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天天過去。
在《開心家族》劇組,王盛的生活節奏緊湊而規律。
白天,他沉浸在片場的創作氛圍中,與執行導演吳一一緊密配合,細致地打磨每一個鏡頭,引導著黃勃等演員深入角色。
黃勃果然不負所望,將陳默那份底層小人物的頹喪、孤寂以及在“夢境”中被逐漸喚醒的細微情感,演繹得層次分明,常常能給王盛帶來驚喜。
劇組的運轉高效而順暢,在“盛影系”成熟的制片管理體系下,一切井井有條。
時序步入九月中下旬,京城的天空顯得格外高遠湛藍,暑氣漸消,秋意初顯。然而,電影市場的氣氛卻與這涼爽的天氣相反,愈發顯得灼熱而擁擠。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國慶五十周年盛典,各大影院的主要排片,已然被各類題材宏大、基調昂揚的獻禮影片所占據。
銀幕上,盡是革命歷史、英雄楷模、建設成就的影像,營造出一派莊重而熱烈的節日氛圍。
在這片“紅色”的海洋中,由北影制片公司(廠)出品、盛影傳媒聯合出品的重點獻禮片《橫空出世》,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那顆明星。
與原本時空中因宣傳經費捉襟見肘而導致聲量不足、最終票房平平的境遇截然不同,這一世的《橫空出世》,背靠著北影廠(現北影制片公司)過去幾年通過電視電影、婚禮錄像、聯盟發行以及與盛影傳媒深度合作積累下的雄厚“小金庫”,宣發預算充沛得令人咋舌。
早在九月上旬,一場聲勢浩大、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飽和式宣傳”便已拉開序幕。
泱視黃金時段的廣告位,出現了《橫空出世》精心制作的預告片,宏大的場面、堅毅的人物群像和那句“獻給共和國無名英雄的贊歌”的標語,瞬間抓住了無數觀眾的眼球。
全國主要城市的報紙,尤其是黨報、軍報系統,連續刊登整版廣告和深度專題報道,從劇本創作、演員遴選到歷史背景還原,多角度解析這部揭秘“兩彈一星”艱辛歷程的史詩巨制。
公交站臺、地鐵通道,隨處可見那幅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海報——以茫茫戈壁為背景,一群身著舊軍裝、眼神堅定的科研人員和軍人昂首屹立,風沙掠過他們飽經滄桑的面龐,背景是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剪影,下方“橫空出世”四個大字遒勁有力。
不僅如此,憑借著北影廠和盛影傳媒共同構建的、深入基層的發行網絡,影片的宣傳物料甚至下沉到了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影院和單位宣傳欄。
這種“海陸空”全方位的宣傳轟炸,其力度和廣度,在當時的國產電影中堪稱空前,徹底點燃了各年齡段、各階層觀眾對這部神秘“大片”的好奇與期待。
更重要的是,在進口片無限期停映、全力扶持國產精品的特殊時期,政策層面給予了獻禮片最大的支持。
《橫空出世》的排片率在國慶檔期被拉滿,全國絕大多數主流影院都將其作為絕對的主打影片。
再加上各級單位、學校、軍隊系統組織的集體包場,影片尚未上映,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潛在的觀影人次已經可以預見。
而“盛影傳媒聯合出品”的字樣,也首次出現在如此重量級的主旋律影片的片頭。
這對于許多因為《30天》、《墊底辣妹》等商業片而熟悉并信賴“盛影”品牌的年輕觀眾來說,無形中消解了對傳統獻禮片的些許距離感,讓他們對這部題材嚴肅的影片也產生了“或許會不一樣”的觀看欲望。
在這股宣傳熱潮的頂峰,九月下旬的某一天,《中國青年報》文化版塊的顯要位置,刊登了一篇署名為“王盛”的影評,標題為《于無聲處聽驚雷——期待中的》。
這篇影評迅速被《人民×報》、《光明插報》、《文藝報》等數十家主流及專業媒體轉載,引發了更廣泛的關注。
王盛在文章中,巧妙避開了具體的劇情泄露,而是從幾個獨特的角度切入:
他首先高度贊揚了劇組為真實還原歷史所做的努力,“聽聞為重現戈壁灘的艱苦環境,主創團隊深入西北,演員們減重、曝曬,力求形神兼備,這種對歷史的敬畏、對藝術的虔誠,本身就是對‘獻禮’二字最深刻的詮釋?!?
接著,他筆鋒一轉,談及影片可能蘊含的精神內核:“我相信,《橫空出世》不僅僅是對一段輝煌歷史的復刻,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呼喚。
那是在一窮二白中自力更生的志氣,是在封鎖打壓下隱姓埋名、甘當基石的無名英雄們的信仰,是中華民族在任何時代都不能丟失的‘爭氣’精神。
這種精神,于當年是石破天驚的巨響,于今日,或許也能成為激勵我們面對任何挑戰的‘驚雷’?!?
最后,他將影片與時代背景相連:“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品,來回望來路,凝聚人心。
電影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大眾藝術之一,承載這樣的使命,恰逢其時。
我相信,《橫空出世》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更能讓年輕一代理解,何為國家的脊梁,何為真正的浪漫?!?
這篇影評,既有對影片藝術追求的肯定,又有對精神價值的升華,還巧妙地將歷史與當下勾連,文筆老練,立意高遠,完全不像出自一個以商業片聞名的年輕導演之手。
它既符合主流輿論導向,又因其作者的特殊身份(王盛)和真誠的口吻,成功地在官方宣傳之外,為影片注入了一股更具親和力、更易引發知識階層和年輕人共鳴的吸引力。
“連王盛都這么推崇,這電影看來不光是說教??!”
“說得我都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樣的‘驚雷’了?!?
“盛影出品的,質量應該有保障吧?”
諸如此類的議論,在讀者中悄然流傳。
于是,在《開心家族》片場有條不紊的拍攝間隙,在《墊底辣妹》持續收割二輪市場的利潤之時,在《甲方乙方》劇組歷經波折后終于重新艱難運轉的背景音下,一九九九年九月末的中國電影市場,所有的目光和期待,都聚焦于那部即將在十月一日“橫空出世”的史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