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第三個周一,京城在晨光中蘇醒,熱浪似乎比周末稍稍收斂了些許,但屬于盛影傳媒和范小胖的熱度,卻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持續燃燒。
王盛坐在京信大廈九樓辦公室的寬大座椅上,面前攤開著新送來的《中國青年報》。
這份以嚴肅、深度著稱的報紙,其文化版塊的頭條,此刻卻以一種充滿朝氣的筆觸,刊登了關于范小胖的專訪,標題格外抓人眼球:《范小胖:“辣妹”是燃燒的少女,也是不服輸的少年》。
報道并未局限于對范小胖個人星路的簡單描述,而是以她在京城電視臺《熒屏連著我和你》節目中的坦誠傾訴為引子,深入剖析了她從孤身北漂、堅守北影廠門口,到被王盛慧眼識珠、嚴格要求下考入北電,再到憑借《絕代雙驕》中惹人憐愛的“鐵心蘭”和《墊底辣妹》里實現逆襲的“王小佳”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闖入大眾視野的完整歷程。
文章筆力沉穩,卻又不失溫度。
記者顯然做了扎實的功課,不僅引用了范小胖在節目中的原話,還補充了部分幕后采訪內容,巧妙地借范小胖之口,將“墊底辣妹”這個概念,從一部電影的名稱,升華為了對青春、奮斗與不屈精神的禮贊。
報道中特別強調了范小胖對王盛那句“演員最后拼的是文化,是理解力”的深刻認同,并引述了她對此的延伸解讀:
“王總的話點醒了我。所以我覺得,‘辣妹’這個詞,它不單單是指女孩子,它更像是一種精神內核——一種哪怕起點再低,處境再難,也憋著一股勁兒,不服輸、不認命,非要燃燒自己、掙脫困境的精神。
就像《墊底辣妹》里的王小佳,她面對的可能是學業的高山;但放在更廣的層面上,她可以是任何一個在生活泥沼中、在夢想道路上掙扎的‘少年’或‘少女’。‘燃燒吧’,我想喊出的,不只是對少女的鼓勵,是對所有心懷夢想、不甘平凡的少年,甚至所有在時代洪流中奮力前行的人們的共勉!”
這篇報道的角度選取和立意提升極為精妙。
它不僅僅是在捧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將范小胖的個人奮斗與電影《墊底辣妹》所傳遞的價值觀,同當下改革開放深化、社會鼓勵個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奮斗實現價值的宏大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范小胖的發言,肯定是經過藝人經紀部潤色的,或者說王盛的潤色。
幾乎可以立刻預見到這篇報道將帶來的連鎖反應: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它會引發關于奮斗、逆襲的強烈共鳴;在初入社會的年輕都市白領中,它能喚起對現實壓力與夢想堅持的討論;甚至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這種積極向上的“燃燒”精神,也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倡導。
雖然電影專項資金管理辦公室關于《墊底辣妹》第二個周末的精確票房數據尚未出爐,但根據各地合作影院反饋的上座率和公司市場部自己的粗略統計,在盜版資源已然開始泛濫的不利環境下,影片的票房走勢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次周末跌幅控制得相當理想,甚至在某些區域實現了逆勢增長。
這其中,持續發酵的良好口碑和《中國青年報》這類權威媒體提升影片格調與社會意義的深度報道,功不可沒。
……
砰砰砰!
這時,有人敲響了辦公室的門。
“進。”
王盛回應道。
“王總,《開心家族》男主角的初步候選名單和資料,我們整理出來了。”
吳一一走進來,將文件夾遞上,語氣帶著工作特有的嚴謹。
王盛接過,翻開仔細瀏覽。
名單上有幾個預料之中的名字:陳昆,氣質憂郁,演技細膩,但可能過于“俊美”,與陳默前期的頹廢落魄感需要更多塑造;劉曄,眼神里有股倔勁兒和純真,可塑性強,形象上也更貼近普通青年;夏宇,少年影帝出身,演技毋庸置疑,但氣質偏“痞”偏“靈”,演底層小人物需要收著點;潘月明,書卷氣稍濃,需要突破;黃小明,形象過于陽光……
這些都是目前國內年輕男演員里的佼佼者,各有優勢,也都有需要克服與角色契合度的問題。
王盛的目光繼續下移,手指在紙頁上緩緩劃過。忽然,他的指尖在一個名字上頓住了。
黃勃。
名字后面跟著簡短的履歷:籍貫魯省琴島,1974年生,25歲。早年曾在各地歌舞廳、酒吧駐唱,組過樂隊“藍色風沙”,擔任過舞蹈教練。參演作品《瘋狂的彩票2》以及數部吳一一執導的電視電影。
照片上的男人,談不上英俊,甚至可以說有些“磕磣”,小眼睛,高顴骨,皮膚黝黑,但咧著嘴笑的樣子,帶著一股子來自市井的、蓬勃的生命力。
“這個黃勃……”
王盛抬起頭,看向吳一一:“你覺得怎么樣?”
吳一一回答道:“琴島人,說話帶有比較明顯的口音,非科班,這個資料上有寫,他是他的一個老鄉介紹過來的,跟我合作過幾次,在《瘋狂的彩票2》里,把一個有點慫又帶著點小聰明的角色演活了。
我覺得,陳默這個角色前期那種被生活磋磨的疲憊感和底層小人物的氣質,或許他能夠提供一種不同于科班演員的、更生活化的詮釋。
當然,這只是初步納入名單,他的外形、他的口音……可能是個比較大的爭議點。”
王盛微微頷首。
讓此時的黃勃來演《開心家族》的男主陳默?
從形象上看,黃勃確實能演出陳默前期的落魄、孤獨甚至有點“喪”的感覺,那種被生活碾壓過的痕跡,幾乎不用怎么演,就能從他經歷風霜的臉上找到。
他豐富的底層閱歷,也能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小人物的辛酸和堅韌。
但是,《開心家族》里的陳默,并非一個純粹的底層小人物。
他本質上是一個因為童年創傷而封閉內心的都市青年,需要展現出從絕望麻木,到在“夢境”中被一點點溫暖,最終打開心扉的復雜心理轉變。
這對演員的內心戲、細膩的情感層次要求極高。
此時的黃勃,演技無疑還處于摸索和積累階段,遠未達到后來那種“演什么像什么”的收放自如。
他能否駕馭這種需要大量內心支撐、情感跨度不小的角色?
能否在喜劇節奏和溫情催淚之間找到精準的平衡點?
風險是存在的。
但,王盛看中的,正是黃勃身上那種未經雕琢的、源自生活的真實質感,以及他那未來被證明無比強大的可塑性和表演潛力。
“通知選角導演,”王盛沉吟片刻,做出了決定:“讓這個黃勃今天下午兩點,來公司一趟,我親自試下鏡。”
“好的,王總,我馬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