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的到來,東北軍的處境更加艱難。缺乏冬裝的士兵在零下三十度的嚴寒中瑟瑟發抖,槍械凍得無法擊發。
11月,蘇軍攻占密山,東北軍的最后一道防線被突破。張雪亮在沈陽大帥府里,看著戰報雙手顫抖。
“少帥,不能再打了。”參謀長痛心地說,“我們已經傷亡被俘超過萬人,部隊士氣低落,裝備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當中東路事件的戰火在東北邊境燃燒時,在華夏的另一邊,一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正在悄然興起。在秘密印發的《紅旗》雜志上,一篇題為《中東路事件與華夏革命前途》的社論明確指出:“蘇聯的武裝干涉是對華夏主權的侵犯,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行徑。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金陵國民政府所謂收回路權的行動,本質上是統治階級轉移國內矛盾的政治伎倆。”
這篇文章在知識界和工人群體中廣泛流傳,引發深刻反思。在魔都大學的一間密室里,教授李答正與進步學生討論此事。
“先生,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沖突?”一個戴眼鏡的學生問道。
李答推了推眼鏡,嚴肅地說:“我們要用階級分析的眼光來看待。金陵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所謂的革命外交,實則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
而在滿洲里的戰場上,梁終甲帶領殘部最后巡視陣地。寒風吹過滿是彈坑的草原,卷起細雪,仿佛在為逝者招魂。
“旅座,我們就這樣認輸了嗎?”一個年輕的軍官哽咽著問。
梁終甲望著遠方蘇軍的營地,久久不語。最后,他摘下軍帽,向著陣亡將士的方向深深鞠躬,隨后兵敗被俘。
寒冬降臨,但民眾覺醒的熱潮卻如火如荼。在金陵路上,示威群眾與巡捕發生沖突,多名學生被捕。消息傳出后,魔都各大學校立即組織營救委員會,律師公會也派出義務律師為被捕學生辯護。
在獄中,一位學生領袖對前來探視的同志說:“不要為我擔心。重要的是讓更多同胞認清真相,明白誰才是真正站在人民一邊的。”
同年12月,金陵政府被迫同意談判。在蘇聯的壓力下,華夏方代表蔡運生前往伯力。
談判桌上,蘇聯代表西曼諾夫斯基態度強硬:“必須恢復中東路原狀,賠償蘇聯損失,嚴懲肇事者。”
蔡運生據理力爭:“中東路本應屬于華夏,我們收回自己的權益,何錯之有?”
但實力的差距讓外交辭令顯得蒼白無力。12月22日,《伯力協定》簽訂,華夏被迫接受蘇方的全部條件。
在沈陽,張雪亮把自己關在書房里整整三天。當他再次出現時,鬢角已經多了些許白發。
“少帥……”侍衛長擔憂地看著他。
張雪亮擺擺手,走到窗前。窗外,雪花紛飛,覆蓋了這座東北名城。
“今日之恥,永生難忘。”他輕聲說,但每個字都重若千鈞。
而當《伯力協定》簽訂的消息傳來,更是印證了進步力量的判斷。在一所工人夜校里,老工人趙師傅感慨地說:
“果然被說中了!國民黨政府就是欺軟怕硬,原先有李長官,可該死的國民政府居然把李長官撤職了。現在蘇聯面前低頭,在日本面前更是連大氣都不敢出。”
年輕工人小李握緊拳頭:“所以我們不能指望這個政府來救國。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工農大眾團結起來!”
窗外,雪花紛飛,但教室里卻洋溢著火熱的革命激情。
而在輿論陣地上,各種進步刊物紛紛發表文章,深入分析中東路事件的本質。《布爾塞維克》雜志刊登了一篇重要文章,指出:“在當前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持武裝保衛蘇聯的立場,因為蘇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堡壘。但同時,我們更要堅持維護華夏的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這兩者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
這篇文章在黨內引發熱烈討論。在一次秘密會議上,一位來自湖南的代表發言說:
“我們要建立的是最廣泛的反帝反蔣統一戰線。在這個統一戰線中,既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要保持無產階級的政治獨立性。”
會議最終通過了《關于中東路事件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明確提出:“當前的中心任務是發動群眾,揭露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推動建立民眾聯合的反帝反蔣統一戰線。”
與此同時金陵的黃昏,委員長辦公室內燈光昏黃。委員長將手中的戰報重重擲于桌上,紙張散落間露出東北軍慘敗的傷亡數字。他轉身望向佇立窗前的李宇軒,聲音里帶著壓抑的怒火:
“景行,看到了吧,沒有實力,一切都是空談。張雪亮小兒不知天高地厚,如今自取其辱!”
李宇軒的目光越過紫金山巔,仿佛看見千里之外冰封的戰場。他眼前浮現出一年前“濟南慘案”時濟南城頭的硝煙,那些在日軍炮火下倒下的將士,那些浸透街巷的鮮血。指甲深深掐進掌心,他沉聲道:“少東家,我們的兵工廠,必須加快進度了。不僅要造槍造炮,更要造得出坦克飛機。今日之中東路,明日之東三省,都不能再任人宰割。”
委員長踱步至軍用地圖前,手指重重劃過東北疆域:“去吧,去做你該做的事。錢款和機器,我會讓子聞盡快撥付。”
夜幕低垂時,哈爾濱火車站的汽笛撕破凜冽的寒空。一列掛著蘇聯旗幟的火車噴著白霧駛出站臺,駕駛室里蘇聯司機叼著煙斗,睥睨著月臺上垂首的華夏鐵路員工。信號燈的紅光映在鐵軌上,如未干的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