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一拿著文件夾,領命而去,辦公室的門被輕輕帶上,隔絕了外面的喧囂。
就在王盛考慮著下午試鏡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時,放在桌面的手機突兀地震動起來,發出沉悶的“嗡嗡”聲。
瞥了一眼來電顯示,是韓三坪。
王盛立刻收斂心神,拿起手機,按下接聽鍵,語氣帶著恰到好處的尊重:“韓叔?”
“盛子,在忙?”韓三坪沒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題。
“剛忙完,您說。”
“嗯。”韓三坪應了一聲,略作停頓,似乎在組織語言,隨后說道:“有人坐不住了,中影系那幫人開始反撲了。”
王盛眼神一凝,身體不自覺地坐直了幾分。
中影集團成立后,內部整合遠未完成,原先以北影廠為核心的“北影系”和以原中影公司為核心的“中影系”之間,明爭暗斗從未停歇。
韓三坪憑借之前的業績和改革魄力,暫時占據了上風,主抓制片,并暫管了國產片發行業務,這無疑觸動了原中影公司一些人的奶酪。
“具體怎么回事?”王盛沉聲問道。
“剛剛結束的集團周一例會?!?
韓三坪語速不快,但每個字都帶著分量:“原中影那邊的一位董事,他在會上侃侃而談,說什么‘振興國產電影,單靠一家一姓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盛影傳媒雖好,但也需百花齊放,方能體現我中影集團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格局’。提議引進更多有實力、有活力的社會制片機構,共同為國產片繁榮出力?!?
王盛安靜地聽著。
這話冠冕堂皇,站在道德和行業的制高點上,讓人難以直接反駁,但背后無非是利益。
引入外部力量,既可以制衡如日中天的北影系,又能給中影系自己尋找新的利益代言人和合作抓手。
韓三坪繼續道:“我當時就覺得這提議背后有文章,果不其然。他緊接著就推薦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說他們有豐富的電視劇制作經驗,也有電影制作經驗,對觀眾口味的把握精準,團隊成熟,是完全值得信賴的合作對象。”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
許久未曾聽說過的老對手了。
“我剛剛散會后讓人去仔細查了下,”韓三坪的聲音壓低了些,帶著一絲嘲諷:“準確地說,引進的不止是京城電視藝術中心一家。后面還跟著兩條‘過江龍’。”
“哦?”王盛適時地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一家是京城華億亞聯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
韓三坪介紹道:“這家公司的老板叫董坪,是個手眼靈活的人物。早年是做國際貿易的,后來涉足影視投資,參與過《荊軻刺秦王》、《有話好好說》幾個項目,雖然不是主導,但能在那種大制作里摻和進去,說明其人脈和搞錢的能力不一般。另外,此人擅長資本運作,眼光毒辣,喜歡投機倒把。”
王盛默默點頭。
韓三坪的情報很準。
董坪此人,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就以善于資本運作聞名。
他最輝煌的戰績,便是在十幾年后,將一家在港上市、原本主營水泥的公司,通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操作,成功轉型為影視公司,最后賣給了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成為了后來的阿里影業。
再后來,他又創立了歡喜傳媒,網羅了寧浩、徐崢、陳可辛等一眾大導,風光無兩。
此外,董坪還曾一度差點拿下瓊州旅游衛視的經營權,雖然后來未能成功,但也足見其能量和野心。
這是個極其精明的投機客,嗅覺靈敏,總能站在風口上。
“另一家是京城華宜兄弟廣告有限公司?!?
韓三坪繼續說道:“這家是兄弟倆搞的,王忠軍和王忠壘,背后的靠山是……
這兄弟倆起步是靠做廣告積累的第一桶金,在廣告界做得風生水起,賺了不少錢。這幾年開始涉足影視,投資拍過幾部電視劇,比如《心理診所》,勢頭挺猛?!?
華宜兄弟,這就更不用說了。
在原本的時間線上,未來的近二十年里,它都將是中國民營影視公司里無可爭議的巨頭之一,造星能力、商業片運作模式都曾引領風潮。
“他們三家聯手,”韓三坪總結道:“捧的導演,是馮曉剛。項目已經立項,也是一部瞄準年底賀歲檔的喜劇片。劇本大綱據說已經過了,正在加緊籌備?!?
馮曉剛……
王盛聽到這個名字,并沒有感到太多意外。
歷史的慣性確實強大。
他沒有去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那些原本屬于馮曉剛的賀歲片代表作,那么這些項目,或者說類似定位的項目,自然會因為市場需求和導演本身特質而出現,只不過是換了個名字,或許換了投資方而已。
馮曉剛的底子在那里,他對京味幽默、市井生活的把握,以及經過幾年電視電影磨練出來的對普通觀眾口味的洞察,自然會吸引到想要在影視行業掘金的資本。
董坪和華誼兄弟的出現,不過是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
“97年底那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試行辦法》……”韓三坪提醒了一句。
“我知道,韓叔?!?
王盛語氣平靜的接口道:“打破了制片權的壟斷,給了民營資本獨立制片的資格。門檻低了,水自然就活了?!?
對于有競爭對手出現,王盛內心并不覺得奇怪,甚至認為這是必然。
前兩年市場還不夠熱,機制也不夠成熟,他和北影廠(現在的中影集團北影系)算是搶占了先機,吃到了最大的一塊蛋糕。
今年,進口片一停,扶持國產片的大旗被韓三坪和他親手豎了起來,政策和資源都在向這個領域傾斜,市場熱度肉眼可見地攀升。
有董坪、王家兄弟這樣嗅覺敏銳、手握資本的“野蠻人”想進來分一杯羹,再正常不過。
只是沒想到,他們第一個找上的,就是蟄伏已久的馮曉剛,而且直接瞄準了最具象征意義和商業價值的賀歲檔。
這既是挑戰,也從側面證明了他王盛開拓的這條路,是正確的,是充滿潛力的。
“來者不善啊。”韓三坪在電話那頭輕輕吐了口氣:“董坪搞資本是一把好手,華誼兄弟在廣告營銷和地面推廣上頗有根基,鄭小龍的藝術中心是紫禁城影業的股東,在京城能夠爭取到不俗的排片,再加上一個憋著一股勁想要證明自己的馮曉剛……這個組合,不容小覷。”
王盛能感覺到韓三坪話語里的一絲擔憂。
這擔憂并非怯戰,而是出于對全局的考量。
中影系引入外部力量,固然有給北影系和他王盛“上眼藥”的意圖,但客觀上,也確實符合“做大蛋糕”的政策導向。
韓三坪作為集團副董事長,主管制片和暫管國產發行業務,他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看待這個問題,既要維護己方利益,又不能明著打壓符合政策的競爭。
“韓叔,您的意思我明白了?!蓖跏⒄Z氣輕松道:“市場本來就是有競爭才有活力。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他們想來,那就來好了。”
他頓了頓,語氣篤定而自信:“賀歲檔的盤子夠大,但觀眾的胃口也更挑剔。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那就市場上見高低吧。”
聽到王盛這番表態,既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憤懣不平,而是以一種冷靜甚至期待的心態迎接挑戰,韓三坪在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隨即傳來他略帶欣慰的聲音:“好!要的就是你這股子勁兒!你小子心里有數就行?!?
他語氣一轉,重新變得斬釘截鐵:“你放心,發行這塊有我頂著。只要片子質量過硬,該有的排片、宣傳資源,絕不會因為任何非市場因素而少了你的!我倒要看看,他們這套組合拳,能打出幾分力道!”
“謝謝韓叔?!?
掛斷電話。
王盛尋思是不是抽時間帶韓佳女出去耍耍,算了,等寒假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