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晨光透過京信大廈的玻璃幕墻,為冬日的京城增添了幾分暖意。
2000年12月11日,星期一,隨著清晨的報紙被送達各報刊亭、單位及家庭,一則關于電影市場的消息開始悄然傳播。
《華夏電影報》、《京城青年報》、《文匯報》、《羊城晚報》……從北到南,多家具有全國或區域影響力的媒體,不約而同地在顯眼位置刊登了關于上周末電影市場的報道,核心焦點直指盛影傳媒出品、王盛執導的都市愛情輕喜劇——《假結婚》。
報道稱:在12月首個周末(12月1日至12月3日),假結婚》斬獲了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
據初步統計,該片在全國范圍內(主要基于已上報數據的影院)的首周末票房總計約為1879萬元。報道特別指出,這一成績是在全國影院總數相對有限、且正值周末開端的情況下取得的,顯示出國產類型片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報道中,重點提及了剛剛組建不久的“中影盛世院線”的貢獻。
數據顯示,在其旗下全國49家現代化多廳影院中,《假結婚》上映前三日便創造了約450萬元的票房,占影片首周末總票房近四分之一。
報道分析認為,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影盛世”影城優越的硬件設施和舒適的觀影環境吸引了大量觀眾,尤其是追求品質消費的年輕群體;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該院線精準的排片策略和高效的運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報道還提到,即使在非黃金時段(如上午場和較晚場次),“中影盛世”影廳的上座率也表現不俗,打破了傳統影院非晚場不賣座的慣例,這被認為是現代化多廳影院激活潛在觀影需求的有力證明。
隨著報紙的發行,這則票房消息迅速在街頭巷尾、辦公室、學校等場所引發討論。
……
在京城國貿的一家證券公司,幾位年輕白領趁著開盤前的間隙傳閱著《京城青年報》。
“嚯,《假結婚》三天就快一千九百萬了?王盛這票房號召力真是沒的說。”一位穿著西裝的男士感嘆道。
“我周六晚上去東方新天地那家新影城看的,確實不錯。”一位女同事接話道,“屏幕又大又亮,椅子也舒服,關鍵是干凈,沒有老電影院那股味兒。就是票有點難買,我提前一天才訂到。”
“聽說現在這種新影院越來越多,要是咱公司旁邊也開一家就好了,下班看個電影多方便。”
……
在魔都金陵路步行街,剛開門不久的“中影盛世影城-金陵路店”售票處前,雖然已是工作日,依舊有零星的觀眾在詢問排片。
一位帶著孫輩來看早場動畫片的老先生,拿著《申報》對影院經理感慨:“儂看看,報紙上都在講儂拉影院好!我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電影院還能弄得這么適意(舒服)。小囡(小孩)喜歡得來,以后要多來來。”
……
在羊城天河的一家茶餐廳,幾位做生意的老板一邊喝早茶,一邊聊著天。
一位剛看完報紙的老板用粵語說道:“《假結婚》票房幾好喔!我同太太上個禮拜六都去睇(看)咗,喺天河城嗰間新影院。真系(是)幾正(好),同香港嘅影院有得揮(媲美)。依家(現在)內地發展真系快,呢啲(這些)娛樂設施越來越似樣(像樣)。”
……
在長安,一位帶著女朋友在鐘樓店觀影的大學男生張同學則對影院的便利性贊不絕口:“以前看場電影得跑老遠,現在這家新影院就在市中心,交通特別方便。里面好幾個廳,選擇也多。我們看的《假結婚》又好笑又感人,在這種環境里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放松和享受。”
……
媒體的報道不僅聚焦于票房數字,更深入挖掘了觀眾對于新建現代化多廳影院的積極反饋。
《光明×報》的一篇評論員文章指出:“《假結婚》的成功,以及‘中影盛世’院線的初步佳績,不僅僅是單一影片或單一院線的勝利,更是中國電影市場深化改革、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的縮影。
這些觀影環境舒適、服務標準化的多廳影院,正逐步改變著國人的娛樂消費習慣,將‘看電影’從一項偶爾為之的娛樂活動,轉變為一種常態化的、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這背后,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也是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生動體現。”
地方媒體則更多地從本地視角出發。
《羊城晚報》采訪了多位在“中影盛世影城-天河店”觀影的市民。
一位在大學任教的王教授表示:“以前帶學生搞活動,想找個體面點的影院都難。現在好了,這家新影院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達到了很高標準。希望這樣的文化設施能再多一些,這對提升城市品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大有裨益。”
《錢塘晚報》在報道杭城首家“中影盛世影城”開業盛況時,也引用了觀眾的話:“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不輸給北上廣的觀影體驗,這為我們杭城的文化生活增色不少,感謝相關部門引進了這么優質的影院項目。”
除了普通觀眾,一些業內人士也通過媒體表達了看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省級電影公司負責人對記者坦言:“‘中影盛世’的模式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壓力,但也指明了方向。過去我們可能過于依賴傳統的發行放映模式,現在看來,擁抱變化、提升影院品質才是出路。他們用票房證明了,觀眾是愿意為好體驗買單的。”
在高校校園里,這也成為了熱議話題。
京城大學社會學系的一位研究生在校園BBS上發帖討論:“《假結婚》的票房和新型影院的受歡迎程度,可以看作是中國社會消費結構變遷的一個微觀案例。
當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產品的品質、體驗感和社交屬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種需求側的變化,正在倒逼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
更多的主流媒體,則是引用了有關部門官員的發聲——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省城文化局官員的看法:“引進像‘中影盛世’這樣的高標準影院,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商業活力,也是我們響應上級號召、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舉措。看到市民們對新建影院的認可和歡迎,我們覺得前期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當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個別評論文章提醒,在為新影院和票房成績歡呼的同時,也需關注影片內容的持續創新和多樣化,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同時,如何讓更多三四線城市的觀眾也能享受到優質的觀影服務,仍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