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二月末,京城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北影廠內卻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隨著兩千多名技術工人陸續結束崗前培訓,王盛與韓三坪精心布局的“電視電影工業化流水線”正式轟然啟動。
第一批確定的八部電視電影項目迅速進入實質籌備階段。
霍健起帶著《上車,走吧!》劇組率先進駐京郊某老舊小區實地勘景,燈光、攝影組老師傅們熟練地架設器材,調試設備,那股專業利落的勁兒,引得小區居民紛紛圍觀,嘖嘖稱奇。
霍樁執導的《婚紗》則在北影廠最大的攝影棚內搭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內景。
張揚的《京城夜未眠》團隊穿梭于夜色中的京城,試圖捕捉九十年代末京城的都市脈搏。
吳一一負責的《瘋狂的彩票》更是直接將拍攝現場搬到了熱鬧的胡同里,夸張的喜劇表演引得路人哄笑不斷,儼然成了免費的群眾演員。
四個攝制組如同四支利劍,同時出鞘,打破了北影廠以往一部戲磨半年的緩慢節奏。
調度中心內,電話鈴聲、對講機的呼叫聲、各部門協調的討論聲此起彼伏,墻上巨大的進度表密密麻麻地標記著各組的拍攝日程和設備調配情況。
一種久違的、屬于大工業生產的緊張與活力,充盈著這座老牌電影制片廠的每一個角落。
與此同時,向外開拓的兩路兵馬也整裝待發。
大劉率領的津城分隊,得到了津城電影制片廠的鼎力支持。
津影廠不僅提供了臨時的辦公場地和設備倉庫,更派出了熟悉當地婚慶市場和人際關系的老師傅充當顧問。
當然,這些支持是拿分成換的。
短短一周內,首批二十人的先遣隊就在津城幾個主要的婚慶公司聚集區設立了咨詢點,“盛影傳媒·影像記憶”的招牌迅速引起了當地市民的好奇。
津城人愛面子、講排場的風氣,與婚慶錄像服務的定位不謀而合,咨詢電話很快響個不停。
陳猛帶領的國際莊分隊則顯得更為“生猛”。
冀省電影制片廠雖然規模不及北影、津影,但在本地擁有深厚的人脈。
陳猛憑借其退伍軍人的戰友關系網,迅速與當地廣電系統、婚慶協會搭上了線。
他們采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不僅在莊里設點,還派出了數個流動小組,深入周邊縣市進行宣傳。
VHS攝像機的輕便性和電影級的構圖技巧,讓他們拍攝的樣片極具吸引力,許多鄉鎮的富裕家庭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給娃結婚錄個像,弄得跟電影似的”,成了當地的新風尚。
北影廠這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人員調動和業務擴張,自然無法逃過媒體的眼睛。
二月底,《京城晚報》率先以《六千職工匯聚北太平莊,北影廠打響影視生產“新戰役”》為題,詳細報道了北影廠通過聯盟模式吸納全國人才、批量生產電視電影、拓展婚慶錄像市場的盛況。
文章盛贊這是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盤活國有文化資產、解決就業難題的創新探索”,并特別提到了王盛作為青年企業家,“不僅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更展現出難能可貴的社會擔當”。
緊接著,《中國青年報》在科教文衛版刊發深度報道《“影都”復蘇:北影廠的春天與王盛的工業化試驗》。
文章回顧了北影廠輝煌的歷史,重點描述了當前如火如荼的生產場景,引用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豪言,將其解讀為北影廠乃至中國電影工業力圖復興的宣言。
文章寫道:“在北太平莊這片曾經的中國電影心臟地帶,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發生。它不是顛覆,而是激活……王盛和他的團隊,正試圖用市場的力量、工業化的流程,為中國電影蹚出一條可持續的生路?!袊岸肌膲粝耄坪醪辉龠b遠。”
“中國影都”這個概念,隨著多家重量級媒體的跟進報道,迅速成為京城文化圈乃至全國影視行業的熱門話題。
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北影廠這個老牌基地,以及它背后那個年輕的掌舵人——王盛。
國家青年科技創業獎的光環,加上解決六千人就業的社會效益,讓王盛的形象愈發高大正面,“時代弄潮兒”的傳奇色彩愈加濃厚。
然而,在這片喧囂與贊譽之下,遠在千里之外的魔都,浦江之濱的上影廠辦公大樓內,氣氛卻有些微妙。
小會議室里煙霧繚繞,幾位廠領導傳閱著秘書整理好的剪報,上面赫然是關于北影廠“六千職工”和“中國影都”的各類報道。
“韓三坪這次動靜搞得可真不小。”一位副廠長吐著煙圈,語氣復雜:“六千多人啊……他北影廠什么時候有這么大胃口了?”
“還不是那個叫王盛的小子搞出來的名堂?!绷硪晃回撠熒a的領導接口道:“婚慶錄像、電視電影、VCD發行……花樣是真多。聽說利潤驚人,不然也養不起這么多人?!?
“哼,‘三千越甲可吞吳’?”一位資歷頗老、曾與北影廠在經典影片拍攝上有過合作的導演冷哼一聲,用手指點了點報紙上的這句詩:“這‘吳’指的是誰?口氣不小嘛!”
會議室里安靜了片刻。
上影與北影,作為中國電影史上并立的兩座高峰,既有合作,也暗含競爭。
計劃經濟時代,南北雙雄在題材、風格、人才上各擅勝場。
但隨著市場經濟浪潮襲來,兩家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卻也因地域文化和行事風格的差異,在改革路徑上漸行漸遠。
“老韓搞那個電視劇發行聯盟,當初可是繞開了我們?!庇腥颂崞鹆伺f事:“三十多家電影廠,偏偏沒有我們上影,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這個‘聯盟’,從一開始就沒想把我們算進去?!?
“京圈嘛,向來如此。”有人帶著幾分地域性的不滿說道:“總覺得自家是正統,喜歡關起門來搞事情。你看他們推的那個王盛,搞的都是北方的題材,趙本山、郭達……那股子北方喜劇的勁兒,在南方市場未必吃得開?!?
“未必!”先前那位老導演搖搖頭,目光銳利:“別忘了,他們現在搞的是電視電影,是要通過電視臺播出的。覆蓋全國的網絡一旦建成,內容上的地域壁壘會被大大削弱。如果他們真能持續產出高質量、類型化的內容,憑借數量優勢,足以沖擊全國市場。到那時,‘吞吳’恐怕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王盛此人,不可小覷?!?
一直沉默的廠長終于開口,他扶了扶眼鏡:“年紀輕輕,能攪動如此風云,背后必有高人,或者……真有非凡之能。他搞的這套,看似雜亂,實則環環相扣:用婚慶錄像等高利潤業務積累資本和口碑,用電視電影規?;a鍛煉隊伍、占領播出平臺,再用VCD發行開辟第二戰場。這是在構建一個閉環生態啊?!?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我們上影廠,不能坐視不理。北方有北影廠的聯盟,我們南方,尤其是長三角,難道就不能聯合起來?
我們在人才、技術、國際化視野上,未必輸于他們。關鍵是,要找到我們自己的突破口,不能總跟著別人的節奏走。”
會議室的空氣變得凝重起來。
北影廠的強勢復蘇和“中國影都”的呼聲,無疑給驕傲的上影人敲響了一記警鐘。
一場跨越長江的、關于中國電影未來格局的暗戰,似乎已悄然拉開了序幕。
而王盛那句“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豪言,在黃浦江畔聽來,格外地刺耳,也格外地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