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影廠,秋意已濃,梧桐葉大片大片地金黃,在秋風中簌簌飄落,鋪滿了廠區的主干道,踩上去沙沙作響,仿佛在為一段忙碌而充實的時光伴奏。
高媛媛簽約盛影傳媒的消息,并未在圈內引起太大波瀾,畢竟此時的她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藝職高學生而已。
但在王盛的安排下,她的人生軌跡已然悄然轉向。
簽約次日,王盛便親自為高媛媛制定了一份詳盡的訓練計劃。
每天下午放學后,以及周六周日全天,高媛媛都需要準時來到北影廠報到。
北影廠這座曾經的電影圣殿,即便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略顯疲態,但其深厚的底蘊依然存在。
廠內演員劇團、配音車間、美工車間、甚至退休的老技師、老教員,都是寶貴的資源寶庫。
王盛憑借如今在廠內的影響力,輕易地便為高媛媛協調到了最好的老師。
聲樂老師是劇團一位退休的女高音,曾經為多部經典譯制片配唱,對氣息和音準要求極為嚴格。
形體老師則是廠里的武行前輩,一招一式都透著戲曲功架的底子,要求高媛媛學站樁、壓腿、練習基本儀態。
還有臺詞老師,是位聲音渾厚的老演員,每天讓高媛媛對著繞口令和經典話劇片段反復練習,打磨吐字歸音。
高媛媛初時感到既新奇又辛苦。
每天下午,她穿著寬松的練功服,在空曠的排練廳里揮汗如雨,或是坐在安靜的教室里,跟著老師一遍遍糾正發音。
放學時,常常是華燈初上,她背著書包,拖著疲憊卻興奮的身體趕公交車回家。
但她從未抱怨,眼神里始終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王盛偶爾會路過排練廳,隔著窗戶看一會兒,見她認真刻苦的模樣,便會微微點頭,心下稍安。
……
與此同時,王盛自己的“充電”計劃也同步啟動。
老韓知道王盛明年要考北電的事情后,通過關系,從京城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請來了數位經驗豐富的退休特級教師,給王盛補課。
主攻文科。
補課地點就設在盛影傳媒調度中心隔壁的一間小會議室。
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是雷打不動的學習時間。
王盛把李曉冉也拽了過來。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
“我也要學?”
李曉冉瞪大了眼睛,一臉不可思議:“我都離開學校多少年了?書本上的知識早還給老師了!”
王盛眼皮都沒抬,一邊翻看著高中的數學課本,一邊淡淡地說:“明年,我考北電管理系。你也得考,表演系。”
李曉冉頓時慌了:“啊?我……我不行的!我哪考得上啊?”
王盛這才抬起頭,目光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壓力看著她,道:“考不上?考不上我就不要你了。”
李曉冉瞬間愣住,眼圈一下子就紅了,帶著哭腔:“王盛!你……你怎么能這樣!”
王盛合上課本,語氣放緩了些,但依舊堅定:“曉冉,這個世界變化很快。你以為現在拍個廣告,接個戲就叫進圈了?
真正的圈子,講究的是出身,是師承,是人脈。北電那塊牌子,就是最好的敲門磚。你看看現在圈里混得好的,有幾個是野路子?
你想一輩子當個花瓶,還是想真正的站穩腳跟,將來別人介紹你的時候,不只是‘那個拍廣告很漂亮的李曉冉’,而是‘北電表演系畢業的優秀演員李曉冉’?”
他頓了頓,又道:“我聽說,你以前在東方歌舞團的那個同事,叫陳昆,人家今年可是憑自己本事,今年硬生生考進北電表演系了。他都能考上,你條件比他差哪兒了?”
李大白這人完全沒啥事業心,只能拿鞭子猛抽。
抽一下,往前走一步。
“我……我學!”
李曉冉咬了咬嘴唇,像是下了極大的決心,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卻倔強地沒有掉下來:“但是……那些公式我真的看不懂……”
“看不懂就慢慢看、慢慢學,我們補的是文科,把你腦子拿出來,死記硬背。”
王盛語氣不容商量,“你每天下午過來,跟我一起上課。不許遲到,不許早退。”
“啊!蒼天啊!為什么我都二十一歲了還要上學啊!”
李曉冉欲哭無淚。
……
之后。
每天下午,盛影傳媒調度中心旁邊的小會議室里,就會出現一幅奇特的景象:年輕的公司老總王盛,和容貌靚麗的女演員李曉冉,并排坐在課桌前,對著高中課本和習題集苦思冥想。
補課老師則在一旁耐心講解。
王盛思維敏捷,學習進度很快,更多是在梳理知識體系和查漏補缺。
李曉冉則學得異常吃力,尤其是數學和英語,常常聽得云里霧里,急得抓耳撓腮。
王盛有時看她那副可憐又可愛的樣子,會忍不住想笑,但面上依舊嚴肅,偶爾在她實在搞不懂時,才會用更直白的方式點撥一兩句。
李曉冉雖然嘴上叫苦不迭,但內心深處那股被激發的好勝心,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或者說對失去王盛的恐懼,讓她堅持了下來。
她開始帶著筆記本,隨時隨地都在默默背誦文言文和英語單詞。
筋斗云有時會跳上桌子,好奇地用爪子扒拉她的筆,被她沒好氣地推開。
……
就在這種緊張而規律的學習氛圍中,王盛同時緊盯著《家和萬事興》的后期制作進度。
剪輯、配樂、混音……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過問,與副導演霍健起、剪輯師小馬師傅反復溝通,確保這部寄托了聯盟厚望的賀歲劇能達到最佳效果。
小馬現在已經是正兒八經的剪輯師了,每月靠著接盛影傳媒的后期制作私活,能干到月收入過萬,這已經非常非常了不得。
……
《家和萬事興》的樣片出來后,王盛找來韓三坪和發行委員會的其他幾位廠代表一起看。
趙苯山、郭大、宋玬玬等人接地氣又充滿戲劇張力的表演,引得會議室里笑聲不斷,大家都對這部劇的市場前景充滿了信心。
……
時間就在學習、監督《家和萬事興》后期制作,以及處理公司日常事務中,悄然流逝。
時間來到十月下旬。
一天下午。
王盛剛結束補課,正在辦公室翻閱當天的報紙。
《京城晚報》文化版的一則不大不小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標題是:《愛多VCD巧打“回歸牌”,價格直指1997元!》
報道稱,近期,VCD品牌“愛多”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大幅降價促銷,將其主流型號的VCD播放機價格定在了1997元這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數字上,明顯是借勢即將到來的香港回歸,進行事件營銷。
報道還提到,此舉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少關注,有人認為這是愛國營銷的巧妙運用,也有人質疑其炒作成分過大。
“VCD的時代要來了……”
王盛默默嘀咕了一句。
他之前看《乘風破浪》的時候,看到臥龍鳳雛囤BB機和錄像帶,便了解下中國內地音像載體的發展史。
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那是黑膠與薄膜唱片的時代。
第二階段是1980年代,那是卡式磁帶的黃金時代。
第三階段是1990年代,那是CD、VCD等光盤載體的崛起與影音結合的時代。
第四階段是2000年代初期,DVD與MP3的并存與過渡。
第五階段是2000年代末至王盛穿越的那年,那是流媒體時代,實體已經沒落。
眼下,正處在第三階段的前夜。
據王盛所知,VCD在內地的普及和火爆,就是從愛多VCD這次降價營銷拉開序幕的。
VCD在西方只是過渡產品,但在中國卻成為現象級霸主。
這和此時中國家庭電視普及率逐年攀高,但錄像機價格昂貴且磁帶成本高,有著直接關系。
等到12月份,愛多VCD的老總胡痣標會再次對產品進行降價。
而隨著VCD播放機的價格迅速下降,成本低廉的盜版碟片,完美契合了應用場景、市場需求。
要說這事和王盛有什么關系,那關系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