳元濟覺得的黎波里作為阿格拉布東部的重要城市,又可以兼管昔蘭尼,于是在這里留下一個羌戎團,而后率領第四路軍主力沿著海岸線,向西進攻凱魯萬。
由于唐軍勢大,沿途的一些小城望風披靡,紛紛投降,大部分守軍全部不戰而逃,全部往凱魯萬集中。
唐軍展現了強大的戰力,齊亞德有點繃不住了,開始把全國的部隊往凱魯萬一帶集中,準備在凱魯萬跟唐軍決一死戰。
凱魯萬位于一塊內陸平原上,無險可守,齊亞德只能依靠集中的五萬兵力與唐軍硬剛。齊亞德為了擊敗唐軍,也是頗費了一番功夫,經過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了一個計策。
齊亞德命人收集了大量的駱駝,又讓人打造了一批特制的戰車,然后開始一番布置,做好了開戰前的準備。
吳元濟率軍抵達凱魯萬城南,還沒擺開陣型,阿軍就率先發動了攻勢。
只見阿軍陣型里沖出一群駱駝,這些駱駝的尾巴上都已經蘸油,并被點火,這些駱駝被火燒的疼痛難忍,瘋狂的向前沖擊。
唐軍的炮兵還沒開始架設,唐軍步兵趕忙用手中的火槍對駱駝進行射擊。這些駱駝皮糙肉厚,需要好幾發子彈才能將其擊斃,因此有一部分駱駝得以沖進唐軍的陣營中,沖亂了唐軍的隊形,甚至有幾只沖進了唐軍的炮陣地。
唐軍經過連續射擊,終于將相當一部分駱駝擊斃,其他的駱駝四散逃跑。
然而,駱駝群的后面緊跟著沖來幾十輛馬拉戰車,這些戰車由兩匹馬牽引,在兩匹馬的馬背上橫綁著一根鐵桿,鐵桿的兩頭各有一片較長的利刃。
后面所拉的戰車里面有兩個人,一個是車夫,一個是弓箭手,車體的周圍和頂部用木板封住,只在前面留一個窗口,供車夫駕車和弓箭手射箭。
在車軸處,還各綁了一個較長的十字形利刃,利刃隨著車軸的轉動而跟著高速轉動,猶如一個絞肉機。
前面的駱駝陣,就是為了后面的戰車開路、擋子彈。唐軍剛擊破了駱駝陣,戰車陣接連而來。
這些戰車速度極快,站著的唐軍如果沒反應過來,很容易被馬背上的利刃割掉頭顱,即使彎腰躲避,也會被車輪上的利刃絞到,而且還有戰車內的弓箭手對外射箭。
頃刻間,唐軍出現了重大的傷亡,阿軍戰車肆意在唐軍陣營里橫沖直撞,引起了唐軍極大的混亂。
剛開始,唐軍對著戰車射擊,由于戰車四周有厚木板保護,打進前面的窗口沒那么容易。后面有人反應過來,開始對著馬匹射擊,馬匹被擊斃后,戰車就喪失了機動性,就可以將車里的人員擊斃。
但是阿軍在戰車陣突入唐軍陣營不久,又派出了兩萬騎兵,大規模向唐軍陣營沖來。
由于唐軍被駱駝陣和戰車陣連續沖擊,陣型已亂,未能有效組織火力阻止阿軍的騎兵。有些阿軍騎兵順利沖入唐軍陣營,對著唐軍瘋狂砍殺。
此時,唐軍的一部分火炮架好,迅速向阿軍騎兵的后方開炮,隨著更多火炮發威,后半部分阿軍騎兵基本被打殘,只有前半部分騎兵沖到唐軍陣營,跟唐軍混戰在一起。
此時唐軍的陣型已亂,基本上是各自為戰,士兵們拿著火槍對附近的阿軍騎兵射擊,阿軍騎兵則對附近的唐軍砍殺。
唐軍雖然有火力優勢,但是裝填子彈需要時間,阿軍雖然有速度優勢,但是難以防住遠處唐軍的射擊。
隨著后半部分的騎兵被唐軍炮兵打散,只有約一萬騎兵沖到唐軍陣營中,唐軍共有近四萬人,唐軍靠著數量優勢,對阿軍圍攻騎兵射擊,終于頂住了阿軍的攻勢,開始穩住了陣型。
隨著對戰的持續進行,唐軍、阿軍的傷亡比約為一比一,但是阿軍數量少,最終越打越少,眼看就落了下風,最后剩下的五千多騎兵支撐不住,急忙往凱魯萬方向逃跑。逃跑途中,又被唐軍炮兵射擊一番,再次折損一千多人。
兩軍交戰時,齊亞德也曾試圖派出步兵加入戰局,支援阿軍騎兵,但是由于唐軍炮火的封鎖,阿軍步兵根本不敢靠近。
齊亞德看到騎兵逃回,知道已經無法消滅唐軍,急忙帶著所有部隊入城,準備依靠城池,抵抗唐軍的進攻。
阿軍撤退以后,唐軍這邊也是一片狼藉,地上除了阿軍的尸體還有大量唐軍的尸體和傷員。
經過清點,唐軍陣亡約四千人,約一萬五千人受傷,意味著有一半的傷亡,加上上次被拜占庭燒死的兩千人,兩次就有六千人的死亡,吳元濟懵圈了,被打擊的垂頭喪氣,快郁悶死了。
兩個副將認為部隊傷亡較大,已經不適合繼續進攻凱魯萬,建議將部隊撤往已經占領的濱海小城蘇塞,在那里休整一段,然后再圖謀進攻凱魯萬。
吳元濟覺得也只有如此,當即指揮部隊打掃戰場,將陣亡的唐軍就地掩埋,然后全軍向東進發,抵達濱海城市蘇塞,在那里救治傷員,補充物資,恢復部隊的實力。
吳元濟剛開始是羞愧郁悶,后面變成了惱怒憤恨,決心后面要瘋狂報復阿軍,要毀滅凱魯萬。
第四路軍在蘇塞休整了約半個月,唐軍的輕傷員好差不多了,后方又送來了大量的物資和彈藥,吳元濟又將的黎波里的那個羌戎團調過來,第四路軍的實力有所恢復。
吳元濟不愿意再等了,將重傷員留在蘇塞,帶著主力部隊再次向凱魯萬進發。這次吳元濟汲取上次的教訓,行軍比較小心警惕,到了凱魯萬城東以后,全軍就擺成環形陣型,架好大炮,防止阿軍突然襲擊。
這次吳元濟不敢托大,采取比較穩健的打法,將部隊擺成“凸”字型,集中兵力攻擊一個方向,先攻破凱魯萬城再說。
唐軍抵達凱魯萬附近后,齊亞德再次派出騎兵突襲唐軍,但這次唐軍早有準備,阿軍騎兵還沒靠近,唐軍的就對他們進行炮轟,再加上后面的火槍陣,阿軍騎兵徒增了兩三千的傷亡就倉惶撤退。
阿軍騎兵撤退后,吳元濟就開始了攻城行動,用大炮轟擊凱魯萬城,幾十門大炮輪番轟擊了一天,把凱魯萬炸的七零八落,城東也被炸出了一個大口子。
當夜,阿軍又派騎兵過來劫營,被早有準備的唐軍擊退,這更增加了吳元濟的憤怒,決定第二天就大規模攻城。
次日,唐軍炮兵又將城東的缺口擴大掃平后,吳元濟就開始命令部隊攻城,并揚言破城之后可以大掠三天,把唐軍心中的野性激發了出來。
第一波部隊迅速進城,與城內的阿軍展開激戰,但是阿軍哪里能夠抵住唐軍兇猛的火力,被打的節節敗退。
為了緩和城內局勢,齊亞德又派騎兵在城外襲擾城外的唐軍,但是唐軍成環形配置,阿軍騎兵根本打不進去,只能在外圍轉悠,起不到任何作用。
隨著入城的唐軍越來越多,阿軍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唐軍和吳元濟一樣,也是滿懷著仇恨,對阿軍瘋狂攻擊,逢人就射,見人就殺,把阿軍打的鬼哭狼嚎。
在唐軍的玩命進攻下,城內的阿軍頂不住了,誰也不愿意面對這群活閻王,開始紛紛向城西、城北撤退。打到最后,連齊亞德也頂不住了,帶領一些親兵從城北撤離,逃往突尼斯城。
唐軍只用一天就打下了凱魯萬,城內血流成河,大量阿軍被殺。第二天吳元濟履行承諾,唐軍開始在城內大肆搶掠,城內亂套了,城內居民遭了大殃,城內哀嚎聲、慘叫聲不斷。
兩位副將看不下去了,認為唐軍的傷亡應由齊亞德和阿軍承擔,哪能拿城中百姓出氣,這樣不僅嚴重違反朝廷的宗旨,也將敗壞軍隊的風氣,以后會將第四路軍變成一支匪軍。
在兩個副將的苦勸下吳元濟也開始覺得有些不妥,怕朝廷后面向他問責,于是命令唐軍撤出城外,停止搶掠。
唐軍撤出城外后,城內的居民紛紛逃亡,凱魯萬成為一個空城,吳元濟心中反感這個城市,就將此城廢棄,命令部隊繼續向北進發,追擊齊亞德。
齊亞德感覺突尼斯離凱魯萬太近,并沒有在此作過多停留,留下一員將領帶著一萬多人守城,自己則逃亡更西面的阿爾及爾,在那里召集阿格拉布西部的軍隊,準備在那里再拼湊一支大軍與唐軍對決。
突尼斯是一個海濱城市,在第四路軍的水陸夾攻下,很快陷落。這次吳元濟只派人取走城內府庫的物資,沒有對城內軍民施暴,然后就揮師向西,向阿爾及爾方向進軍。
齊亞德在阿爾及爾又召集了約三萬軍隊,但是他覺得阿爾及爾靠海,很容易被唐軍的海軍炮火攻擊,于是將軍隊轉移到阿爾及爾以南的內陸城市貝尼蘇萊曼。
貝尼蘇萊曼位于山谷中的一塊小平原上,與阿爾及爾之間隔著一道大山,只能依靠峽谷中的道路溝通,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