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步入2001年6月1日。
初夏的晨光灑遍華夏大地。
也照在一份份還帶著油墨清香的報紙上。
這一天,全國各主流報刊,從《人民×報》、《光明×報》、《華夏電影報》、《文匯報》,到各地的《羊城晚報》、《京城晚報》、《揚子晚報》、《錢江晚報》等,都不約而同地在文化版、娛樂版甚至財經版的頭條,報道了同一件震動業界的消息:中國電影,正式邁入了“大片時代”!
……
《華夏電影報》的頭版通欄標題最為醒目:“《英雄》起航,《博物館》破土,國產電影巨制時代降臨!”
文章開篇便寫道:“當人們還在回味1999年‘國產電影復興元年’的喜悅,感慨于《開心家族》、《初戀這件小事》等片在類型化探索和市場化運作上的成功時,僅僅兩年之后,中國電影人便以令人瞠目的氣魄,將產業的標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報道詳細披露了兩位“領跑者”的信息:
“由國際名導張億某執導,備受矚目的武俠巨制《英雄》,已于今年四月低調啟動籌備。
據悉,該片總投資高達2.5億元,創造了國產電影投資的新紀錄。
影片匯聚了李連接、梁朝瑋、張蔓玉、陳道名、甄紫丹等華語影壇頂尖巨星,陣容堪稱‘夢幻’。
早在四月份,曾憑《亂》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女士已加盟劇組,著手為片中人物打造兼具歷史感與藝術美感的服飾。
五月,龐大的美術團隊更是進駐浙省橫店影視基地,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場景搭建工作,包括核心場景‘棋館’、‘藏書閣’,以及對現有‘秦王宮’進行大規模改造,以期營造出符合張導美學想象的磅礴戰國氣象。”
而緊隨其后的報道,則引爆了更大的轟動:
“然而,《英雄》并非獨行者。就在五月,另一部投資規模更為驚人的國產超級大片《博物館奇妙夜》,也已悄然進入實質性籌備階段。
據本項目核心人士透露,《博物館奇妙夜》的‘制片成本’確定為2.26億元,但其獨特之處在于,為拍攝而進行的實景搭建(即‘成龍快樂園’一期核心工程)總投資亦高達2.16億元。
這意味著,與此項目關聯的總投入達到了驚人的4.42億元!
此片由近年來屢創市場奇跡的年輕導演、盛影傳媒掌門人王盛執導,并成功邀請到國際動作巨星成龍先生深度參與,成龍不僅將率領其享譽世界的‘成家班’負責動作設計,更以創新的片酬分紅模式綁定于此項目。
目前,劇組已派出多支采風團隊,奔赴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歷史遺跡及具有代表性的山川林地,為片中宏大的‘中華文明博物館’內外景尋找視覺靈感和實拍地點。”
……
一石激起千層浪!
“單片投資數億!”這個概念在2001年的中國,帶來的震撼是空前的。
它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標志著中國電影工業體系、資本膽魄和產業雄心的一次質的飛躍。
各大報紙的評論員文章紛紛以此為契機,展開了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深度分析。
……
《光明×報》的文化評論版刊登了題為《從‘復興元年’到‘大片時代’——論市場化改革如何催生中國電影新格局》的專題文章。
文章系統回顧了自1999年以來,以《開心家族》等片為代表的國產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的成功,認為那是一次“內容的勝利”和“市場信心的筑基”。
而真正的轉折點,被普遍認為是2000年6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與文化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
文章分析道:“《意見》的出臺,猶如一聲發令槍,徹底松綁了束縛中國電影產業多年的體制機制枷鎖。
它明確提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各領域;大力推行院線制改革,打破區域壟斷;簡化影片審查程序,激發創作活力。
這一系列舉措,在過去一年間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影盛世’跨省院線的組建和迅猛發展,現代化多廳影城的遍地開花,極大地改善了觀影環境,拓展了市場容量,為高投入電影提供了潛在的回收空間。
制片領域的放開,使得盛影傳媒這樣的民營巨頭能夠迅速整合資源,吸引國際資本和人才,敢于操盤《博物館奇妙夜》這樣的超大體量項目。發行試點的推行,也讓影片有了更多樣化的市場通路可能。”
……
《經濟參考報》則從產業經濟角度切入,發表了《‘大片競賽’背后的資本邏輯與產業升級》一文。
文章指出:“《英雄》與《博物館奇妙夜》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中國電影在市場‘無形之手’與政策‘有形之手’共同推動下,必然經歷的產業升級階段。
《英雄》依托的是張億某導演的國際聲譽、港臺及海外預售市場,以及國內企業對品牌提升的渴望(傳聞某國內企業投入巨資)。
而《博物館奇妙夜》則展現了王盛及其盛影傳媒構建的‘影視IP—實景文旅—資本循環’的創新商業模式,其巨額投資不僅著眼于電影票房,更著眼于電影下映后,‘成龍快樂園’帶來的長期、穩定的文旅收益。
這兩種模式,都超越了傳統電影依賴票房回收的單一路徑,代表了更為現代和多元的產業化思維。”
……
互聯網上,雖然此時的網絡論壇尚處萌芽,但諸如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的娛樂版塊和初生的電影BBS上,相關新聞也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我的天!2.5億!4個多億!這錢夠拍多少部《我的野蠻女友》了?”
“張億某+全明星,這是要沖奧的節奏吧?”
“王盛太牛了!直接把成龍拉來搞這么大項目!還是奇幻題材,聽起來就帶感!”
“這是要和《英雄》打擂臺嗎?太好了!有競爭才有進步!”
“希望不是只有大場面,故事也要講好。不過無論如何,敢投這么多錢拍大片,說明咱們中國電影真的有錢了,有底氣了!”
“期待!希望這兩部片子都能成功,把好萊塢大片比下去!”
業界內部的反應則更為復雜。
一些老牌電影人既感到振奮,也不無擔憂。
振奮的是,中國電影終于有了與好萊塢中等制作抗衡的資本實力;擔憂的是,如此高的投資,市場能否支撐?
萬一失利,是否會挫傷剛剛培育起來的產業信心?
而在北影廠、上影廠等傳統制片基地,以及新近崛起的民營公司里,更多的是一種被激勵的躁動。
許多青年導演和制片人從中看到了未來的方向,意識到中國電影的“天花板”已經被大幅抬高,類型探索和工業制作的邊界得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