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扭轉天象,那李暄還是個人,這豈不是成神仙了?”
“...”
齊泰驚訝,黃子澄沉默。
二人驚得渾身發抖,瞪大了眼珠子。
不敢置信李暄竟然有這種扭轉天象的本領。
朱棣這邊,心中反應則是敬佩和震驚夾雜著激蕩。
“先生這本領,就是比之在民間頗有名望的誠意伯,都還要勝過三分!”
朱棣跟姚廣孝說道。
姚廣孝合掌,微微點頭贊同:“青田先生劉伯溫,卦能通靈,然則恐怕也做不到扭轉天象。”
“但李先生卻可以。”
“先生嘛!”
藍玉插進來話,口氣里明顯聽得出恭敬和鄙夷夾雜:“那自然是要比劉伯溫那個老儒生厲害一百倍的!”
“哼!那個老儒生,不過就是在民間有點名望罷了,跟他同朝那么久,老子倒是沒看出來他有什么特殊的本事!”
“但先生就不一樣了!”
藍玉譏諷劉伯溫的話,朱棣和姚廣孝權當沒聽見。
姚廣孝看了一圈正廳里,沒發現李暄的影子,抬手召來小廝:“李先生呢?”
小廝回道:“這幾日先生都將自己緊閉于房中,并未出來。”
朱棣心一緊:“那這幾日先生房間的飯菜有送吧!”
“不敢忘。”小廝低頭老老實實回道:“朝食午食晡食夜宵,每日四次,都有專人盯著。”
“嗯。”
朱棣這才放心,末了又叫住離開的小廝叮囑:“告訴他們,多做幾份飯菜,時刻盯著,別讓先生吃了涼的。”
他說完。
黃子澄和齊泰心里一陣翻白眼,暗戳戳嘀咕:“對你爹都沒這么孝敬!”
藍玉和姚廣孝倒是覺得朱棣做的挺對。
姚廣孝點點頭,眼中有欽佩:“李先生幾日都未出現,想必是正在苦心謀劃如何為大明尋得出兵良機。”
“如今“東風”已至,欠缺的也就是一個出兵的良機了。”
“前有諸葛武侯披肝瀝膽,后有李先生嘔心瀝血,此二人,皆圣賢也,貧僧不及!”
他好像自語一樣的說了一番感受后,把目光投向朱棣,這次倒是沒說話。
不過兩個人這么長時間,早已洞悉彼此心中所想。
姚廣孝的眼神很明白:“古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今朝李先生,若能得其相助,則皇位穩矣!”
朱棣微微點頭,深以為然。
...
驛館這邊,正被蛐蛐的李暄,確實如姚廣孝他們想的那樣,正在閉關苦思冥想著辦法。
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回家。
至于出兵的理由,那就是捎帶手的了。
“足利義滿連自己的夫人都能放棄,這人臉皮厚到了極點,NTR都能忍。”
李暄盤坐著雙腿在床上思考,兩只眼睛瞪著前方空氣,非常亮,有點那么目如朗星的意思。
“所以我之前的行為,是有點做無用功,對付這種除了自己什么都可以放棄的人,就只能從他本人下手。”
“這種自私自利,看似無敵的人,但恰恰也是最好對付的。”
“只要能找到他最在乎的東西,這種人一攻就倒。”
李暄下了床,在房間里踱步,沉思的目光從墻上掛著的字畫上挪過去。
直到看見桌子上翻開了一半的左傳。
上面有一句話,是昨晚剛看到的。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李暄自語,腦海里有一道閃電劃過,嘴角悄然上揚。
“有了。”
“足利義滿能有今天的興盛,靠的全是手握權力,他的幕府才能勢大到連小松這個正根兒的天皇都能壓制。”
“那換言之。”
“他最依仗的權力,不就恰恰是他最在乎的?”
想到這,李暄這幾天一直鎖成個川字的眉頭,瞬息舒展開。
“古人說的話,還是很有啟發作用的。”
走過去拿上左傳,李暄煩悶的念頭變的通達。
“之前是我當局者迷了,一心光想著找死回家,但就是沒有洞悉到根本!”
他走到窗前,一把推開窗戶。
陽光瞬間沖散房間的陰霾,鋪遍每一寸角落。
“足利義滿,這次你要是還能忍,他媽的老子就做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我跟你改姓!”
“哈哈哈哈!”
...
正廳這邊。
朱棣他們還沒散。
因為現在海面上風平浪靜的原因,他們急于找出兵理由的心思也就更急了。
藍玉大馬金刀的仰在太師椅上,一只腳還翹起來,自顧自斟了一杯酒,仰頭一口悶掉,不屑說道:“老子還是那個意思!既然現在風平浪靜,那就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干脆出兵蕩平東瀛,不然誰能說得準這風平浪靜能持續多久?”
說到這看了姚廣孝一眼:“大師先前也說了,忽必烈當初兩征東瀛都被臺風阻撓,折戟沉沙。”
“我們如果不抓住這次的機會,那等找到出兵理由的時候,說不定是猴年馬月,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剛說完,就看黃子澄和齊泰又齊聲斷喝:“萬萬不可!”
“我們這次就是無功而返!那也決不能失了人心!”
“陛下有嚴旨!決不能為了散碎的幾兩紋銀,就做出如此禽獸之舉!”
黃子澄說完后。
齊泰接過來話跟著說道:“藍玉將軍還是趁早把這心思給拋諸九霄吧!你現在毫無緣由的蕩平東瀛,那這等行徑,讓四夷如何看待我大明?”
“我大明豈不就成了背棄圣人之道,只知道強取豪奪的土匪?強盜!?”
“那這樣一來,我大明和倭寇何異!”
二人義正言辭,話語擲地有聲。
但朱棣卻根本聽不到心里去。
散碎的幾兩紋銀?
工部的人在溪水邊上隨便走走,都能撿到螞蟻大小的金粒子!
這能是散碎銀兩?
如果能拿下東瀛,大明恐怕未來幾十年都不用再為黃金白銀發愁了吧!
不對。
想到一半,朱棣又覺得自己還是窮慣了,不敢想的太浮夸。
因為前面有一夜,他和李暄聊過。
當時李先生說的可是!
如果大明能得東瀛,哪怕朱家就真變成一堆豬,一下下一窩的崽兒,成天揮霍。
那這金銀也夠大明吃喝不愁幾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