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時分。
京城展覽館劇場門前廣場,已是人頭攢動。
這座建于五十年代、帶有濃郁蘇式建筑風格的劇場,在京城文化地圖上地位獨特,既能承載高規格的會議演出,也因其近兩千人的容量和莊重氣派,成為大型活動的首選之地。
今日,這里被《30天》全國巡演的收官之戰——全國總首映禮選為主場。
凜冽的寒風并未驅散人們的熱情。
巨大的充氣拱門橫跨入口,上面懸掛著“《30天》全國首映禮·京城站暨總首映盛典”的醒目橫幅。
紅毯從馬路牙子一直鋪進展廳內部,兩側擠滿了聞訊而來的影迷、舉著相機的記者以及維持秩序的安保人員——其中不少是北影廠保衛科的精干力量,他們身著統一大衣,眼神警惕,確保著現場秩序。
巨大的電影海報立在劇場最顯眼的位置,周星星和李曉冉飾演的“陳實”與“林薇薇”相視而笑,背景是京城的胡同與高樓,凸顯著影片“京港融合、溫情喜劇”的定位。
海報旁立著一塊簽名板,已有不少先到的嘉賓留下了名字。
不到六點,嘉賓開始陸續入場。
率先走上紅毯的是北影廠聯盟的核心成員,韓三坪一身深色中山裝,精神矍鑠,與紫禁城影業的張和平、王珠、陸遙等人談笑風生,他們的出現引發了第一波媒體閃光燈的熱潮。
隨后是京城文化界、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幾位在北影廠聯盟電視電影項目中嶄露頭角的年輕導演如張揚、霍健起、吳一一等也低調現身。
今日的星光,遠不止于此。
當劉德樺穿著一身剪裁得體的黑色西裝,微笑著走上紅毯時,現場的氣氛瞬間被點燃。
他作為親近內地、形象健康的港星代表,受邀出席意義非凡。
與他同來的,還有同樣在兩岸三地享有盛譽的張國嶸,他儒雅的氣質引得粉絲尖叫連連。
張國嶸和梅亭主演的《紅色戀人》,在今年7月22日上映,主要上映地就是在京城,票房還不錯,積累了不少觀眾緣。
王盛通過內地文化單位在港島的派出機構,向一眾港星發出參加全國總首映禮邀請的時候,劉德樺和張國嶸都是響應很積極的那一批港星。
這幾位港星的捧場,不僅體現了王盛和北影廠聯盟如今在圈內的影響力,也象征著兩地電影人合作的日益緊密。
內地方面,因《家和萬事興》而人氣飆升的趙苯山、宋玬玬,以及郭大、范煒等喜劇明星的登場,帶來了十足的“接地氣”的歡樂。
《家和萬事興》在部分地區的重播率很高,鞏固了“于奶奶”這個熒幕形象。
李曉冉作為女主角,身著一襲優雅的白色長裙,挽著王盛的手臂,從容應對著媒體的鏡頭,氣質卓然。
王盛依舊是簡單的休閑西裝,但眉宇間的沉穩與自信,比任何華服都更引人注目。
他不斷與相熟的嘉賓點頭致意,偶爾停下腳步接受主流媒體如《人民×報》、《中國青年報》以及京城電視臺的簡短采訪,言談舉止間,既有對前輩的尊重,也有對市場把握的篤定。
除了受邀的嘉賓,現場還有數百名通過《京城晚報》、《青年報》以及合作電臺“海選”出來的普通觀眾。
他們手持特制的入場券,臉上洋溢著興奮與期待。
能在首映禮上第一時間看到周星星的新作,并與這么多明星近距離接觸,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難得的體驗。
當然,場內也少不了通過各種關系拿到門票的“內部人士”,他們交織成一個復雜而微妙的京城社交圈縮影。
晚上七點整,能容納近兩千人的北展劇場座無虛席。
舞臺經過精心布置,巨大的銀幕尚未亮起,舞臺前方則設置成了臨時的訪談區。
燈光漸暗,一束追光燈打在舞臺中央。
擔任司儀的是京城電視臺的知名主持人,他以熱情洋溢的開場白拉開了首映禮的序幕。
首先邀請上臺的是導演王盛、主演周星星和李曉冉。
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周星星顯得有些靦腆,用他那標志性的、略帶口音的普通話向大家問好,引發了善意的笑聲。
他一向主打社恐,至于是不是真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李曉冉落落大方,感謝了劇組和觀眾。
王盛的發言則言簡意賅,感謝了所有主創、合作單位以及到場的嘉賓觀眾,并強調《30天》是一次關于愛情、婚姻和記憶的溫馨嘗試,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歡笑與思考。
1996年在星城召開的全國電影工作會議提出了中國電影創作的三個核心標準,即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原則。
觀賞性排在最后。
訪談環節過后,主持人忽然宣布:“接下來,有一個特別的環節。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王盛導演、周星星先生,以及李曉冉小姐,為我們帶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中國人》!”
這是上面派下來的任務。
這個安排出乎所有人意料,現場先是一靜,隨即爆發出更響亮的掌聲和歡呼聲。
音樂聲響起,是經過重新編配、更為激昂大氣的伴奏。
王盛率先拿起話筒,他的聲音沉穩有力:“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
緊接著,出乎所有人意料,周星星也努力跟上節奏,雖然發音不算標準,但唱得異常認真:“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
李曉冉的女聲清亮而富有情感,加入合唱:“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
很努力在找調了,但一般。
三人的合唱,或許在純音樂性上并非完美,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卻瞬間擊中了現場觀眾。
王盛的從容、周星星的努力、李曉冉的深情,恰似影片試圖傳達的某種融合與共鳴。
尤其是周星星,這位以喜劇形象深入人心的“星爺”,如此認真地演唱一首主旋律愛國歌曲,其帶來的反差感和真誠態度,贏得了滿堂彩。
歌曲后半段,臺下的劉德樺、張國嶸等人也都自發地跟著哼唱起來,全場氣氛達到了一個感人又熱血的高潮。
一曲終了,掌聲雷動,久久不息。
主持人激動地總結道:“一首《中國人》,唱出了我們的血脈相連,也預示著華語電影人更緊密的合作與更輝煌的未來!感謝三位的精彩演唱!”
……
隨后,重頭戲來臨。
舞臺燈光徹底暗下,銀幕緩緩亮起。
先是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的審查通過令。
接著,紫禁城影業、北影廠、盛影傳媒的廠標依次閃過。
電影《30天》正式開始了它的京城首映。
劇場內安靜下來,只有影片的聲音在回蕩。
觀眾們很快被帶入到陳實和林薇薇的故事中。
周星星收斂了極致夸張的表演,更多依靠表情和細節塑造人物,這種“接地氣”的嘗試讓熟悉他的觀眾感到新鮮。
李曉冉的表演自然流暢,與周星星的化學反應出乎意料地和諧。
劇情中關于婚姻瑣事的摩擦、失憶后的錯位尷尬、以及逐漸復蘇的情感,笑點設置巧妙,往往源于生活細節,而非硬撓癢癢式的咯吱人,引得場內不時爆發出會心的笑聲。
而到后半段,當兩人在熟悉的街口找回記憶,相視一笑時,又能聽到輕微的抽泣聲。
對于經歷過八十年代國產片輝煌期,也見識過近年來通過各種渠道流入的港片、西片洗禮的京城觀眾,尤其是在場的文藝界人士而言,《30天》或許在深度和藝術探索上不算極致,但它展現出的制作水準、成熟的類型片敘事、以及對當下都市人情感狀態的敏銳捕捉,都讓人眼前一亮。
它成功地平衡了商業娛樂性與情感共鳴,在97年末的內地電影環境下,能做到這個程度,已屬相當不易。
不少圈內人邊看邊暗自點頭,對王盛駕馭商業類型片的能力,以及推動這種“京港合作、貼近市場”模式的決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影片在溫馨團圓的氛圍中結束,字幕升起,燈光亮起。
掌聲再次響起,這次是送給電影本身,持久而真誠。
主創人員重新登臺,接受觀眾的致意。
互動環節,觀眾提問踴躍。
有觀眾問周星星這次表演與以往的不同,他誠懇地表示希望嘗試更多樣的角色,感謝王盛導演給了他這個機會。
有記者問李曉冉與“星爺”合作的感受,她巧妙地回答從前輩身上學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共同完成了一個好故事。
最后,話筒遞到了王盛手中。
他站在舞臺中央,目光掃過全場,從嘉賓席到普通觀眾區。
“感謝各位今天的到來。”
他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清晰地傳遍劇場的每個角落:“《30天》從創意到完成,再到這大半個月的全國巡演,最終回到京城,站在這里,我心中感慨良多。”
他略微停頓,繼續說道:“有人說,電影是夢。但我們更相信,電影是鏡子里的人生,是生活中的歡笑與淚水。
《30天》想做的,就是一面能讓大家看到自己、也看到身邊人的鏡子。它可能不夠完美,但它真誠。”
“我們走過很多城市,見到很多觀眾。我聽到最多的反饋是‘好看’、‘好笑’、‘感動’。這很簡單,也很重要。
電影,首先得讓人愿意看,看得進去,能產生共鳴。
這是我們北影廠聯盟,是盛影傳媒,也是我個人一直努力的方向——做出讓中國觀眾喜歡看的電影。”
“這條路很長,也很難。但我們有最好的觀眾,有愿意一起探索的同行,有不斷變化和成長的市場。
今日的璀璨,不屬于某一個人,它屬于所有為中國電影努力的人,屬于在座的每一位,屬于每一個還愿意走進電影院,相信光影力量的普通人。”
“《30天》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會繼續走下去,用更好的作品,回報大家的信任與支持。謝謝大家!”
王盛的發言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但沉穩有力,充滿了對產業的思考和對未來的信心。
他再次鞠躬致意,臺下掌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