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的京城,秋意已深,天空呈現出一種清透的高遠。
京信大廈。
盛影傳媒的會議室里。
蔡怡濃坐在主位,面前擺放著一臺輕薄的黑莓手機和一份打印出來的名單。
她神情干練,語氣平和,卻字字清晰,不容置疑。
在她對面,是通過李婷婷篩選后、拿到王盛名片并表達了明確合作意向的幾位港島電影人代表——寰宇的林曉明、帶著新項目構想的徐客,以及一位代表著部分獨立制片人前來探路的資深監制。
“感謝各位對盛影傳媒的信任,以及對內地市場的看重。”
蔡怡濃開門見山,沒有多余的寒暄,“王總對與港島同行的合作持開放態度,但有些基本原則,需要在一開始就明確。”
她稍作停頓,目光掃過在場三人,將面前的文件往前輕輕一推。
“關于具體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請各位知悉:
第一,項目主體投資必須由盛影傳媒主導。這意味著,盛影需要占據絕對的投資份額和相應的決策權。
第二,項目定性為‘國產片’或‘國產電視劇’,而非‘合拍片’。這關系到未來的審批流程、發行待遇以及政策優惠。
第三,基于上一點,項目核心主創必須滿足一定比例的內地人員配置。
具體而言,編劇團隊中必須有內地編劇參與并擁有實質性話語權;主要演員陣容中,至少男女一號之一,或同等重要的核心角色,需由內地演員擔任;制作團隊(包括導演、攝影、美術、剪輯等關鍵崗位)也必須有內地資深人員加入,并非掛名。
第四,項目最終的版權,歸盛影傳媒所有。合作方可以享有約定的票房或播映收益分紅。”
這幾條規矩一出,會議室內的空氣瞬間凝滯了幾分。
林曉明臉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他原本以為,憑借寰宇成熟的制片經驗和港星號召力,至少能爭取到聯合投資、共同版權,甚至是以合拍片的形式運作,那樣在發行和內容審查上都會靈活許多。
盛影這條件,幾乎是要將他們變成純粹的“代工”團隊,剝奪了項目的主導權和大部分長期收益(版權)。
徐客的眉頭更是緊緊鎖住。
他這樣的導演,向來視作品如子女,追求創作上的掌控力。
編劇和主演要加入內地力量,無疑會對他天馬行空的構想形成制約。
他雖然渴望資金和市場,但如此苛刻的條件,讓他感覺藝術家的尊嚴受到了挑戰。
那位資深監制則試探著問:“蔡總,這個條件……是否還有商量的余地?比如投資比例,或者版權共享方面?畢竟我們帶來的項目和團隊,也具備相當的市場價值……”
蔡怡濃微微一笑,笑容卻帶著疏離的堅定:“這是王總定下的基調,沒有商量余地。
王總常說,合作的基礎是共贏,但前提是規則清晰。
盛影提供的是內地市場的準入券、龐大的發行網絡、以及充足的資金支持。
我們要確保項目符合內地觀眾的審美和政策要求,確保投資的安全與回報,更要確保文化的主動權和產業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能接受這個框架,我們再談具體項目;不能接受,也感謝各位的來訪。”
她的話語平和,卻帶著一種背靠龐大帝國的底氣,將“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算了”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
王盛也知道他提的這些條件頗為苛刻。
但現在的港圈有的選嗎?
不過是一幫喪家之犬。
要有能力,早去闖蕩好萊塢了。
……
消息很快在港島電影圈內部小范圍傳開。
一時間,暗流涌動,微詞四起。
一些習慣了以往合拍片模式(甚至是以港方為主導)的電影人感到極度不適。
“癡線!這不等于把我們當打工仔?版權都拿不到,我們辛辛苦苦開發項目為了咩?”某位以火爆脾氣著稱的制片人在私人飯局上拍桌。
“要我們的人,用我們的經驗,最后東西成了他的?還要塞內地編劇演員進來指手畫腳?真系(真是)當我們港島無人了?”另一位導演憤憤不平。
“王盛這是要搞‘文化吞并’啊!”更有甚者,扣上了大帽子。
不滿的情緒在彌漫。
王盛的強硬態度,打破了他們試圖以自身經驗、明星資源換取平等合作地位的幻想。
許多人開始觀望、猶豫,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喧囂之下,并非沒有理性的聲音。
林曉明在最初的震驚和不滿后,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他仔細分析了現狀,港島市場萎縮是不爭的事實,好萊塢大片沖擊全球,內地市場在《功夫足球》的刺激下展現出恐怖潛力。
盛影傳媒背靠中影,手握院線,
王盛本人眼光毒辣,運作能力超強。
與其抱著過去的輝煌和所謂的“主導權”餓死,不如先適應新規則,活下去,并在這個最大的市場里分一杯羹。
“他有渠道,有市場,有錢。我們有什么?只有經驗和一些過氣的明星。”
林曉明對心腹分析,“合拍片的名頭好聽,但限制越來越多。
他直接定性為國產片,雖然條件苛刻,但說不定在審查和發行上反而更順暢。
關鍵是……他能讓電影賺錢。《功夫足球》兩個億啊!我們還在為幾千萬港幣的票房掙扎!”
利益,是最終的驅動力。
林曉明權衡再三,決定低頭。
他指示手下,立刻整理公司最優質、最適合內地改編的項目清單,準備按照盛影的規矩進行篩選和包裝。
同樣做出類似決定的,還有剛剛經歷《蜀山傳》慘敗的徐客。
巨大的投資虧損讓他備受壓力,他迫切需要一部成功的作品來證明自己,也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來實現他那些耗資巨大的視覺構想。
王盛雖然條件苛刻,但他能提供頂級資源和市場保障。
藝術家的清高,在現實面前,不得不有所妥協。
“先合作一部,看看效果。如果他真的尊重創作,只是把控方向……”徐客內心掙扎后,如是想。
而一些更精明的獨立制片人,則看到了另一條路——既然無法在主導權上抗衡,那就專注于成為優質內容的提供者和執行者,依靠盛影這棵大樹,賺取穩定的制作費和可觀的分紅。
他們開始積極物色符合內地主流價值觀、同時又具備商業潛力的故事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