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送他們的玄策衛小隊長在村口便拱手告辭,要返回玄策衛訓練營復命。
謝秋芝和謝文牽著馬,步行入村。
一路上,看到原本空曠的祠堂門口,有桃源施工隊的人正在搭臨時做大鍋飯的灶臺,叮叮當當的敲打聲顯得格外熱鬧。
還有好幾家正在拆除自家的院墻,似乎是要有什么大動作。
“姐,咱們這才離開多久,村里好像又變了樣。”
謝秋芝點點頭,心中也有些感慨。
她想起爹娘提到的重陽節“十全十美”宴,算算日子,如今距離九月初九,也只剩下六天了。
看來村里為了這場大慶,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周圍不斷有鄉親熱情的打招呼。
"秋芝回來啦!鋒哥兒沒一起?"
"回來得正好,過幾天村里有大熱鬧瞧呢!"
"咱們村的喜事一樁接一樁,就等著你們回來添人氣哩!"
"文小子長高了不少!得空了來叔家串門,你咩咩嬸子自己做了麥芽糖,可好吃了。"
咩咩嬸子......
謝文憋笑憋得肩膀直抖,等走遠了才小聲嘀咕。
“咱村怎么這么多奇怪的名字,我記得狗蛋娘還叫''汪汪嬸''呢。”
謝秋芝也有些忍俊不禁:"鄉下都這樣,狗蛋、鐵栓、咩咩嬸、嘎嘎婆......,都覺得糙名好養活,越是糙名據說越吉利。"
到了院門口,謝秋芝牽著追風,熟門熟路地往自家馬棚走去,將追風安頓在馬棚里,添上草料清水,這才放心地拍拍它的脖子,轉身回屋。
謝文則牽著那匹棗紅馬前往淮月樓。
將馬韁交給迎上來的白衡時,他目光不經意間瞥見淮月樓后方、地勢略高的一處地方,被大片粗厚的麻布圍得嚴嚴實實,像個巨大的蠶繭,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情形,只是隱約傳來施工的動靜。
“咦?那邊是在建什么?”謝文隨口問了一句。
白衡順著他的目光看去,笑著搖頭:
“這我們可不知道,是謝先生親自帶人在弄,神神秘秘的,還不讓旁人靠近瞧呢。”
謝文心中了然,這八成就是爹給姐姐準備的那個“大畫室”了。
看這遮遮掩掩的架勢,肯定是想給姐姐一個驚喜。
他了然地笑了笑,不再多問,心想等建好了自然就知道了。
傍晚時分,謝家的院子漸漸熱鬧起來。
李大宸和李三煜幾乎是前后腳沖進來的,一見到謝文,兩人如同見了救星。
“小文!你可算回來了!”
李大宸一把拉住他,臉上寫滿了“得救了”三個字。
“你再不回來,我們那新圖紙的幾個關鍵榫卯結構都快進行不下去了!圖紙上看不明白,我們自己瞎琢磨,差點把樣品機給廢了!”
李三煜也連連點頭,帶著哀怨:
“就是!有些巧思只有你最清楚,我們琢磨大半個月,不如你一句話解謎!”
謝文被他們晃得頭暈,連忙告饒:
“兩位哥哥,我這不回來了嘛!不過我們崇實學院已經開學了,我這次只請了假到重陽節之后。這段時間,你們有什么問題盡管來問我,咱們抓緊把它搞定!”
這時,李五琰也聞聲湊了過來,臉上帶著興奮:
“小文回來得正好!咱們桃源學堂明天正式開始收學生了!你要不要來瞧瞧?這《桃源蒙學》的課本里可有不少你的巧思,你也算是半個先生呢!對了,村里新來了兩位姓曲的先生,學問人品都極好,正好可以給你引薦一下。”
謝文一聽學堂要招生,也來了興趣,立刻點頭:
“好啊五琰哥,我明天一定去!咱們學堂怎么個招生法?”
李五琰挺直腰板,帶著幾分新任校長的自豪介紹道:
“我現在已經被咱們理事會任命為桃源學堂的新校長了,我打算按照以往慣例,主要接收本村適齡孩童,核查戶籍、年紀,由里正作保,登記造冊,繳納束脩后便可入學,外村的孩童暫時不收……”
謝文聽著,眉頭微微蹙起,想到隔壁桃溪村也有不少適齡的孩童,而桃源村的學堂規模收兩個村的孩子綽綽有余。
又想到如果以后,學堂開學了,一邊是桃源村學堂空著的座位,一邊是桃溪村的孩子們扒著窗戶求知的眼睛。
謝文就覺得心里不舒坦。
而且現在桃源村加上那兩位曲先生,足足有三個先生呢。
這些師資力量可不能浪費了,其實學堂完全可以給隔壁村或者外來工的孩子們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入學機會。
就像是現代的小學,廣納學生,普及教育。
若是從第一關就卡戶籍,那以后桃源學堂的格局便小了。
他沉吟片刻,開口道:“五琰哥,我覺得咱們桃源學堂,或許可以試試不一樣的招生辦法。”
“哦?小文你有什么好主意?”
李五琰好奇地問,李大宸和李三煜也看了過來。
謝文組織了一下語言,盡量用他們能理解的話說道:
“"咱們學堂有三位先生,桌椅也夠上百人同坐。若只收本村孩子,怕是連一半座位都坐不滿。咱們辦學堂,首要目的是讓想讀書的孩子有書讀,對吧?既然如此,何必把門檻設得那么高?我看,可以不看戶籍是不是本村,也不管家里是富是貧,只要是適齡的孩子,想來的,咱們都先登記收下。”
“登記也不用那么麻煩。可以提前準備好統一的表格,上面就寫姓名、年齡、家住何處、父母情況。來報名的,由先生或者咱倆幫忙填寫,父母和孩子按個手印就行,又快又清楚,還能避免因為不會寫字而被拒之門外。”
他想了想:“束脩嘛……其實你們也已經定好了合適的數目,不過我有個小小的建議,若是哪個孩子的家庭實在困難的,還可以申請減免,或者用幫學堂干點力所能及的活計來抵,咱村不是有好幾個寡婦帶著孩子,連房子都起不了.......”
李五琰聽得眼睛漸漸亮了起來,李大宸和李三煜也若有所思。
“不看戶籍,不論出身,只要來學,就肯教……這想法,倒是與‘有教無類’的古訓暗合,卻又更進一步……”
李五琰喃喃道:“小文,你這主意妙啊!我這就去找曲先生和里正爺重新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