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展覽館劇場內的熱烈掌聲與璀璨星光漸漸散去。
隨著主演和嘉賓們在安保人員的護衛下從特殊通道離開,意猶未盡的普通觀眾們也在一一填寫了工作人員發放的《觀眾意見調查表》后,懷著興奮的心情,議論紛紛地步入寒冷的夜色中。
調查表上,“非常滿意”、“好笑又感動”、“希望盡快全國上映”等評價占據了絕大多數。
劇場后臺,王盛、韓三坪與紫禁城影業的張和平等人簡短交流后,便邀請劉德樺、張國嶸、周星星、趙苯山等一眾重量級嘉賓,連同北影廠聯盟的核心成員,分乘數輛安排好的車輛,前往昆侖飯店參加慶功午宴。
這場午宴,既是酬謝各方嘉賓的鼎力支持,也是慶祝《30天》全國巡演圓滿收官。
觥籌交錯間,賓主盡歡,眾人對影片的市場前景一致看好,言語間充滿了對北影廠聯盟和王盛個人的贊譽。
王盛從容應對,與各位嘉賓、同行交流,進一步鞏固著這張日益擴大的關系網。
……
次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一場由《30天》巡演引發的輿論風暴,在除京城、津城、港島之外的數個巡演城市,以及眾多加入北影廠聯盟的電影廠所在屬地的都市報上,驟然掀起。
《羊城晚報》娛樂版頭條:“《30天》巡演羊城獲盛贊,觀眾追問:為何好片難入粵?”
《錢江晚報》顯著位置刊文:“杭城觀眾為《30天》叫好,遺憾只能‘首映’無緣‘公映’?”
《揚子晚報》評論版:“從《30天》看電影發行壁壘:觀眾想看,影院難排,誰之過?”
《新民晚報》則以更犀利的標題發問:“《30天》滬上口碑爆棚,12月5日全國公映卻僅限京城?區域壁壘何時破冰!”
這些報道口徑驚人地一致,均詳細描述了《30天》在當地首映禮的火爆場面和觀眾如潮好評,緊接著筆鋒一轉,點出影片將于12月5日僅在京城地區正式上映的“殘酷現實”。
文章引述現場觀眾和部分“業內人士”的話,質疑現行電影發行體制的僵化,將矛頭直指掌握著影片在本省(市)發行權的各級省級電影公司,認為正是它們的保守與壁壘,導致了“觀眾想看看不到,好片難以流通”的怪象。
這股輿論風潮并非空穴來風,背后顯然有著北影廠聯盟精準的輿論引導。
那些在巡演中收集的“觀眾真實評價”和精心剪輯的采訪畫面,此刻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
就在輿論發酵的同一天下午。
北影廠會議室。
一場看似低調,卻可能影響電影發行格局的會議正在這里舉行。
與會者除了北影廠廠長韓三坪、盛影傳媒總經理王盛、紫禁城影業代表張和平等人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來自蘇省的數位“不速之客”——姑蘇市電影公司總經理、金陵市電影公司總經理、梁溪市電影公司總經理、彭城市電影公司總經理,以及龍城、靜海、廣陵三地的電影公司老總。
這“七路反王”齊聚京城,目的只有一個。
繞過蘇省電影公司,直接從北影廠和紫禁城影業拿到《30天》的拷貝,在他們的城市與京城同步上映!
這在此時看來,無疑是極其大膽的舉動。
不過也并非沒有條件。
1993年,廣播電影電視部頒布《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93)3號文件。
打破了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各制片廠可直接向省級電影公司發行影片。
但省級公司依然對本省發行網絡擁有強大的控制力。
然而,政策也留下了一些模糊空間,例如并未完全禁止制片廠與市級公司的直接接觸,尤其是在省級公司不作為或無法達成協議時,有時可靈活處理。
這為市級公司的“越級”行為提供了一絲理論上的可能。
此外,經濟基礎,也是這些反王敢上京共商大業的基礎。
蘇南地區經濟發達,影院設施較好,觀眾消費能力強,且深受滬上、港臺文化影響,對《30天》這類影片需求旺盛。
看到巡演造成的巨大聲量和潛在票房,這些市級公司不愿坐視利益流失,更不甘心受制于可能反應遲緩或利益分配談不攏的省級公司。
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他們鋌而走險。
此外,北影廠聯盟的成立和電視電影業務的成功,展現了一種繞過傳統渠道的可能,以及未來不缺片源的可能,種種原因,給了這些市級公司信心和榜樣。
王盛和韓三坪展現出的能量和魄力,讓他們覺得值得一搏。
會議由韓三坪主導。
他面色嚴肅,目光掃過在座的七位市級公司老總,沉聲道:“各位領導,遠道而來,心意我們明白了。
《30天》這部片子,觀眾反響如何,各位親眼所見,媒體也已報道了。你們想同步上映,支持改革,繁榮市場,這份心是好的。”
他話鋒一轉,提出了北影廠和紫禁城影業的三個條件:
“第一,拷貝可以給你們,但至少在上映首月,也就是票房最關鍵的一個月,絕不能有盜版拷貝從你們的影院流出!這是你們對抗省級電影公司的基礎,望各位領導好好考慮。”
“第二,施行分賬制度,不是傳統的買斷。我們制片方要拿票房的百分之四十!”
1995年《紅番區》等進口片引入分賬制后,此模式逐漸被接受,但比例常是博弈焦點。
此時,國產片制片方分賬比例通常在30%-38%之間浮動。
韓三坪開口要40%,屬于偏高的要價,意在試探對方誠意,也為后續談判留空間。
考慮到《30天》的預期熱度和市級公司“繞路”的迫切性,此要價雖高,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第三,回款要及時!上映一個月后開始結算,一個月內結清。絕不能拖延。”
韓三坪說完,會議室一片寂靜。
這三點,刀刀見血,尤其是高比例分賬和嚴苛的回款要求。
姑蘇市電影公司的老總率先打破沉默,他笑了笑,語氣卻帶著決心:“韓廠長,張董,王總。我們既然來了,就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
防盜版,我們回去就立軍令狀,哪個影院出問題,經理直接撤職!
分賬四六開……雖然壓力大,但片子好,我們認了!回款問題,我們七家可以互相擔保,確保準時!”
其他幾位老總也紛紛表態,基本接受了這三個“城下之盟”。
他們心里清楚,只要能拿到《30天》的拷貝,憑借影片目前的熱度和質量,即使讓出更多利潤,也能賺得盆滿缽滿,更重要的是,這是打破省級公司壟斷的第一步,意義深遠。
然而,他們此舉,必然招致蘇省電影公司的強力干預。
在現行“統購統銷”改革后的體制下,省級電影公司依然對省內市級公司有較強的業務指導關系,甚至部分人事、管理權仍有影響力。
他們可以向上申請,動用行政命令要求市級公司不得擅自接片。
此外,省級公司掌握著大部分影片的省內總發行權。
如果得罪了省公司,未來其他影片的供應可能被卡脖子。
還有,省級公司往往與市級公司在很多項目上有利益分成。
比如目前的蘇省電影公司,各路反王均有入股,但就是不爽上面還有這個“爹”。
不過,既然選擇了“造反”,這些市級公司也必然有所準備。
七家聯合,能形成一定的談判籌碼和抗壓能力。
目前來看,大義也站住了,利用已經掀起的輿論壓力,將自身行為塑造成“順應民意”、“打破壟斷”的正義之舉。
上層的壓力,北影廠聯盟會抗。
至于未來的片源,有的是法子。
會議仍在繼續,有談論了一些其他細節。
比如,每天都要統計各地的票房,加起來登報宣傳,證明國產電影走分賬制的市場化道路,大有可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