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京城,春末夏初的氣息已然濃郁。
楊絮飄飄蕩蕩,如同此刻電影市場前景一般,看似紛繁,內里卻充滿了不確定性。
進口片業(yè)務無限期暫停的消息,早在業(yè)內流傳開來。
恐慌如同水面的油污,悄無聲息地擴散。
影院經理們愁眉不展,擔心沒有好萊塢大片吸引觀眾,生意將一落千丈;制片方則憂心忡忡,擔心市場萎縮,投資難以回收。
然而,在最高的決策層面,經過反復權衡和激烈討論,一份基于韓三坪等人提出的“以國產優(yōu)質內容填充市場、穩(wěn)定預期、提振信心”為核心的報告,最終獲得了原則上的支持。
理由清晰而有力:
其一,文化安全與主權彰顯。此次風波,本質是外部壓力下的被動應對。若此時市場真空被劣質內容或無序盜版填補,乃至引發(fā)社會層面對文化供給不足的抱怨,將極為不利。
必須用我們自己能夠掌控的、積極健康的作品,牢牢占據輿論和文化的陣地。這是危機,更是彰顯文化主導權的契機。
其二,產業(yè)自救與體系檢驗。過去幾年,在“以劇養(yǎng)影”、“電視電影”等模式的探索下,國內制片能力,尤其是北影廠聯(lián)盟及與之深度綁定的盛影傳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快速反應和規(guī)模化生產的能力。
此時正是檢驗這套體系成色,逼迫產業(yè)升級、挖掘內需的關鍵時刻。不能讓多年的改革成果因外部變化而付諸東流。
其三,民心與市場信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不能斷檔。用一批制作精良、類型多樣的國產片頂上,既能滿足觀眾需求,也能向國內外展示中國電影市場的韌性和巨大潛力。穩(wěn)定市場,就是穩(wěn)定民心,更是穩(wěn)定行業(yè)內外對未來的信心。
這份支持,最終化作了一份帶有試點性質的“救市計劃”綱要,由韓三坪全權負責協(xié)調推進。
其核心任務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向市場投放一批質量過硬、能吸引觀眾走入影院的國產影片。
消息傳到京信大廈時,王盛正在辦公室審閱《墊底辣妹》的初稿。
掛斷電話。
王盛翻開了第一頁。
劇本的開場,設定在1998年夏天,京城。
女主角王小佳,是一個高二女生,就讀于市內一所普通的重點中學。
開場幾個場景,迅速勾勒出王小佳的形象:染著不符合校規(guī)的棕黃色頭發(fā),校服外套松垮地系在腰間,耳朵里塞著Walkman耳機。
她上課睡覺,下課溜號,成績穩(wěn)居年級倒數,是老師眼中無可救藥的“墊底差生”,父親對她早已放棄希望,只求她高中畢業(yè)找個廠子上班。
家庭的氛圍也壓抑。
父親是國企改革浪潮中下崗后又再就業(yè)的司機,將全部期望寄托在年幼的弟弟身上,對女兒近乎漠視。
母親則是一位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雖然心疼女兒,但在強勢的丈夫和沉重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軟弱無力。
轉折發(fā)生在一個周末。
王小佳因為在校外抽煙被教導主任抓個正著,面臨勸退風險。
焦頭爛額的母親,在鄰居的推薦下,抱著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態(tài),將女兒帶到了一個名為“新希望”的校外補習機構。
在這里,她遇到了改變她命運的男人——補習老師成東青。
劇本對成東青的出場描寫很用心:三十歲出頭,穿著格子襯衫和磨白的牛仔褲,頭發(fā)有些亂,笑起來有點玩世不恭,與學校里那些一本正經的老師截然不同。
他的補習教室雜亂卻充滿個性,墻上貼滿了各種勵志標語和名校照片,還有一臺老式投影儀。
成東青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批評王小佳,而是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學業(yè)水平測試。
結果慘不忍睹,王小佳的知識水平停留在小學五年級。然而,成東青看著試卷,卻對垂頭喪氣的王小佳說了一句:“哇,真是完美的……空白畫卷啊!太好了!”
王小佳和母親都愣住了。
成東青指著小學四年級的算術題,興奮地說:“看,你至少會做加減法!這說明你的基礎邏輯沒問題!從現(xiàn)在開始,你的目標不是追上同學,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我們就從小學五年級的課本開始,怎么樣?”
這種完全不同于學校的評價體系和鼓勵方式,像一束光,照進了王小佳灰暗的世界。
盡管她依舊將信將疑,但在母親近乎哀求的目光和成東青“考上京城大學’就能遇到更帥男生”的半開玩笑的激勵下,她勉強答應試試。
接下來的劇本,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現(xiàn)了王小佳在成東青指導下開始的“魔鬼”訓練。
從最基礎的單詞背誦,到數學公式的理解,成東青用各種奇特的方法激發(fā)她的學習興趣:用流行歌曲歌詞記英語單詞,用游戲攻略的思路解數學題,用漫畫人物關系理解歷史事件……過程充滿笑料,也飽含艱辛。
王小佳無數次想要放棄,哭過,鬧過,撕過課本,但成東青總能以各種方式把她拉回來,有時是嚴厲的批評,有時是暖心的雞湯,有時只是默默陪她熬到深夜。
與此同時,家庭線也在同步推進。
父親對女兒“不務正業(yè)”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極度不滿,認為那是浪費錢,父女矛盾加劇。
弟弟在父親的刻意培養(yǎng)下,成為了少年體校的乒乓球希望之星,與姐姐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加深了王小佳的自卑。
唯有母親,偷偷拿出自己的私房錢,默默支持著女兒。
學校里,王小佳的改變也引來了同學的不解和嘲諷。
“墊底生還想考京城大學?做夢吧!”“肯定是家里花錢買的特長生名額吧?”這些聲音像針一樣扎在她心上。
有一次,她甚至和嘲笑她的同學在走廊發(fā)生了沖突。
劇本的高潮部分,是王小佳在經歷了數次模擬考試分數依然慘不忍睹的巨大打擊后,在一個雨夜徹底崩潰,跑出家門。
她跑到新希望補習班樓下,卻發(fā)現(xiàn)成東青教室的燈還亮著。
她沖上樓,看到成東青正在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寫著為她量身定制的下一步復習計劃。
成東青看到她渾身濕透、失魂落魄的樣子,沒有驚訝,只是平靜地遞過一條干毛巾,說:“我知道你會來。放棄很簡單,但堅持一定很酷。別忘了,你可是我跟別人打賭,一定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學生。”
那一刻,王小佳看著白板上那些寫滿她名字和目標的字跡,所有的委屈、不甘、疲憊化作了決堤的淚水,也化作了更堅定的決心。
劇本的結尾,是1999年7月,高考放榜日。
王小佳顫抖著手,通過聲訊臺查詢成績。
電話里報出的分數,讓她和身旁緊張得幾乎窒息的母親抱頭痛哭。
雖然沒有達到京城大學往年的錄取線,但遠超一本線,足以讓她進入一所非常好的重點大學。
最后一場戲,是王小佳背著行囊,站在大學校門口,回望來路。
陽光灑在她身上,褪去了曾經的叛逆和迷茫,眼神里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畫外音是她的內心獨白:“我不知道未來還會遇到多少困難,但我知道,我再也不是那個輕易說放棄的墊底差生了。謝謝你,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