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還未能完全從這件事的陰影中灑脫走出,但最近這段時間,兄弟們的寬慰,謝家人不著痕跡的關懷,尤其是沉浸在打鐵時那種心無旁騖的專注,都讓他感覺好了很多。
他確定,自己以后就想踏踏實實地在鐵匠鋪里,專研手藝,打造出真正有用的利國利民東西。
見父皇遲遲不答應,臉色鐵青,李三煜把心一橫,再次“咚咚”磕頭,力道之大,光潔的額頭上立刻肉眼可見地鼓起了一個紅包。
皇后看得不忍,輕輕捏了捏承景帝的手。
承景帝也想到了何慎之事在京城依舊余波未平,朝中難免有些閑言碎語攻擊老三,讓他暫時遠離京城那個是非之地,靜心學點東西,或許也不是壞事。
想到此處,他正要松口,卻又想起一事,板著臉敲打道:
“這事允了你也可以,不過,我聽說你上次差點被一個農女給賴上了?你呀你,從前就貪杯好……”
那個“色”字到底還是沒能說出口,畢竟是自己親兒子,總要留點顏面。
然而,他沒說完的話,李三煜自己開口補充了,語氣帶著痛悔與堅決:
“父皇教訓的是!孩兒自知從前混賬,被酒色迷了眼,行事荒唐!但孩兒對天發誓,如今已經徹底改好了,千真萬確!日后在這桃源村中,定當謹言慎行,專心學藝,絕不會再招惹是非,更不會耽誤了誰家的好姑娘!若有違此誓,天打雷劈!”
看著他額頭的鼓包和眼中的悔過與堅定,承景帝和皇后對視一眼,雙雙點了點頭。
承景帝終于開口:“那便允了你了,好好跟你師父學手藝,日后若真能學有所成,我便……便在內府局或軍器監,給你設個 ‘匠作丞’ 的職位,專司器械改良與監造。”
“謝父皇!謝母后!”李三煜重重磕頭,心中一塊大石落地。
就在李三煜跪地求恩典的時候,李五琰就已經悄摸摸地溜回了東廂房,把自己這些日子與謝文、謝秋芝共同編撰的《桃源蒙學》初階、中階,以及還未完成的高階手稿,一股腦地小心揣進了懷里。
他回到堂屋時,剛好聽到父皇允了三哥的請求。
時機正好!
李五琰沒有絲毫猶豫,動作絲滑地跪倒在承景帝面前,雙手將那一疊厚厚的、凝聚了心血的書籍高高捧起。
“父皇,請您過目。”
承景帝心頭一跳,這……老五該不會也……
他帶著疑惑接過那幾本書籍,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封面上那幾個端正的大字——《桃源蒙學》。
旁邊還標注了“初階 上”。
下面一行小字:責任編撰:李五琰、謝文。
插圖:謝秋芝。
這這這……老五都能寫書了?
還是教書育人的蒙學書籍?
承景帝難以置信地翻開第一頁,是一個名為“目錄”的頁面,排列整齊,每一個條目后面都標注了數字,讓人對書中所學內容一目了然,查找起來極為方便。
這個巧思,甚好!他眼中閃過一絲贊賞。
隨即他往后翻去,李五琰適時地開口解釋,聲音清朗而沉穩:
“父皇明鑒,孩兒斗膽,與謝文、謝秋芝二人,將蒙童須識之字、須明之理,拆作三百六十頁,分做上下兩冊,計劃蒙童日誦一頁,一年可通識。每頁一字一圖一故事,字取生活常用,圖繪身邊萬物,故事則融合《論語》、《詩經》之精義與鄉野俚俗之智慧。旨在讓蒙童不僅識文斷字,更能知孝悌、識草木、通曉基本數算。”
他抬眼,悄悄看了看,見承景帝已翻到“初階 上”的第七頁。
【頁七】
大字:家
小字:屋下有豕,是為家,屋下有人,是為安。家安則國安。
插圖:竹籬茅舍,炊煙裊裊,一位老翁正手把手教小孫兒在沙盤上寫“人”字。
承景帝內心忽地一軟:這“家”字釋義,竟把“安”與“國”也悄悄藏了進去,潤物無聲。
【頁二九】
大字:國
小字:有土有民,就是國。
插圖:謝秋芝手繪——一片廣闊的田野,遠處有青山,近處有村莊,幾個村民在田里勞作,炊煙裊裊升起。
承景帝目光落在那個簡練的“國”字上,再看到旁邊那幅安寧祥和的田園景象,心中微微一動。
這解釋雖簡單,卻道出了國家最根本的要素——土地與人民。
沒有繁復的說教,卻能讓稚子直觀地理解“國”為何物。
他仿佛也能從這幅畫中,看到無數個這樣平靜的村莊組成了他的大寧江山。
“老五,”皇帝聲音低啞,指著那巧妙的“目錄”:“此法,是何人教你?”
李五琰再叩首,語氣中帶著對同伴的推崇與一絲自豪:
“回父皇,這‘目錄’與頁碼編號之法,是謝文出的主意。兒臣試排了七日七夜,仿《周易》卦序之邏輯,又偷學了兵部‘魚鱗冊’編次之清晰,旨在讓蒙童一查便知曉,省去‘翻來翻去找不到’的煩躁,可專注于學問本身。”
承景帝合上封面,指腹在那行“責任編撰”上摩挲良久,忽地抬手,把書鄭重遞給身旁的皇后:“你看看。”
皇后接過,仔細翻看了十幾頁,眼中贊賞之色愈濃,對著承景帝微微頷首。
承景帝確實被李五琰這一手震驚到了。
從前那個沉默寡言、性子有些孤僻、事事不愿與人多商量的老五,如今竟能與人合作,編撰出這樣一套體系新穎、內容扎實、充滿巧思與溫情的蒙學書籍!
他心中因為老大老三“不務正業”而產生的些許郁悶,此刻被這意外的驚喜沖淡了不少,語氣也溫和了許多:
“說吧,你又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