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星期五,一個尋常又不尋常的日子。
《中國電影報》、《京城日報》等多家媒體的文化娛樂版塊,都不約而同地刊登了一條引人矚目的消息:
“由北影制片公司(廠)、紫禁城影業、盛影傳媒出品,王盛監制,范小胖主演的青春勵志電影《墊底辣妹》,自八月上旬上映以來,首輪(通常指主要票倉城市首輪重點影院)放映期(約四周)已滿,據不完全統計,其首月票房成績約為六千一百六十五萬元人民幣。該片已成為本年度截至目前,除進口片外,最賣座的國產商業電影……”
“6165萬!”
這個數字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圈內圈外都激起了層層漣漪。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這或許只是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印證了《墊底辣妹》的火爆。
但對于行業內的人,這個數字背后蘊含的信息量則要豐富得多。
首月6165萬,意味著《墊底辣妹》在盜版已然猖獗、且首輪放映主要集中在有限區域的情況下,依然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和觀眾基礎。
這不僅僅是范小胖個人明星效應的勝利,更是王盛及其背后的盛影傳媒、中影集團北影系在項目策劃、制作、發行全鏈條上能力的又一次有力證明。
更重要的是,首輪放映結束,并不意味著《墊底辣妹》的生命周期就此終結。
在1999年的電影市場環境下,一部熱門影片的盈利模式是多元且層層遞進的。
首輪放映主要在核心城市的主流影院,采用票房分賬模式,制片方、發行方和影院按約定比例分成。
而進入二輪放映,模式則發生了顯著變化。
二輪放映的陣地,通常是更為廣闊的二三線城市、縣級市以及部分鄉鎮影院。
這些區域的影院,很多并不具備與發行方直接進行復雜分賬談判的能力和意愿,或者其票房收入體量相對較小,采用分賬模式成本過高。
因此,二輪放映的主要收入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賣拷貝”。
具體流程正如用戶所分析:作為發行方的中影集團(具體由韓三坪分管的部門操作),會將制作好的電影拷貝,以一定的價格銷售給各省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這些省級公司,作為連接中央發行與地方放映的關鍵樞紐,擁有覆蓋本省各級影院網絡的渠道優勢。
他們從中影集團處購買(或有時是代理)拷貝,然后再將這些拷貝轉賣給或租賃給轄區內的各級影院進行放映。
影院支付了拷貝費用后,后續的票房收入,大部分則歸影院自己所有,或者與省級公司再進行一次簡單的分成。
對于制片和發行方而言,他們在這一階段的直接收入,主要就來自于最初將拷貝賣給省級公司的那一筆款項。
《墊底辣妹》首月高達6165萬的票房和持續的社會熱度,意味著它在二輪市場上將成為絕對的“硬通貨”。
各省級公司會爭相從中影集團手里購買拷貝,因為他們確信,下面的影院愿意為這個熱門片子付錢。
這就像是一道清晰的算術題:一個拷貝的成本是相對固定的,但《墊底辣妹》能帶來的放映場次和潛在收益(包括吸引人流帶動其他消費)卻是可觀的。
預計中影集團通過向全國二三十個省級單位銷售拷貝,又能為《墊底辣妹》這個項目帶來一筆極為可觀的、幾乎純利潤的后期收入。
這筆錢,將與首輪分賬票房、未來的電視播映權、音像制品版權等一起,共同構成《墊底辣妹》的完整收益版圖,進一步夯實其作為“九九年國產商業片標桿之一”的地位。
……
幾乎就在“《墊底辣妹》首月6165萬”的消息見報的同時,另一則小道消息也在京城的茶館、劇組休息區、公司辦公室等地不脛而走,傳播速度甚至比官方新聞更快:
“聽說了嗎?馮曉剛那個《甲方乙方》劇組,開機沒幾天,就讓一幫干活的工人給撂挑子了!”
“真的假的?為什么啊?”
“說是天熱待遇差,工人鬧情緒。但我看啊,沒那么簡單……”
“在哪出的事?懷揉那邊?哎呦,那片地界……好多劇組用的可都是‘盛影勞務’掛靠的人。”
“嘖嘖,王蒴王司令剛回來,這當頭一棒挨得可真是……”
“馮褲子也是倒霉,憋了三年想出山,結果卡在這最不起眼的地方。”
“不起眼?我看這地方才最要命!這說明啊,有些人有些勢力,不是你拉來投資、請回尊神就能輕易撼動的。”
“這下樂子大了,‘王對王’,這還沒在賀歲檔碰上呢,場外就先輸一局。”
消息在傳播中不斷被添油加醋,細節或許有出入,但核心事件——《甲方乙方》劇組因勞務問題停工,并且此事隱隱指向了與王盛相關的體系——卻迅速成為了圈內人熱議的焦點。
人們將“《墊底辣妹》6165萬”的輝煌戰績,與“《甲方乙方》開機即受阻”的狼狽放在一起對比,一種無形的敘事便被構建起來:
王盛,這位依托國有廠資源改革崛起、建立起龐大產業鏈的“總舵主”,其根基和影響力,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深厚。
他不僅能在市場上用票房證明自己,更能在他所構建的行業生態中,無形地設置門檻和展現肌肉。
而王蒴,這位曾經的文化偶像、京圈“司令”,帶著他的老班底和新資本高調回歸,意圖在賀歲檔收復失地,卻連最基本的拍攝秩序都難以順利維持。
這似乎預示著,他所代表的那種依靠個人魅力、圈子人脈和特定文化氣質的舊有模式,在面對王盛這種系統化、工業化、甚至帶有一定壟斷性的“正規軍”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戰爭,勝負不取決于公開的叫板,而體現在行業的毛細血管里,體現在每一個劇組能否順利運轉的細節中。
“王對王”?
至少在目前看來,王蒴一方先失一城,而且輸得頗為難看。
“總舵主果然有實力。”
許多人在私下議論時,都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這實力,不僅僅是創作和商業上的成功,更是對行業底層規則的深刻理解和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