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日斗文的場地設在青松學院最大的講堂"明理堂"。
二十四位參賽學子端坐堂前,筆墨紙硯齊備。
當主持的教習揭開覆蓋題板的紅布,露出 【論"技"與"道"】 四個大字時,臺下頓時響起一片嗡嗡的議論聲。
"又是這個老題目!"一個青松學院的學子扶額,"去年嚴山長就逼著我們背了三篇范文!"
旁邊白鷺學院的學子優雅地整理著袖口:"無非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一套,換個說法罷了。"
瀚文學院的學子已經開始在草稿紙上默寫《南山·天地卷》的句子了。
唯有謝文,看到這個題目時眼睛一亮。
這題,他會啊!
香爐點燃,計時開始!
眾學子紛紛提筆,講堂內頓時響起一片沙沙的書寫聲。
青松學院的代表果然延續了他們一貫的風格,開篇就是:"夫道者,天地之綱紀;技者,萬物之末節..."
通篇強調要"以道馭技",將技藝視為通往大道的階梯,文章寫得四平八穩,引經據典,典型的科舉范文。
青松學院的學風把“道”當成宇宙的總開關,把“技”貶成螺絲釘,先立一塊“天地綱紀”的大招牌,再告訴別人:手藝、科技、奇巧不過是“末節”,只有拿來“載道”“補道”才算正當。
換句話說,技藝本身沒有獨立價值,得先通過“道”的政審才能上崗。
思想核心就是:重本輕末、重道輕器,一切新奇玩意兒都得給道法禮法打下手,不許出彩搶戲。
白鷺學院的學子則另辟蹊徑,從"庖丁解牛"入手,將"技"升華到藝術的境界:"當技藝臻于化境,便是道的體現..." 文筆優美,意境空靈,很符合白鷺學院的一貫風格。
他們認定:當技術純熟到“游刃有余”時,人、器、物三者合一,便是大道自然流淌的瞬間,所以“技”無需向“道”低頭。
瀚文學院的代表更是夸張,光是引用古籍就寫了半頁紙,從《考工記》到《天工開物》,恨不得把整個藏書樓都搬進文章里。
瀚文學院這篇“文獻綜述”式文章,核心思想一句話:“技藝的正當性藏在每一頁紙里,只有書上有出處,手里才能出活計,知識權威壓倒實踐權威?!?
就在三位山長各自滿意地捋著胡須時,謝文的文章卻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算法與匠心——論技道相生》
這個標題就讓嚴松齡皺起了眉頭:"算法?這是何物?"
謝文在文中毫不客氣地指出:"若將''道''比作建造房屋的藍圖,那么''技''就是實現這個藍圖的具體方法——比如算法。"
他舉了個生動的例子:"就以修建清川橋為例,匠人們懂得造橋的''道'',要堅固、要耐用、要美觀。但具體每根梁要多粗,每個榫卯要怎么對接,這就需要精確的''算法''來計算受力、測量角度。"
"再以學生設計的水車為例,"謝文越寫越順暢,"懂得水利是''道'',但每個齒輪的齒數、每個葉片的傾斜角度,都需要精密的''算法''來優化。沒有這些''技'',再好的''道''也只是空中樓閣。"
他甚至在文中大膽提出:"真正的''技進于道'',不是把技術練到出神入化就夠了,而是要從中總結出規律,形成可以傳承的''算法''。這樣后人就不必從頭摸索,可以直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
總之,謝文的核心思想一句話就能概括:“技”不是道的奴仆,而是把“道”從空中拽回地面、并且一級級往上墊高的腳手架。
傳統說法把“道”當天花頂、“技”當下腳梯,用完就能扔,謝文卻很好的詮釋了:沒有梯,你永遠摸不到天花板,所以梯子和藍圖同等重要。
他又把“算法”定義為“可記錄、可驗證、可迭代的操作手冊”。只要算法在,經驗就不會隨老匠埋進土里,后人直接“站在肩膀”繼續升級,這是古代最缺的“知識復利”。若是從無數個成功的事件里總結出通用算法,讓“技”可復制、可優化、可傳授,這才算真正“把技總結成了道”。
這篇文章完全顛覆了傳統對"技"與"道"的理解,沒有空談玄理,而是用實實在在的工程案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正是這種具象化讓在座不少人都恍然大悟——原來技與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荒謬!"嚴松齡第一個拍案而起,"將圣賢之道與工匠之術相提并論,成何體統!"
但他話音剛落,藏書海就興奮地接話:"妙??!此子將《九章算術》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正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
白羽仙搖著扇子,雖然覺得這篇文章不夠風雅,卻也不得不承認:"用事實來佐證,倒是新穎。"
最讓人意外的是,幾位受邀評判的資深工匠代表對這篇文章贊不絕口:
"這位小友說到我們心坎里去了!我們造橋修路,光懂得道理不夠,還得會算會量啊!"
"就是這個理!我師父傳我的手藝,不就是他總結出來的''算法''嗎?"
投票環節,場面一度十分膠著。傳統派認為謝文離經叛道,創新派卻覺得他言之有物,最后還是石堅一拍桌子:
"什么叫實用?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問就是好學問!謝文這篇文章,既講清了道理,又能指導實踐,這才是真學問!"
最終,謝文這篇別開生面的《算法與匠心》以微弱優勢勝出。
消息傳出,整個云槐縣的文壇都炸開了鍋:
"聽說了嗎?崇實學院那個謝文,昨日把引水開渠寫進詩文里,今日又把造橋修路寫進了文章里,居然贏了斗文!"
"他說的好像很有道理啊,我爹是木匠,他說要是早懂得這些''算法'',能少走多少彎路!"
這場斗文,不僅讓謝文再次名聲大噪,更在云槐縣掀起了一場關于"學問到底該怎么用"的大討論。
而始作俑者謝文,此刻正被石堅拉著,在眾人的圍堵中艱難地往外擠:
"謝文小朋友,你剛才說的那個算法,要如何才能實現,能不能教教我?"
"學弟,關于水車的設計,什么時候能看到實物?"
謝文一邊被石山長拉著,一邊應付著熱情的同窗們,一邊在心里苦笑:這要是讓你們知道我還自學微積分,豈不是要炸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