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
清晨,京城的天空灰蒙蒙的,干冷的北風卷著地上的殘雪,吹在臉上像小刀子似的。
然而,這股寒意卻絲毫未能冷卻北影廠及盛影傳媒內部涌動的熱流。
從上午八點開始,盛影傳媒設在北影廠主樓一層的財務室門口就排起了長隊。
長長的隊伍蜿蜒而出,在寒冷的空氣里呵出團團白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期盼和喜悅。
今天是發元旦紅包的日子。
王盛早在幾天前就拍了板。
照著上次國慶節發紅包的章程。
盛影傳媒旗下的所有員工,包括六百多名正式職工、北影廠+外廠兩千余名借調人員,人人有份,一律二百元。
不在京城的,通過郵局匯款或由其在京親屬代領。
這筆錢在1996年末。
相當于普通工人小半個月工資,絕不算小數目。
“姓名,部門。”財務經理陳玉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是碼放整齊的一沓沓嶄新的藍色百元大鈔,旁邊坐著會計和幾名協助核對的行政姑娘。
外面有持槍的保衛科職工維持秩序。
“侯佳,業務三部!”
“還有我爸媽的……”
目前,業務一部處理的是私人訂制業務,業務二部處理的是影像記憶業務,業務三部處理的是金禧典藏業務。
身為業務三部主管的猴子,也沒搞什么特殊,老老實實排隊。
陳玉熟練地翻找名單,核對無誤后,數出六張簇新的百元大鈔,又從一個箱子里拿出一個用紅紙包好的小方塊,一起遞過去:“六百塊紅包,外加一張‘百花皮鞋’代金券,王總給正式職工的額外福利,價值三十塊呢。簽個字。”
“謝謝陳經理!謝謝王總!”猴子接過錢和券,喜滋滋地在名單上摁了手印,小心地把錢揣進內兜,又把皮鞋券看了又看。
旁邊等著的人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隊伍前進的速度似乎都快了些。
類似的場景,在北影廠各車間、科室以及盛影傳媒各個辦公點同步上演。
上至韓三坪這樣的廠領導,下至剛進廠不久的學徒工、從各個電影廠來京支援“私人訂制”業務、此刻因天冷業務量銳減而暫時“趴窩”的技術工人,都領到了這份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紅包。
“盛影傳媒的王總仁義啊!”
一個來自峨影廠的老燈光師傅捏著厚厚的紅包,感慨地對同伴說:“這幾個月在京城,吃住不愁,活兒干得痛快,錢也沒少掙。臨過年了,還有這么大一紅包。我都想干脆留在北影廠算了。”
“誰說不是呢!”同伴附和道,“老家那邊廠子半年沒發全工資了。看看人家北影廠,再看看咱們……唉,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領到錢的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興奮地討論著。
有人盤算著給家里添置年貨,有人商量著要不要留在京城過年——反正回去也是冷清,不如在京城逛逛廟會,還能省下來回路費。
兜里揣著這幾個月掙的辛苦錢,外加這二百塊意外之喜,不少人心里都踏實了許多,對未來的迷茫也被沖淡了些。
這筆橫財,像一股暖流,驅散了歲末的嚴寒,也暫時熨帖了因業務淡季而產生的焦慮。
……
與廠區里的熱鬧相比,北影廠生活區的筒子樓,則彌漫著一種更為家常、卻也暗含期待的節日氛圍。
王盛家依然擠在那棟建于五六十年代的蘇式筒子樓里,樓道里堆放著各家各戶的雜物,墻壁因年久失修而顯得有些斑駁。
王盛不是沒能力給家里換套好房子,盛影傳媒的利潤足夠在京城買下不錯的商品房。
但王保國和張秀蘭老兩口不愿意搬,覺得這里鄰里熟絡,住著踏實。
更重要的是,王盛深知,在盛影傳媒與北影廠深度綁定、帶有濃厚集體企業色彩的當下,他這個“當家人”如果率先改善住房,搬離這片象征著與職工同甘共苦的生活區,難免會落下話柄,寒了人心。
既然父母樂意,那便繼續住著,也是一種姿態。
下午四點多,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公共水房里,洗菜聲、切肉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此起彼伏,混合著炒菜的香氣,構成了筒子樓特有的年節交響曲。
張秀蘭系著圍裙,正在灶臺前忙碌著。
李曉冉挽著袖子,在一旁認真地打著下手,剝蒜、洗菜、遞調料,動作雖不算十分嫻熟,但態度極其認真。
經過兩個多月的“強制補習”,以及頻繁來王家蹭飯,美其名曰“交流學習成果”,她和張秀蘭已經混得很熟了,甚至跟著學了幾手家常菜。
“曉冉,把那棵白菜幫我掰一下。”張秀蘭頭也不回地吩咐。
“哎,好嘞,阿姨。”李曉冉連忙應聲,拿起案板上的白菜,小心地一片片掰開。
她今天穿了件紅色的毛衣,襯得皮膚愈發白皙。
在昏暗的燈光下,眉眼間竟真有了幾分居家過日子的溫婉。
對門鄰居趙嬸端著個空盆過來接水,看到這情景,笑著打趣:“秀蘭,你這未來兒媳婦可真賢惠,瞧這手腳麻利的!什么時候喝喜酒啊?”
李曉冉一聽,臉騰地就紅了,下意識地瞟了一眼王家緊閉的房門,心里甜絲絲的,嘴上卻嗔道:“趙嬸,您又拿我開玩笑!”
張秀蘭翻炒著鍋里的肉片,笑了笑,沒接話茬。
她是個明白人,能感覺到兒子和李曉冉之間,與其說是濃情蜜意,不如說是一種基于現實考量的“伙伴”關系。
兒子事業心重,這姑娘模樣好,性子也算直率,但兩人能走多遠,她心里沒底。
罷了,年輕人的事隨他們去吧,只要兒子高興就好。
李曉冉見張秀蘭沒表態,心里微微有些失落,但很快又被即將到來的跨年夜和《家和萬事興》播出的期待所取代。
她繼續幫著張秀蘭準備年夜飯,聽著樓道里各家各戶的喧鬧,聞著空氣中越來越濃的食物香氣,一種平凡的、溫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這種煙火氣,比她之前追求的浮華喧囂,似乎更讓人安心。
……
晚上七點過后,北影廠生活區家家戶戶都亮起了燈。
得益于今年廠里效益好轉,特別是盛影傳媒業務帶來的額外收入,許多家庭都置辦了跨年飯。
雞鴨魚肉擺滿了小桌,大人們喝著酒,聊著天,孩子們穿著新衣,在狹小的空間里追逐打鬧,等著看電視臺的跨年節目。
王盛家也不例外。
小小的房間里,餐桌被挪到了中央,上面擺滿了張秀蘭和李曉冉忙活一下午的成果:紅燒肉、清蒸魚、油燜大蝦、白菜粉條燉豆腐……
還有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
王保國開了瓶二鍋頭,給帶著韓佳女過來蹭飯的韓三坪倒了一杯,然后自己美滋滋地呷了一口。
韓三坪也不矯情,端起杯子,也呷了一口,舒坦。
電視里正在播放新聞聯播,但所有人的心思,都早已飛到了九點四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