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9日,星期二。
清晨的京城尚帶著一絲寒意,但報亭早已被熙攘的人群圍住。
今日,幾乎全國所有有分量的報紙,無論是嚴肅的《人民×報》、《光明×報》,還是受眾廣泛的《華夏電影報》、《京城晚報》、《新民晚報》、《羊城晚報》,乃至港島的《東方日報》、《明報》,都在文化娛樂版或財經版的頭條,用極其醒目的標題刊載了同一條爆炸性新聞:
“《功夫足球》北美首周(含點映)狂收近1300萬美元!”
“星爺魅力無法擋,華語電影征服好萊塢!”
“盛影傳媒國際化首戰告捷,十天掠金2478萬美金!”
報道中詳盡羅列了《功夫足球》自3月23日點映至4月7日第二個周末結束的詳細票房數據——
首周末812萬美元,首個完整周(含點映及首周末)累計1298萬美元,上映十天總票房高達2478萬美元!
筆者們不吝溢美之詞,將這次成功譽為“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以來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海外勝利”,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一次完美實踐”。
王盛的戰略眼光、周星星的喜劇魅力、盛影團隊的運作能力,被反復稱頌。
一股由官方媒體引領、民間廣泛響應的“功夫足球熱”和“盛影熱”瞬間被點燃,席卷全國。
街頭巷尾,辦公室,學校,人們熱議的不再僅僅是國足即將出征世界杯,還有這部在海外“為國爭光”的電影。
盛影傳媒的企業形象和“盛影出品”的品牌價值,在這一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們樂于看到成功,也只在乎成功。
……
京信大廈,盛影傳媒集團總部。
王盛的辦公室寬敞而安靜。
他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后,面前攤開著幾分秘書處一早送來的、還帶著油墨香的報紙摘要。
他目光掃過那些激動人心的標題和數字,臉上卻沒什么波瀾,仿佛這一切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僅僅幾分鐘,他便將那些報紙推到了一邊,仿佛那只是幾份無關緊要的日常簡報。
他的注意力,早已被另外一摞更厚實的文件所占據——
是來自集團投資拓展部和“盛世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整理匯編的、雪片般飛來的全國各條院線的合作邀約與入股申請。
隨著2月1日《電影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正式推行,院線制改革進入實質性井噴階段。
原有的各級電影公司、放映單位,要么改組,要么聯盟,急切地想要搭上這班改革的快車。
而掌握了目前國內最賣座、最穩定內容源的盛影傳媒,無疑是所有新老院線爭相巴結的“財神爺”。
誰能拿到盛影出品影片,尤其是王盛親手打造的那些爆款電影的首輪放映權,誰就能在激烈的渠道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李婷婷和負責影院業務的副總秦遠志秦遠志站在桌前,仔細匯報著初步梳理的情況。
“王總,這是目前已經正式向集團發出邀請,或有明確合作意向的主要院線清單和基礎數據。”秦遠志將一份表格遞給王盛。
王盛接過來,目光沉靜地瀏覽著。
表格清晰地列明了各條院線的背景、目前掌握的影院數、銀幕總數以及核心訴求。
截止目前,拋開前兩年取得試點資質成立的中影盛世院線、魔都永樂院線(現改組為魔都聯和電影院線),京城新影聯院線、粵省南方電影院線(現改組為粵省中影南方電影院線),正在籌備、馬上成立的還有27家,分別是:
蜀省太平洋電影院線,發起方是蜀省電影公司、蓉城太平洋文藝電影院。
浙省時代電影大世界院線,發起方是ZJ省電影有限公司。
鄂省銀興院線,發起方是鄂省電影總公司。
蘇省東方影業公司(后發展為東方院線),發起方是蘇省電影公司。
蘇省聯合院線,發起方是七路反王(蘇省的七家市級電影公司)、中影、盛影。
黑省天鵝院線,發起方是黑省電影公司。
遼省北方電影院線,發起方是遼省電影公司、濱城電影公司、沈城電影公司。
閩省中興院線,發起方是閩省電影公司。
魯省新世紀電影院線,發起方是魯省電影公司。
豫省奧斯卡院線,發起方是豫省電影公司。
湘省楚湘影業公司(后發展為楚湘院線),發起方是湘省電影公司。
冀省中聯影業院線,發起方是冀省電影公司。
皖省中安電影院線,發起方是皖省電影公司。
吉林長影電影院線,發起方是長影廠。
贛省華影電影院線,發起方是贛省電影公司。
八桂新聯院線,發起方是八桂區電影公司。
甘省敦煌院線,發起方是甘省電影電影公司。
云省榮欣影業公司(后發展為榮欣院線),發起方是云省電影公司。
晉省雁門電影院線,發起方是晉省電影公司。
黔省星空電影院線,發起方是黔省電影公司。
山城萬和院線,發起方是山城電影公司。
陜西長安院線,發起方是秦省電影公司。
津城院線,發起方是京城電影公司。
內蒙民族電影院線,發起方是內蒙區電影公司。
寧夏銀幕院線,發起方是寧夏區電影公司。
青海昆侖院線,發起方是青海電影公司。
西域電影公司院線,發起方是西域區電影公司。
總計三十一家。
這其中取得跨省院線牌照的有中影盛世院線、魔都聯和電影院線、京城新影聯院線、遼省北方電影院線(僅限東北區域)、吉林長影電影院線。
其他都是省內院線。
拋開中影盛世院線,截至目前,全國有效銀幕數總計2032塊(歷史上完成院線改革后統計出的數字為1585塊,過去兩年,在四家試點院線的帶動下,有所增長,很正常)。
“有效銀幕”是指,在改革前,雖然全國名義上的電影院更多,但很多由于經營不善已經關閉、轉行或無法正常放映。
這2032塊銀幕,可以看作是改革后首批被整合進市場化運營體系的“有效銀幕”
算上中影盛世院線的話,全國有效銀幕數是2672塊。
換而言之,中影盛世院線占據了全國電影市場五分之一的份額。
2672塊的數據,原本應該到2005年才會出現(2668塊),被提前了整整三年。
一塊銀幕對應的是一個影廳。
按平均每個影廳可容納150名觀眾算。
全國2672個影廳,理論上,同一時段可容納400800(四十萬零八百)人,如果一張電影票20元,可產生8016000(八百零一萬六千)元票房。
假設一部電影90分鐘,算上影廳打掃等時間,120分鐘,早上10點開始營業,晚上10點下班,一天可以放六場。
假設場場爆滿,一部排片率100%的90分鐘電影,單天可產生48096000(四千八百零九萬六千)元票房。。
當然,以上都是假設,是極端情況下的極限值。
不過,這個數字反映出來的是整體大盤情況,既175.55億元的存在規模。
但實際產出也就20%不到。
入世之前,靠著行政保護,院線試運營,王盛拍的電影在單一院線拿過100%排片率(《假結婚》),但入世之后肯定不能這么玩了。
從這些數據能清楚的看到上層強制推動實行院線制的目的——“清查田畝,歸口管理”。
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讓影院自由選擇加入院線,直接打破了以行政區域為單位的舊有發行網絡。
這相當于把原本屬于各級“封建領主”(地方電影公司)的“田畝”(影院和銀幕),重新劃歸給直接向中央(代表片方和宏觀管理)負責的“莊園主”(院線)管理。
將所有“有效銀幕”納入院線體系,并進行計算機聯網,意味著國家(通過專資辦)和片方(如王盛的盛影)能夠實時、準確地掌握每一塊“田畝”的“產出”(票房)。
在“田畝”清晰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公平的“稅制”(分賬制度)。
片方、發行方、院線、影院各自該拿多少,有了透明、統一的依據。
這極大地激發了內容生產的積極性,因為制作方終于能明確知道自己的勞動能換來多少回報。
就算沒有徹底堵住瞞報收入的漏洞,卻也為分賬制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
因此。
王盛手里的這份清單。
不僅僅是各家院線的影院數據,更是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渠道格局的雛形。
而盛影掌握了內容端制高點,就擁有了定義游戲規則的權力。
王盛對秦遠志吩咐道:“‘中影盛世’是我們的基本盤,排片和資源優先保障,建設速度不能慢。
對于其他院線……可以談合作,但原則不變,要么接受‘盛世影院管理’的輸出管理,確保服務標準和排片效率;
要么,用他們旗下最優質的影院資產或者未來建設的優質項目股權,來換取我們重點影片的首輪放映權,甚至是戰略投資。
具體尺度,你和團隊把握,底線是確保盛影系內容在渠道端的強勢地位和利益最大化。”
“明白,王總。”秦遠志點頭記錄。
“另外,重點關注江、浙、黑吉遼、川渝、長安……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院線,他們的入股邀約可以深入接觸。
告訴他們,盛影歡迎有價值的伙伴,但我們要的是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優質資產,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
“是!”
秦遠志領命而去。
王盛很清楚,這場渠道爭奪戰,才剛剛開始。
這三十一家院線,未來能活下去的,十不存一。
地產、數字影院……未來的難關多著呢。
盛影系想要活下去,只有燒錢。
錢從何而來?
借貸,上市融資。
不上市融資,不大筆借貸,光靠自營業務賺的錢來燒,市場只會被更強勢的資本占領。
所以,盛影傳媒上市是必然的。
“王總。”
站在一旁,沒有離開的李婷婷,開口道:“王總,徐客先生還在外面等著,您現在有空見他嗎?”
“哦……”
王盛回過神來:“請他進來。”