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京城,暑氣初顯。
碰頭會議結束后,真正的硬仗才剛剛開始。
送走各路心懷期待又略帶忐忑的“諸侯”,韓三坪和王盛沒有片刻停歇,立刻分頭行動,將宏大的藍圖拆解成一個個需要攻克的具體目標。
韓三坪主攻上層建筑。
他的首要任務,是聯手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專資辦”),為中影集團拿到組建全國首批跨省院線的試點資質。
這一步至關重要,關乎整個聯盟的“名分”與“法統”。
為何必須聯手專資辦?
在2000年的中國電影管理體制下,專資辦并非一個簡單的財務機構。
它依托于各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電影專項資金的收繳、使用和管理,這筆資金來源于每張電影票5%的附加費,是支持電影事業發展的“錢袋子”。
更重要的是,專資辦系統深度嵌入了全國影院的管理網絡,掌握著最核心的影院基礎信息與原始的票房數據源頭。
雖然此時的數據上報仍以手工臺賬為主,時效性差且易于篡改,但這套行政體系是此時唯一能覆蓋全國的電影管理網絡。
韓三坪看中的,正是專資辦這套現成的、帶有強制性的行政抓手。
而與專資辦深度綁定,意味著:
政策合法性,由中影牽頭、專資辦支持的院線試點,在推進過程中能最大程度減少地方行政阻力。
數據對接,未來計算機聯網售票系統的數據,若能直接對接到專資辦的系統,就等于獲得了官方背書的數據認證,其權威性和用于打擊瞞報的威力將成倍增加。
資金杠桿,電影專項資金本身就可以用于影院改造升級。爭取到專資辦的支持,意味著可能為聯盟內的影院建設項目爭取到部分資金或政策傾斜。
韓三坪帶著中影集團的團隊,頻繁出入廣電總局和專資辦,游說的核心便是:“院線制改革是國策,中影愿為先鋒。聯手專資辦,是為了建立一套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讓該收的錢一分不少,讓好片子能有更好的回報,最終做大整個產業蛋糕,利國利民。”
《意見》的核心,就是要把中國電影行業打造成產業。
這番立足于改革大勢和國家利益的說辭,加上韓三坪日益提升的地位與人脈,讓試點資質的審批進入了快車道。
……
另一邊。
王盛代表著他影響力所及的“盛影系”、“北影系”力量,與韓三坪遙相呼應,開始與名單上的三十一家電影廠(額外增加了上影廠)進行具體磋商。
這是一場更加繁瑣、更需要耐心和商業智慧的博弈。他特意邀請的上影廠廠長朱泳德,也被安排在了關鍵談判的序列。
談判在王盛京信大廈的辦公室、盛影傳媒的會議室以及各種茶室、飯店包間里密集進行。
核心議題圍繞著“錢、地、網”三大要素展開:
一、互聯網售票系統的接入可行性(“網”)
這是王盛最為堅持的技術核心,但受制于2000年的現實,必須因地制宜。
一線及沿海發達城市、省會城市(如京城、津城、魔都、鵬城、羊城、金陵、杭城、鄂城、沈城、濱城、蓉城、山城等),這些城市是首批重點覆蓋對象。
它們在2000年已具備較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干網在這些城市節點完備,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和早期ADSL(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開始進入商業和部分高端住宅區,網吧文化方興未艾。
為這些城市的旗艦影院鋪設專線或利用早期寬帶接入實現實時聯網,在技術和成本上具備可行性。
王盛承諾,盛影傳媒將承擔核心數據平臺的開發費用,并補貼部分影院終端的硬件采購和初期網絡費用。
中西部省會城市及經濟較強地級市(如長安、鄭城、星城、肥城、泉城、哈市、春城等),這些城市被列為第二批推進目標。
其互聯網接入以撥號為主,穩定性較差,專線費用高昂。
王盛提出的過渡方案是:“準實時聯網”。
即要求影院每日營業結束后,通過撥號上網方式,將當日售票數據壓縮加密后上傳至總部服務器。
這雖非嚴格實時,但能確保次日中午前匯總前日全國數據,相比過去按月、按季上報已是天壤之別,能極大壓縮瞞報時間窗口。
經濟欠發達地區及邊疆省份(如甘、青、寧、新、滇、蒙以及部分偏遠地區),王盛坦誠告知,在這些地區短期內難以實現聯網。
互聯網接入點稀少,成本極高,甚至很多地方沒有網絡覆蓋。
對于這些地區,暫時維持現有手工臺賬報備制度,但要求必須使用聯盟統一印制的票據,并接受不定期的飛行檢查。
同時,王盛也畫下藍圖:“隨著國家光纜干線工程的推進和電信普及,未來三到五年,我們要爭取實現全國影院網絡接入全覆蓋。”
二、多廳影院建設能力與起步規模(“錢”與“地”)
這直接取決于各廠所在地的經濟水平和自身實力。
有能力獨立建設者:
上影廠(朱泳德),實力雄厚,坐擁魔都市場。
朱泳德在王盛的游說下,雖對聯盟心存警惕,但深知不加入則可能又被邊緣化。
最終同意首期在滬建設不少于5家現代化多廳影院,并全部接入實時聯網系統。
不過,需要盛影傳媒承擔70%的建設費用,但盛影傳媒只能拿到影院一半的股權,也就是35%。
此外,上影廠在聯盟內獲得了僅次于中影、盛影和原委員會各位委員的話語權,并在未來片源供應上享有優先權。
王盛和韓三坪琢磨了下,答應了下來,魔都是重要票倉,不可能放棄的。
西影廠熱情高漲,利用鐘樓附近的寶地,計劃首期建設2家旗艦級多廳影院。
長安作為西北經濟重鎮,消費能力尚可,西影廠對票房充滿信心。
珠影廠和深影廠:同處粵省,經濟活力最強。
兩者經過王盛協調,決定聯合發力,避免內耗。
珠影主打粵州市場,首期規劃3家;深影則專注于鵬城,首期規劃4家。兩地影院均要求高標準,全部實時聯網。
京城(中影+盛影):作為大本營,資源最優。韓三坪和王盛規劃首期建設5家多廳影院,遍布海定、潮陽、西城等核心區域。預計單家影院建設成本(含土地改造成本、設備采購、裝修)約在800萬至1200萬人民幣之間,五家總投資規模約6000萬。這將作為全國院線的樣板工程。
需要盟友支持者:
蘇影廠和南影廠,王盛協調兩者合并資源,共同成立“蘇省院線公司”,首期在金陵建設2家,在蘇錫常地區再布局2-3家。盛影和中影以資金入股,提供管理支持。
遼影廠和濱影廠,同在遼省,聯合成立“遼省院線公司”,主打沈城、濱城兩地,首期各建1-2家。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正處于陣痛期,消費能力受限,影院規模適中。
鄂影廠和武影廠,聯合成立“鄂省院線公司”,聚焦鄂城三鎮,首期規劃2家。
其他單個省/直轄市廠(如津影廠、浙影廠、閩影廠、魯影廠、峨影廠等),大多能在省會城市依靠自身土地或合作資源,首期建設1-2家影院。盛影和中影視情況提供資金或設備租賃支持。
經濟實力較弱的省份(如桂、滇、豫、冀、皖、贛、晉、甘、寧、青、新、蒙、黑等),這些地區的電影廠大多囊中羞澀。王盛提出的方案是:
舊影院改造,鼓勵其收購屬地現有的老舊單廳影院進行翻新,隔成多廳。
資金方面,由中影、盛影或鄰近的實力大廠(如西影、珠影)現金入股,控股或參股建設。
租賃合作,尋找當地商業地產合作,以輕資產模式運營,降低初期投資壓力。
這些地區首期目標是在省會城市先建立起1家像樣的多廳影院,作為據點,暫不追求數量。
三、其他關鍵協商內容
品牌與統一運營,聯盟院線統一命名為“中影盛世聯合院線”(暫定名)。
所有加盟影院須使用統一標識、接受統一排片指導(尤其在熱門大片上映時)、遵循統一的服務標準。
分紅機制,明確了票房收入在扣除國家專項基金、營業稅后的分賬比例。
大致遵循“制片方+發行方”拿約40%,院線/影院拿約60%的行業慣例,但在聯盟內部,根據投資比例和運營貢獻,會有更細致的內部分賬規則。計算機聯網系統為精準分賬提供了技術保障。
片源保障方面,韓三坪承諾,中影集團將優先保證聯盟院線的片源供應,尤其是進口分賬大片。王盛則承諾,盛影傳媒出品的特供版影片,將在該院線享有至少一個月的獨家放映期(視市場表現可延長)。這是吸引各廠加盟的巨大誘惑。
管理輸出,盛影傳媒將成立專業的影院管理公司,向加盟影院輸出經理人才,提供標準化培訓,確保服務品質。
談判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有對技術懷疑的,有對出資比例爭執不下的,有擔心自身利益被侵蝕的。
但在王盛清晰的藍圖、韓三坪的權威背書,以及“不進則退”的危機感驅動下,一張以“中影-盛影”為核心,串聯起全國主要電影制片廠,覆蓋東西南北中的跨省院線大網,開始艱難而堅定地編織起來。
時間來到七月份,隨著中影的組建跨省院線試點資質申請下來,中國電影市場的渠道改革,終于邁出了最具實質性的一步,這個試點資質,僅有中影獲得,也只有中影有實力、有能力、有名分搞跨省院線。
盛影傳媒申請的國產片發行資質也下來了,很輕松,但全國只有七家公司獲得試點資質,每家背后的跟腳都不一般。
王盛從此刻起,馬馬虎虎算是站到了中國電影行業的頂峰。
大導、投機客、圈外資本……現階段來講,在王盛面前,全是土雞瓦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