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月出嫁之后,桃源村的風都顯得輕快了起來,村里也迎來了一段平靜而忙碌的日子。
轉眼就到了五月底,夏意漸濃,萬物勃發。
四海奇珍坊正步入一個口碑快速上升的時期,名聲不僅傳進了京城各商行的掌柜耳朵里甚至傳到了鄰近的州縣,導致奇珍坊的月利潤從之前的三千兩,穩步攀升到了四千兩。
但這并非利潤空間的極限,而是受限于李月蘭目前能周轉的資金。
萬界商品的進貨價雖然不算貴,但平日里李月蘭在小黃車上架的竹編工藝品和自產的農副產品所產生的收益還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進貨資金周轉。
巨大的資金缺口,主要依賴于她在直播間和短視頻的收益來填補。
這也造成了一個甜蜜又棘手的問題——李月蘭賬上的銀票數目越來越大,厚厚一沓,看著喜人,卻暫時還沒找到一個完美、高效且合理合規的渠道,將這些銀票大規模地兌換成合適的古代商品,再上架到小黃車轉換成人民幣。
畢竟,從科技角度,現代的貨物的確是比古代的貨物性價比更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總有些講究火候與用心的行當,是冰冷機器難以替代的。就像再精密的恒溫烤箱,也復刻不出柴火土灶里那縷帶著松木清香的鍋氣,再標準的工業配方,也調配不出老師傅憑借數十年經驗拿捏的恰到好處。
這些藏在細節里的功夫,這些需要時間與耐心慢慢滋養的韻味,正是現代科技洪流中最為珍貴的孤島。
而李月蘭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即將被時代遺忘的"慢功夫",變成她獨一無二的致富經。
所以,李月蘭對手里的銀票如何轉換成為人民幣這件事早已有了長遠的規劃。
除了催促張秋笙擴大竹編隊伍,增加諸如竹編貓窩、寵物玩具這類在現代社會頗受歡迎的新式商品之外,她還醞釀著一個更大的“農副產品深加工”變現計劃。
她盤算著,等清川河那座令人矚目的多功能大水車建好,村里的磨坊也隨之建立起來,她就可以請人專門收購茶籽、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榨取純天然的山茶油、菜籽油。
這種無添加、古法壓榨的食用油,在現代社會是緊俏貨,掛上小黃車根本不愁賣。
桃溪村那幾十畝荷塘已然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碧綠,再過些時日,荷花綻放,蓮藕成熟,那更是寶藏。
她可以收購蓮藕,加工成古法藕粉。與現代機器離心甩干做出的藕粉不同,純手工、經過自然沉淀和晾曬的古法藕粉,沖泡后拉絲能高達兩米,而且自帶淡淡的荷花清香,品質絕非工業產品可比。
荷葉也能利用起來,制作荷葉茶。現代大型熱風烘干設備容易快速破壞葉綠素,導致荷葉茶青草味重,而古代純人工的柴火蒸青配合低溫慢烘,能最大程度保留荷葉的清香,入口是獨特的“粽葉與荷香”復合香氣。
再等蓮子成熟,還能開發非油炸、零添加的蓮子脆,口感輕咬即碎,回甘明顯,絕對能成為健康零食界的新寵。
不僅僅是荷塘,桃溪村的魚塘里那些在活水中慢養、肉質緊實的魚,也可以做成高蛋白、低脂肪的古法魚干。
現代工藝制作的魚干往往蛋白質變性嚴重,口感偏柴,而半干狀態、只需簡單蒸煮即食的古法魚干,不僅沒有腥味,營養保留更完善,一定能吸引大批健身和注重健康飲食的消費者。
李月蘭越想越覺得這條路可行,關鍵在于,這里的人工成本太便宜了!
只要培養好自己的一批技術嫻熟的“娘子軍”,建立起標準化的手工流程,那么以后光是在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她就能占據絕對的價格和品質優勢,到時候直播制作過程,定能將這些純天然、無添加的古法農副食品在小黃車上賣爆!
這樣一來,不僅能解決銀票兌換和資金周轉的問題,還能給村里的婦女們提供大量穩定的就業崗位,實現雙贏。
李月蘭光是想想這場面,就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桃源牌”古法食品供不應求的火爆場面,竟也有些期待大水車能快些建好,村里的磨坊也能快快的建起來。
李月蘭在琢磨她的“小黃車”變現大計,謝廣福這邊更是忙得腳不沾地,整個桃源村在他的指揮下,仿佛一個巨大的、高速運轉的工地。
磚廠這邊已經進入了高速運轉且有庫存的良好狀態。
漢子們日夜輪班,二十窯青磚按照二十天的燒制周期,被分配成了一天能出一窯青磚的節奏,不再像以前一樣一次性出窯,閑的時候閑死,忙的時候忙不過來。
現在這樣的節奏,一天一窯青磚,昨日八號窯剛完成出窯工作,今日就輪到九號窯出窯,漢子們每天都有活干,又不至于手忙腳亂。
青磚一窯接一窯地出,一半送到村里起房子,一半在倉庫里堆成了小山,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謝秋實也接了好幾個青磚的訂單,村里的牛馬車站每次在接到青磚訂單的時候總會格外的忙碌,要負責裝車,送貨,卸貨,王老五那邊又開始撓頭了。
瓦窯這邊的燒制也很順利,不僅能滿足村民自用的需求,也能存起來一部分做庫存。
而在現在磚瓦廠的漢子們唯一期盼的就是清川河的大水車趕緊啟用,到時候實現了自動提水、供水,他們就能徹底解放被扁擔磨破無數次的雙肩。
這段時間,“桃源施工隊”也很忙碌,除了正在全力沖刺的淮月樓項目,他們還接下了村里五六家新房子的承建工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謝里正家,他手里拿著謝廣福設計好的圖紙卻遲遲不肯動工,就是想請桃園施工隊親自幫他起房子。
有些買了材料卻等不及的人家,已經開始自己請人動工了。
請的多是之前建磚廠時鍛煉出來的業余工匠,打個地基、砌個磚墻、上個房梁這些基礎活還能應付,但一旦遇到復雜點的結構問題或者疑難雜癥,就抓瞎了,只能跑到淮月樓的工地上,逮著空閑的謝三河或者其他施工隊專業人員請教。
不得不說,“桃源施工隊”成立兩個多月以來,在謝廣福“兩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的密集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下,進步神速。
瓦工、木工、泥工……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成為了能獨當一面的合格建筑工。
由他們去指導村里那些“半桶水”的建房隊伍,簡直是綽綽有余。當然,實在遇到他們都解決不了的難題,最終還是得勞煩謝廣福這位總工程師出馬。
說到淮月樓,原本預計七月初完工,但沈硯資金給得足,謝廣福調度有力,工人們干勁也高,工期硬是被壓縮到了六月中旬。
目前,淮月樓的主體結構已經全部完工,氣勢初顯,正在進行屋面鋪瓦和內部空間的隔斷裝修。
再有半個多月,這座凝聚了眾人心血的精美建筑就能驚艷亮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