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的傍晚,京城籠罩在冬日的暮色與華燈初上的光暈之中。
王盛走出北影廠主樓,一股凜冽卻清新的寒氣撲面而來,讓他因為處理工作而感到疲憊的神經,精神了不少。
廠區門口,停著一輛嶄新的黑色奧迪轎車,在路燈下泛著沉穩厚重的光澤。
這是幾個月前,盛影傳媒業務擴張后,為了商務接待和核心高管出行剛剛添置的座駕之一。
車型是奧迪C4平臺的奧迪100/200系列,在九十年代末的京城,這流線型方正大氣的德系轎車,是身份與實力的顯著象征,比常見的桑塔納、夏利乃至一些日系車更顯檔次,符合王盛如今在圈內的地位,又不至于像虎頭奔那般過于扎眼。
司機大軍早已恭敬地站在車旁,見到王盛出來,立刻拉開后座車門。
大軍原是廠保衛科的職工,上次隨王盛和李曉冉到港島游玩,擔任保鏢,處理張伯芝事宜時,表現沉穩機警,身手不錯,話也不多,給王盛留下了不錯印象,便被調來擔任專職司機兼隨身保鏢。
……
大軍發動車子,平穩地駛出廠區,低聲詢問。
車子抵達一街之隔的京城電影學院時,校門口正是人流高峰期。
穿著各色冬裝的學生們涌出校門,青春的氣息驅散了冬夜的寒冷。
王盛沒有下車,只是搖下了些許車窗,目光在人群中搜尋。
很快,他看到了李曉冉的身影。
她穿著一件白色的長款羽絨服,圍著紅色的圍巾,臉蛋凍得微紅,正和幾個同學說笑著走出來。
看到那輛顯眼的黑色奧迪,以及車里王盛隱約的輪廓,她眼睛一亮,和同學快速道別,小跑了過來。
“等很久啦?”李曉冉拉開車門鉆進來,帶進一股冷氣,臉上洋溢著見到戀人的喜悅。
“剛到。”王盛笑了笑,示意大軍開車:“走吧,去昆侖飯店。”
今晚,《30天》票房突破五千萬的慶功宴,就在昆侖飯店的宴會廳舉行。
選擇這里,一是檔次足夠,匹配這部創造歷史的電影;二是地點相對核心,方便各方賓客;三是昆侖飯店在九十年代是京城高端商務宴請的重要場所之一,自帶一種成功的象征意義。
車內暖氣很足。
李曉冉摘掉圍巾,興奮地聊著學校里一天的趣事,以及同學們對她出演《30天》的羨慕和祝賀。
一邊學習,一邊已經有了響亮的代表作,這種狀態讓她自信而充實。
“不過學表演好苦啊,要是像你一樣,自己批假條就好了。”李曉冉貼在王盛懷里道。
王盛琢磨,以后要是讓你讀研,考博,那你不是更受不了?
受不了就對咯!
學校好啊,直接把人圈住了。
……
抵達昆侖飯店,宴會廳已是燈火輝煌,人聲鼎沸。
北影廠、紫禁城影業、盛影傳媒的核心成員、劇組主創、主要演員、緊密合作的媒體朋友、以及聯盟內其他電影廠的代表濟濟一堂。
周星星因檔期已返回港島,但特意錄制了VCR表達祝賀和感謝。
王盛和李曉冉的到來,立刻引起了現場的一陣小高潮。
作為項目的絕對核心和女主角,他們無疑是今晚的焦點。
韓三坪、張和坪等領導先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盛贊《30天》的里程碑意義,感謝所有參與者的辛勤付出,并展望了在分賬制推開后更加廣闊的未來。
觥籌交錯間,洋溢著喜悅、興奮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
李曉冉已換上得體的晚禮服,跟在王盛身邊,應對著各方祝賀,舉止落落大方。
她清晰地感受到,周圍人看她的目光,不再是單純看著“王盛的女朋友”或者一個廣告模特、電視劇演員,而是帶著對一位成功電影女主角的認可與尊重。
《30天》的成功,真正讓她在演藝圈站穩了腳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沉甸甸的代表作。
慶功宴在熱烈祥和的氣氛中持續到晚上九點多才陸續散場。
王盛和李曉冉與韓三坪等主要領導道別后,乘坐奧迪車離開。
“回我那兒吧?”
李曉冉靠在王盛肩上,輕聲說,臉上帶著酒后的紅暈和一絲羞澀的期待。
“好。”
王盛握了握她的手。
車子駛向李曉冉的住所。
到了樓下,王盛讓大軍明天早上再來接,便和李曉冉上了樓。
……
進屋后,暖氣撲面而來。
筋斗云邁著優雅的步子,湊了過來,蹭著王盛的褲腳。
王盛彎腰將它抱起來,撓著它的下巴,筋斗云發出滿足的“咕嚕”聲。
李曉冉去換了身衣服,然后走出來,幫著王盛脫下衣服道:“一塊去洗澡吧……”
……
李曉冉今晚格外動情,她的指甲幾乎要嵌入王盛的肌膚,在他耳邊一遍遍呢喃著他的名字,訴說著她的興奮與滿足。
……
次日,一月六日,星期二。
清晨。
當大多數城市剛剛蘇醒時,全國各省會、直轄市的報攤和閱報欄前,開始被一份份新鮮的晨報、都市報所占據。
《羊城晚報》在文化娛樂版顯眼位置刊出報道:“翹首以盼!《30天》1月9日登陸羊城,周星星李曉冉帶你笑著喜迎春節!”
《蓉城商報》標題更直接:“好消息!國產票房奇跡《30天》本周五全川首映!”
《江城晨報》:“告別等待!《30天》終定檔,江城影迷本周可睹‘星星’風采!”
《沈城日報》、《長安晚報》、《中原日報》、《星城日報》……幾乎所有重要票倉城市的主流報紙,都在這一天發布了類似的消息。
報道內容大同小異,均確認了《30天》將在1月9日(周五)于本地全面公映,并簡要回顧了影片在首輪九市上映時創造的票房奇跡和引發的社會討論,強調了周星星的轉型、李曉冉的清新表現以及影片溫情喜劇的合家歡特質。
雖然有些報道字里行間仍能看出一絲對分賬制推行的復雜心態,但更多的是對這部現象級電影終于到來的報道,以及對本地上映后市場表現的期待。
這些報道,如同一聲聲統一的號角,宣告了《30天》這部攪動了整個九七年末中國電影市場的“鯰魚”,終于要真正游入全國觀眾的視野。
從最初九城的“星星之火”,到如今覆蓋全國的“燎原之勢”,一場由王盛和北影廠聯盟點燃的變革之火,終于燒遍了華夏大地最主要的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