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
一股源自民間、始料未及的熱潮,通過信件、電話和實在的錦旗,從全國各地的基層電視臺,洶涌地反饋到了各地方廣電口、文化口、宣傳口。
起初,這些單位的辦事人員接到電話或收到信件時,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電話那頭,往往是情緒激動、口音各異的普通觀眾:
“喂!是廣電局不?俺要表揚你們!你們搞的那個‘周末影院’放的新電影,太好看了!比那些又臭又長的電視劇強多了!”
“同志你好,我代表我們街道老年活動中心,感謝電視臺引進了《婚紗》這樣的好片子!看得我們老哥幾個老姐幾個眼淚汪汪的,想起了年輕時候的事兒,教育意義深刻啊!”
“你們搞的這個‘電視電影’欄目,辦得相當相當好!是真正為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辦實事!希望一直辦下去,多放點這樣的好片子!”
更有甚者。
一些行動力強的群眾,直接敲鑼打鼓地把錦旗送到了當地電視臺或者宣傳部門的大門口。
紅彤彤的絨面上,寫著“文藝清流百姓心聲”、“豐富精神生活傳播時代強音”、“電視電影照亮萬家”等金光閃閃的大字。
這陣仗,把接待人員都給整不會了——上級沒布置這任務啊?
這榮譽來得有點突然!
基層單位不敢怠慢,一邊熱情接待,錦旗總得收下,一邊趕緊內部排查:這“電視電影”到底是哪個部門牽頭搞的“民心工程”?
查來查去,線索指向了本省電影制片廠。
可再一問,電影廠的人也一頭霧水:“我們?我們是參與了聯盟,但片子是北影廠那邊牽頭制作的,播出是電視臺的事,我們只是發行……”
層層上報,情況匯總到省一級廣電、文化主管部門。
領導們拿著報告,面面相覷。
原來是北影廠韓三坪搞的那個“電影廠聯盟”弄出來的動靜?
不是地方自發的文化創新項目?
但這群眾反響是實打實的熱烈、正面!
這年頭,能同時獲得普通百姓和部分文藝評論者交口稱贊的文化產品可不多見。
尤其是那種“將人民群眾從粗制濫造的電視劇中解救出來”的評價,雖然直白,卻戳中了不少管理者和有識之士的內心。
這已不是簡單的收視率問題,而是上升到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健康文藝風尚”的高度。
于是,一份份帶著積極評價和情況說明的報告,又被報送至了廣播電影電視部相關司局,等其他幾個部委。
……
不出意料的,韓三坪再次被請到了部里開會。
與上次會議室里彌漫的質疑、審視氣氛截然不同,這次與會領導們的臉上都帶著和煦的笑容。
出席會議的陣容也顯示了上面對此事的重視程度:除了主管電影、電視劇生產的副部長,還有主管宣傳導向、群眾文化的副部長,辦公廳主任,以及電影局、電視劇司、宣傳司的主要負責同志,以及文化部、宣傳部代表。
稱得上是‘三部委會審’。
會議由那位主管宣傳導向的副部長主持。
他首先肯定了電影廠聯盟近期在電視電影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良好的社會反響”。
“三坪同志啊,”副部長笑容可掬:“沒想到你們這個聯盟,不聲不響地,給全國觀眾送來了一份‘文化大餐’嘛!
各地反饋回來的情況很好,群眾是真喜歡,評價很高!說你們是‘文藝清流’,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這是很高的榮譽啊!”
另一位副部長接過話頭:“尤其是《婚紗》這樣的片子,情感真摯,導向健康,既有藝術性,又接地氣,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這說明,我們國有電影廠的力量是強大的,關鍵在于怎么引導,怎么激發活力。你們這條路子,看來是走對了!”
電影局局長也點頭附和:“兩部片子,風格迥異,但都抓住了時代脈搏和群眾心理。
這種小投入、快節奏、高質量、貼近生活的制作模式,對于豐富電視屏幕、培養觀眾審美、鍛煉創作隊伍,都有積極意義。韓廠長,你們功不可沒!”
韓三坪心中一塊石頭落地,但面上依舊保持謙遜,連忙表態:“各位領導過獎了!這都是部里領導有方,給了我們探索的空間。
也是聯盟三十多家電影廠同心協力的結果。
我們不過是做了點嘗試,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是最大的鼓勵。”
“嗯。”主持會議的副部長滿意地點點頭,話鋒一轉:“成績要肯定,但擔子也要加一加。三坪同志,群眾的口碑是壓力,也是動力。
部里的意思是,希望你們戒驕戒躁,不能曇花一現,要持續推出精品力作。不僅要拍好這一兩個小時左右的電視電影,后續也要有計劃地向更長的篇幅、更大的題材挑戰,拍攝一些反映時代風貌的精品長劇。
要把握好導向,堅持‘二為’方向,不能光盯著經濟效益,成了另一個只顧賺錢的‘守財奴’啊!”
這既是鼓勵,也是提醒和期望。
韓三坪立刻挺直腰板,聲音洪亮地回答:“請部領導放心!我們北影廠和電影廠聯盟,始終牢記國有文化企業的責任和使命!
探索市場化路徑,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出精品、出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我們一定堅持社會效益為首,兩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絕不會辜負領導的信任和群眾的期望!”
他頓了頓,覺得時機成熟,自然而然地補充道:“其實,這次電視電影能取得一點成績,跟我們廠里一位年輕同志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就是盛影傳媒的王盛,從項目策劃、劇本把控,到制作流程優化、市場開拓,他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年輕人有沖勁、有想法,也愿意沉下心來研究觀眾、研究市場。”
在座的領導們都是人精,聽到“王盛”這個名字,眼神都微微一動,但面上都不動聲色,只是含笑聽著,沒有人立刻接話或追問。
韓三坪這番“表功”,他們聽在耳里,記在心里。
王盛這個名字,連同他創造的種種“奇跡”,早已進入高層的視野。
只是在這個場合,過多的表態反而不妥。
肯定聯盟和北影廠的成績,就是間接肯定了王盛的作用。
有些事,心照不宣即可。
會議在友好、鼓勵的氣氛中結束。
韓三坪走出部委大樓,春風吹在臉上,感覺格外舒暢。
這次被“請”來,與上次的“壓力”截然不同,可謂揚眉吐氣。
他知道,聯盟和王盛,又闖過了一關,并且贏得了更為寬松和有利的發展環境。
……
與韓三坪的風光接受表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仍在北太平莊苦苦掙扎的范小胖。
五天過去了。
范小胖像一尊望夫石,每天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北影廠門口那片“蹲活兒”的空地上。
凌晨的星光見過她,正午的烈日曬過她,傍晚的余暉拉長過她孤單的身影。
她依舊舉著那個寫著“演員:范小胖。出演作品:《女強人》(劉雪樺老師介紹)”的硬紙牌。
只是,牌子邊緣已經有些卷曲,字跡在風吹日曬下也略顯模糊。
她臉上的倔強依舊,但原本亮晶晶的眼睛里,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層疲憊和焦慮的陰影。
這五天里,她目睹了無數次人群的騷動、爭先恐后的自薦、以及少數幸運兒被挑走的場景。
她也曾鼓起勇氣,一次次擠上前,大聲推銷自己,甚至不惜搬出“劉雪樺老師”的名字。
但回應她的,大多是副導演或場務不耐煩的揮手、審視后搖頭的否定,或是同行們見怪不怪的漠然乃至隱隱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